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酒色、香、味成分来源浅析 被引量:73
1
作者 李家寿 《酿酒科技》 2001年第3期48-50,共3页
黄酒酒性柔顺 ,酒体丰满 ,酒味醇厚 ,营养丰富 ,黄酒的色、香、味成分来源于 :①带色素因原料、用曲、麦曲中添加的焦糖量、陈化时间不同而异及化学反应而呈色 ;②香来源于原料、麦曲、生产工艺及贮存发生的反应中 ;③味的形成及来源于... 黄酒酒性柔顺 ,酒体丰满 ,酒味醇厚 ,营养丰富 ,黄酒的色、香、味成分来源于 :①带色素因原料、用曲、麦曲中添加的焦糖量、陈化时间不同而异及化学反应而呈色 ;②香来源于原料、麦曲、生产工艺及贮存发生的反应中 ;③味的形成及来源于未完全发酵的残糖和糊精、脂肪水解产生的甘油、蛋白质产生的氨基酸、酸和鲜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来源 形成途径
下载PDF
芳香中药“以气(香)用事”探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海平 康林之 +3 位作者 罗云 方玲 张清 杨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43-747,共5页
芳香中药之"香"是对其性状与性能的双重标识,"以气用事"也即"以香用事"。"以气用事"之术语虽出现较晚,但其理论构建却源远流长。"香"既是对其辟、散、通、化等作用性质特点的高度概... 芳香中药之"香"是对其性状与性能的双重标识,"以气用事"也即"以香用事"。"以气用事"之术语虽出现较晚,但其理论构建却源远流长。"香"既是对其辟、散、通、化等作用性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又与四气、五味等性能参照为用,综合指导其以"气(香)"用事的实践应用。同时,对以"气(香)"用事的研究探索,从物质基础、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方面印证了"香"的客观性,丰富了其现代理论内涵,为中医香疗学的理论发展及现代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以气用事 中医
原文传递
酱油色、香、味、体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建华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2年第2期12-14,18,共4页
酱油的色、香、味、体是评价酱油质量的主要指标。本文就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酱油 形成机理 质量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Rum酒酿制的原料及工艺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秀萍 保国裕 《甘蔗糖业》 2010年第3期39-44,共6页
兰姆酒(Rum)是甘蔗综合利用高值产品,是国际著名四大蒸馏酒之一。随着对外开放,与国外贸易、交往的形势发展,国内外市场均需要发展兰姆酒。为了科学化、规模化发展这个产品,本文剖析了兰姆酒典型体的香、味、色、体的感官和组分,从而指... 兰姆酒(Rum)是甘蔗综合利用高值产品,是国际著名四大蒸馏酒之一。随着对外开放,与国外贸易、交往的形势发展,国内外市场均需要发展兰姆酒。为了科学化、规模化发展这个产品,本文剖析了兰姆酒典型体的香、味、色、体的感官和组分,从而指导其在原料选择和预处理、发酵、蒸馏、陈酿、勾兑等各方面的生产细节,以期做到符合典型体高品质,而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M 典型体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 被引量:6
5
作者 童致和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99-107,共9页
语言是有系统的,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彼此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系统性表现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词义的系统性也可说是词汇系统性的一种表现。一个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影响到另一... 语言是有系统的,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彼此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系统性表现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词义的系统性也可说是词汇系统性的一种表现。一个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影响到另一些词或一大群词的词义的发展变化,从而调整了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促进了词义系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系统 词义演变 “臭” 气味 系统性 语言 组成
下载PDF
影响食品色、香、味的物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岩莲 《现代食品》 2017年第9期15-17,共3页
食品色泽是人们评价食品感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中色素物质的性质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保持正常色泽和防止变色的重要依据。食品中固有的天然色素,一般是指新鲜原料的有色物质,或本来无色而能经过化学反应而呈现颜色的物质。天然色素... 食品色泽是人们评价食品感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中色素物质的性质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保持正常色泽和防止变色的重要依据。食品中固有的天然色素,一般是指新鲜原料的有色物质,或本来无色而能经过化学反应而呈现颜色的物质。天然色素的来源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类,这些色素的存在,使食物原料呈现多种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下载PDF
“香入脾”理论发微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珍珠 钱柯宏 +2 位作者 刘修超 刘雨昕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0-1134,共5页
“香入脾”是临床以芳香药物调理脾脏,进而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释义、源流、应用等方面对“香入脾”理论进行探讨,认为“香入脾”源于《黄帝内经》“脾臭香”,为五臭之一,而臭是不同于味、且与味同等重要的概念,其因鼻而... “香入脾”是临床以芳香药物调理脾脏,进而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释义、源流、应用等方面对“香入脾”理论进行探讨,认为“香入脾”源于《黄帝内经》“脾臭香”,为五臭之一,而臭是不同于味、且与味同等重要的概念,其因鼻而异,所主脏腑当为心肺;香为谷香与草木香,泛指中和美好之气。“香入脾”或为“气香归入脾”的简称,大约始于宋元之后,是《黄帝内经》中的五臭理论在后世脏腑辨证与药物药性学说及归经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香入脾”的作用本质为行脾气,突出药物之“气”对于脏腑气机的作用,具有营运脾气、鼓动中焦斡旋,以及运脾化湿、促使气动湿化两方面的作用。同时,若用香太过,或使用不当,则易伤脾耗气。明确“香入脾”的理论内涵及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对于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芳香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脾胃相关疾病的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臭 五味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阿含经》中的“香”
8
作者 界定 《普陀学刊》 2023年第2期284-305,344-345,共24页
