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缺失变异株的基因组特征 被引量:92
1
作者 高志强 郭鑫 +2 位作者 杨汉春 陈艳红 查振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8-584,共7页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离株HB-2(sh)/2002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该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5 373 nt(不包括PolyA尾),与国内外美洲型PRRSV分离株全序列相似性介于88.7%~95.1%之间.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是1个天然存在缺...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离株HB-2(sh)/2002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该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5 373 nt(不包括PolyA尾),与国内外美洲型PRRSV分离株全序列相似性介于88.7%~95.1%之间.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是1个天然存在缺失的变异毒株,其ORF1a的Nsp2存在编码12个氨基酸的连续36个核苷酸的缺失,ORF3存在编码1个氨基酸的3个核苷酸的缺失.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PRRSV存在缺失变异现象,研究结果补充和丰富了PRRSV毒株的基因组信息数据,为深入研究该毒株的遗传与变异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基因组特征 缺失 变异株 PRRSV 全基因组序列 序列相似性 生物学特性 变异毒株 首次发现 信息数据 研究结果 分离株 国内外 核苷酸 氨基酸 分析表 编码 全长 遗传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6
2
作者 王健 闵福援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关键词 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V 临床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测 首次发现 电镜 测序工作 基因克隆 DNA
原文传递
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 被引量:89
3
《文物》 1981年第6期1-16,97-103,共23页
1980年3月,新都县马家公社二大队第三生产队晒坝东北发现了一座木椁墓的北壁椁枋,随即由省博物馆和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清理工作。从3月14日开始至5月3日结束。一这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墓向正西。墓道也开在墓坑的西面。
关键词 图形符号 图版 木椁墓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晚期 四川 腰坑 首次发现 新都 铜器
原文传递
用ALV-Jgp85单克隆抗体证明蛋鸡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 被引量:52
4
作者 徐镔蕊 董卫星 +4 位作者 余春明 冯小宇 李宁 Lucy F.Lee Maoxiang Li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1,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病理学初步诊断为蛋用型鸡 J亚群白血病的自然发病鸡的肿瘤、骨髓、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胰脏、输卵管、卵巢、腺胃、骨骼肌、大脑、坐骨神经,用特异性抗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 J)囊膜糖蛋白gp85的单克隆...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病理学初步诊断为蛋用型鸡 J亚群白血病的自然发病鸡的肿瘤、骨髓、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胰脏、输卵管、卵巢、腺胃、骨骼肌、大脑、坐骨神经,用特异性抗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 J)囊膜糖蛋白gp85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待检的组织切片中均检出阳性抗原,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报道蛋用型鸡 J亚群禽白血病的自然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诊断 肿瘤 首次发现 膜糖蛋白 检出 免疫组化法 J亚群禽白血病 ALV-J 蛋用型
下载PDF
铬的生物学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5
作者 考庆君 吴坤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98-1400,共3页
关键词 GTF 生物学作用 毒性研究 首次发现 葡萄糖耐量因子 体内 耐受 过度 美国化 法国
下载PDF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 被引量:48
6
作者 夏毓亮 郑纪伟 +2 位作者 李子颖 李林强 田时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4-155,共2页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分析石油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松辽盆地演化的地质背景,评价其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地质条件,试图在我国东部地区突破和落实新的铀资源基地。经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逐步扩大勘查范围,使钱家店铀矿床成为我国东...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分析石油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松辽盆地演化的地质背景,评价其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地质条件,试图在我国东部地区突破和落实新的铀资源基地。经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逐步扩大勘查范围,使钱家店铀矿床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实现了松辽盆地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松辽盆地 成矿模式 成矿特征 东部地区 姚家组 砂体 盆地演化 首次发现 上白垩统