作为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对于“香”并没有做过专门的阐述,只是在部分经典中有些零星的记载。经过归纳与整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阿含经》中的“香”进行综述:一是从“香”的种类,大体可划分为八种;二是从“香”的功能用途来看,可... 作为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对于“香”并没有做过专门的阐述,只是在部分经典中有些零星的记载。经过归纳与整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阿含经》中的“香”进行综述:一是从“香”的种类,大体可划分为八种;二是从“香”的功能用途来看,可分为生活用途与宗教用途两大类;三是从“香”的寓意来看,又可划分为四种类型。《阿含经》并非是就“香”论“香”,而是通过对“香”的分析与阐述,进而从宗教层面得出两个着力点:一是以香喻德,以戒香为第一;二是当我们面对“香境”时,需要树立必要的修习正观,从而从对香境的对治中,获得精神的完满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含经 正观
下载PDF
从周嘉胄《香乘》中浅析“香”文化发展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杜鑫狄 杜芳芳 《汉字文化》 2022年第24期168-170,共3页
香,高雅华贵而又质朴无华;神秘深远而又平易近人。它宜静宜动,既可悠然于书斋琴室,又可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安神开窍,又能疗疾化病。它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诞生和哲学思想的发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香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陪... 香,高雅华贵而又质朴无华;神秘深远而又平易近人。它宜静宜动,既可悠然于书斋琴室,又可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安神开窍,又能疗疾化病。它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诞生和哲学思想的发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香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香文化在《香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研究《香乘》中的香文化发展以及香的当代价值,具有较强的历史意义与实用价值,可以促使更多人了解我国传统香文化,丰富我国香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乘》 的价值
原文传递
天然材料滤嘴添加剂在卷烟中增香降害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蔡波 李勇 +3 位作者 杨蕾 冯洪涛 杨乾栩 杨清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72-778,共7页
利用气质联用、感官评价、顶空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3种天然材料甘蔗(MZ)、香橼(HR)和杉木(G1)滤嘴添加剂的结构及其在卷烟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天然材料MZ和G1的卷烟的烟香更为丰富、刺激性大大降低、舒适性得到... 利用气质联用、感官评价、顶空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3种天然材料甘蔗(MZ)、香橼(HR)和杉木(G1)滤嘴添加剂的结构及其在卷烟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天然材料MZ和G1的卷烟的烟香更为丰富、刺激性大大降低、舒适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添加了天然材料的卷烟的烟气的危害性指数大大降低,其中添加了G1的卷烟危害性指数下降了23.08%;3种天然材料的致香成分都较为丰富,其中以G1材料在高温下的致香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最高;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增香降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材料 减害 卷烟
下载PDF
大湾区纪录片的传播、交融与突破——以中国香港纪录片《无穷之路》为例
11
作者 刘茉琳 《粤海风》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中国香港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在中国香港本土、内地网站以及官方与民间等不同圈层均收获好评,作为一部扶贫工程题材的纪录片,该作品以真诚的态度打动观众,同时在选材、拍摄、叙事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质感。该片延续中国香港纪录片的... 中国香港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在中国香港本土、内地网站以及官方与民间等不同圈层均收获好评,作为一部扶贫工程题材的纪录片,该作品以真诚的态度打动观众,同时在选材、拍摄、叙事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质感。该片延续中国香港纪录片的民生传统,关注小人物与普通人命运,在不同视角的融合中实现了国家叙事的共情体验与文化建构,对于纪录片拍摄以及主流话语宣传均有很强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穷之路》视角交融 民生传统 港电视纪录片
下载PDF
论宋代香文化在诗中的审美表现
12
作者 林舒晴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香作为嗅觉感官直接感受的内容之一,在宋代以前并未得到文学领域的特别关注。两宋时期,制香工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项独立、完整的技艺,香作为日常用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宋代文人的青睐,从而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被观照。感... 香作为嗅觉感官直接感受的内容之一,在宋代以前并未得到文学领域的特别关注。两宋时期,制香工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项独立、完整的技艺,香作为日常用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宋代文人的青睐,从而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被观照。感官是香与人建立联系的直接方式,除了通过嗅觉感知到香带来的审美体验外,宋人更发展了其制香形态,描述不同形制产生的眼观审美。香对人感官的全面调动得到了宋代诗歌的关注,彼时流行佛教经典《楞严经》中“六根互用”的观点,从感觉官能上突破了香意象的单一性,延伸出的香观法在宋代文人之间广为流传。从宋代香诗当中总结香的意象,以香观达圆通妙境,随之衍生出更加独立、完整的香意象群,内含以香为核心的不同器具,同样具有与香共通的审美特点,围绕香所调动的感官群,表达了宋代文人对香润物无声的审美体验的喜爱。宋代以香为意象的诗歌达168首,其中又以黄庭坚最爱香,著香诗最多。文人们以香参道、以香修身,在诗歌中记录香特殊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发展出了宋代文人阶层特有的“文人香”。宋代诗歌完整地体现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以及宋代文人独特的身份认知和情感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宋诗 审美表现 审美意象
下载PDF
《红楼梦》里的生活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春芳 《红楼梦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75,共26页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将深厚的学识熔铸于小说之中,细致地刻画了康雍乾时期的社会文化与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小说对贾府大观园中雅致精美的生活予以浓墨重彩的...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将深厚的学识熔铸于小说之中,细致地刻画了康雍乾时期的社会文化与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小说对贾府大观园中雅致精美的生活予以浓墨重彩的描摹,构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格调。探究小说《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香文化在小说叙事上的作用与影响,可以从物质通达精神,揭示这些美好的生活片断背后所蕴含的形而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生活美学 戏曲 饮食
原文传递
从“香”探讨中医情志病的调摄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牛 包利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83-3386,共4页
中国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传统香文化和中医药理论,以“香”为用逐渐形成一套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拟基于药物之“香”,分析中医情志病的病因病机,探讨“香”在情志病中的养生调摄... 中国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传统香文化和中医药理论,以“香”为用逐渐形成一套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拟基于药物之“香”,分析中医情志病的病因病机,探讨“香”在情志病中的养生调摄方式与方法,以期能为情志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对药物之“香”的物质基础即挥发油的给药途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为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情志病 养生调摄
原文传递
香满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孔含鑫 吴丹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46-57,共12页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家疆域的安危;在这些古道的另一端,是同样适合香料、香药生产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异域国度的世界各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香文化在丝绸之路等古道上,与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并生、和合共存。一直以来,香料、香药是丝绸之路等东西方交流古道上朝贡、商贸等活动中的重要物品,香被广泛的应用于古代中国的世俗生活和神圣世界,在民族传统文化交往、医疗卫生及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香文化成为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维系丝绸之路等东西方民族交往古道兴衰的重要文化纽带。借助香及香文化,古代中国各民族与异域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交流、借鉴、融合创新、和合共存。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民族交流古道上丰富多元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构成。汉唐以来,香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构建。挖掘、整理香文化是共享丝绸之路精神、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宗教文化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臭”不是一个反训词 被引量:4
16
作者 金小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0-102,共3页
通过对反训的经典例词"臭"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词,那么一个词不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个义位,对词义的解释不能随文释义,同时,词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从义位"A"引申发展为其反义义位"-A"... 通过对反训的经典例词"臭"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词,那么一个词不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个义位,对词义的解释不能随文释义,同时,词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从义位"A"引申发展为其反义义位"-A","臭"不是一个反训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训 义位 训诂学
下载PDF
《太平御览·香部》文献探究
17
作者 王丽芬 孟永亮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第2期12-14,24,共4页
《太平御览·香部》记载香41种,引录文献126种。从种类、别名、产地、剂型、作用等方面对香进行详述,补充了对香发展史的认识,对亡轶文献辑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中国本草学现代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 太平御览 引录文献
下载PDF
《楚辞》之崇香及先秦香文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其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5-108,129,共5页
《楚辞》(1)富有浓郁的崇香情结,诗作者喜欢提到佩香、饰香、赠香,且十分依恋和推崇芳香的植物,以香为诗,以香喻美好形象、气味等。从《楚辞》可见,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楚辞》如此痴迷于芳花香木,其原... 《楚辞》(1)富有浓郁的崇香情结,诗作者喜欢提到佩香、饰香、赠香,且十分依恋和推崇芳香的植物,以香为诗,以香喻美好形象、气味等。从《楚辞》可见,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楚辞》如此痴迷于芳花香木,其原因是背后有一个崇香、爱香,以香为美的香文化土壤。而现代考古之地下出土文物以具体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先秦时代香文化美而庄严的背景和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文化
下载PDF
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燕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为其主导义位。&... 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为其主导义位。"臭"的词义演变与"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香"由谷物熟后的气味演变为了芳香的气味,"香""臭"从上下位关系变成了具有反义关系的同位词;东汉时期,"修饰或限定成分+香"式偏正复合词表示各种不同香气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到南北朝时期,表示各种不同的臭气也开始采用此种格式。"臭""香"的词义演变导致"气味"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其层级结构由两级变为了三级;二是偏正式复合词取代单音词成为表达各类下位气味概念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气味”概念域 词汇系统
下载PDF
“渭香一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鸣雷 梁连友 +1 位作者 呼有贤 刘萌娟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7,共3页
介绍了香菇新菌株“渭香一号”的形态特征、营养条件以及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因子,详细论述了在渭北旱原应用“渭香一号”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当地发展“果-菇-饲-沼-肥”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 一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