下载PDF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岱海 《考古》 1984年第12期1069-1071,1068+1155,共5页
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 M3296号墓中,首次发现一件铜器。M3296位于陶寺遗址东南隅、陶寺墓地第三发掘区、探方 T3112的东南角。开口在第二层(近、现代扰土层)下。墓呈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口中线长215厘米,宽65—80厘米,头端略小,墓... 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 M3296号墓中,首次发现一件铜器。M3296位于陶寺遗址东南隅、陶寺墓地第三发掘区、探方 T3112的东南角。开口在第二层(近、现代扰土层)下。墓呈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口中线长215厘米,宽65—80厘米,头端略小,墓深220厘米。方向115°,无葬具。墓底埋葬骨架一具,保存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发现 早期铜器 中原龙山文化 文化遗址 山西 襄汾 短对角线 墓葬 出土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蒋明军 王书崎 +6 位作者 龚向东 余艳华 陈强 高省 尹跃平 韩国柱 孙建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的采用反向杂交研究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提取尖锐湿疣新鲜标本的HPVDNA,采用PGMY09/11引物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标记有37种HPV型特异性探针的尼龙膜条带上进行HPVDNA杂交分型。所有DNA... 目的采用反向杂交研究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提取尖锐湿疣新鲜标本的HPVDNA,采用PGMY09/11引物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标记有37种HPV型特异性探针的尼龙膜条带上进行HPVDNA杂交分型。所有DNA模板采用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验证。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杂交结果显示201例标本HPVDNA均为阳性,共发现31种HPV基因型,其主要的HPV基因型名称及所占比例分别如下:HPV11(53.7%,108/201)、HPV6(43.8%,88/201)、HPV16(6.5%,13/201)、HPV52(6.0%,12/201)、HPV33和HPVcp6108(均为5.5%,11/201)、HPV42(5.0%,10/201)等。60.2%(121/201)的标本由单一型HPV感染,39.8%的标本由混合型HPV感染。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PCR结果显示HPV6和11的阳性率分别为45.8%和56.2%,与杂交结果比较,一致性分别为98.5%和96.5%,资值分别为0.97和0.93,P值均<0.001。结论至少有31种HPV基因型与尖锐湿疣相关。HPV11阳性率最高,HPV68、40、54、67、73、82、35、64和83在尖锐湿疣中少见,HPVcp6108在尖锐湿疣中首次发现,且阳性率较高(与HPV33并列第5位)。HPV26、69、70、71、72和IS39可能与尖锐湿疣不相关。尖锐湿疣中单一型和混合型HPV阳性率分别为60.2%(121/201)和39.8%(80/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 分型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PCR) 皮损 HPV基因型 HPVDNA 型特异性引物 HPV感染 HPV6 DNA杂交 特异性探针 PCR产物 PCR检测 DNA模板 HPV11 阳性率 感染状况 反向杂交 软件分析 结果比较 首次发现
原文传递
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 被引量:42
9
作者 韩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37,共11页
1987年4月清理法门寺地宫隧道时,在通往前室之处,发现唐代咸通十五年(874年)的两通碑石。其一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其二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 1987年4月清理法门寺地宫隧道时,在通往前室之处,发现唐代咸通十五年(874年)的两通碑石。其一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其二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见图)。两碑字迹朝外,紧贴前室石门竖立。《真身志文》碑靠门扉,《衣物帐》贴在其后。《衣物帐》碑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等供奉给真身的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胪列明晰,有标重类注,在研究唐代政治、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门寺 金银器 衣物 唐代政治 皇太后 标重 首次发现 制作工艺 供养 五十两
原文传递
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李庆发 《文物》 1959年第7期60-62,共3页
1957年9月间,辽阳上王家村农业社在田园中掘荣窖时,发现壁画墓一座,墓在辽阳市北郊约十里,南距棒台子约一里,东南隔长大铁路距三道壕约八里。1958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遵照省文化局指示进行了清理。一墓室结构墓室全是用淡青色的南芬页岩... 1957年9月间,辽阳上王家村农业社在田园中掘荣窖时,发现壁画墓一座,墓在辽阳市北郊约十里,南距棒台子约一里,东南隔长大铁路距三道壕约八里。1958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遵照省文化局指示进行了清理。一墓室结构墓室全是用淡青色的南芬页岩石板支筑,平面"丁"字形,门东向,偏南16度左右。墓室东西进深5米,南北宽4米,最高2.5米,分前廊、左右两小室和两个棺室(图3)。墓用石灰钩缝,石板平滑,易于绘画。墓门用方石板封堵,门内两侧立支二根方柱石,上撑拱石、楣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墓 辽阳市 小室 晋代 页岩石 石灰 方柱石 石板 清理简报 首次发现
原文传递
冲击波促进骨肌系统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五洲 邢更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419-1422,共4页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损伤修复 机制研究 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分子物质 首次发现
下载PDF
嘉峪关汉画像砖墓 被引量:31
12
《文物》 1972年第12期24-30,37+31-36+38-41+81-83,共21页
在嘉峪关市东面四十里,位于新城公社以西五里的戈壁滩上,跃进大队的社员发现了东汉晚期砖墓数座(图一)。市文教局于1972年4月组织了文物清理小组,在新城公社革命委员会和贫下中农及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并由甘肃省博物馆派人协助... 在嘉峪关市东面四十里,位于新城公社以西五里的戈壁滩上,跃进大队的社员发现了东汉晚期砖墓数座(图一)。市文教局于1972年4月组织了文物清理小组,在新城公社革命委员会和贫下中农及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并由甘肃省博物馆派人协助,对已暴露出来的四座墓葬作了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室 汉画像砖 嘉峪关市 壁画 后室 少数民族 中室 摹本 豪强地主 首次发现
原文传递
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凤 何传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年第5期389-394,共6页
创新研究大致经历了创新理论的引入、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创新系统与广义创新研究三个阶段。知识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第三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 创新研究大致经历了创新理论的引入、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创新系统与广义创新研究三个阶段。知识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第三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以及新组合的首次应用;它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造和新知识首次应用4种表现形态,它有6条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知识创新 模型 路径 原理 创新研究 技术发明 创新系统 首次发现 知识载体
下载PDF
一个中国汉族ABO血型B亚型家系中发现新的B等位基因 被引量:36
14
作者 喻琼 吴国光 +2 位作者 梁延连 邓志辉 苏宇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ABO血型中B亚型的分子遗传背景,发现并鉴定ABO新等位基因。方法 随机选择10个正常的B型志愿捐血者样本作对照,对6例血型血清学鉴定为B亚型的样本,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ABO基因第6及第7外显子PC...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ABO血型中B亚型的分子遗传背景,发现并鉴定ABO新等位基因。方法 随机选择10个正常的B型志愿捐血者样本作对照,对6例血型血清学鉴定为B亚型的样本,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ABO基因第6及第7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定型;并对B等位基因的第6外显子、第6内含子及第7外显子进行基因克隆和单倍体测序分析。结果 2例血清学为Bx、BW的B亚型样本中,发现一个新的B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与B1 0 1 等位基因相比,差异仅在第7外显子nt6 95位T>C突变。进一步对其中一个Bx 血型的个体进行家系调查,结果该家系的11人中,7人带有该新B等位基因。而其余的4例B亚型样本及10例对照样本,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未发现新的点突变。结论 首次发现6 95 T>C变异的新B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nt6 95位由T转变为C,2 32位氨基酸由亮氨酸转变为脯氨酸,可导致糖基转移酶活性的降低,表明ABO基因的第2 32位氨基酸对决定糖基转移酶活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B亚型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第7外显子 ABO基因 序列特异性引物 中国汉族人群 新等位基因 血清学鉴定 PCR产物 第6外显子 遗传背景 直接测序 基因定型 测序分析 基因克隆 家系调查 Bx血型 首次发现 氨基酸 酶活性
原文传递
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清理简报——隋代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1
15
《文物》 1981年第4期28-33,97-98,共8页
1976年2月,山东省嘉祥县满硐公社杨楼大队社员于英山脚下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四年(584年)的壁画墓(图一)。据出土墓志推知,附近还有另一隋墓,故将此墓暂定名为"英山一号隋墓"。墓系圆形单室砖券,顶呈穹形,白灰抹面,墓壁及穹顶绘... 1976年2月,山东省嘉祥县满硐公社杨楼大队社员于英山脚下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四年(584年)的壁画墓(图一)。据出土墓志推知,附近还有另一隋墓,故将此墓暂定名为"英山一号隋墓"。墓系圆形单室砖券,顶呈穹形,白灰抹面,墓壁及穹顶绘有彩画。因墓室破坏严重,除清理出石墓志及少量陶俑外,主要是临摹和揭取了部分残存壁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室壁画 墓志 隋代 山东省 壁画墓 嘉祥县 首次发现 门枕石 徐之才 陶俑
原文传递
D-氨基半乳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宏涛 陈国民 《肝脏》 2004年第3期209-210,共2页
关键词 D-氨基半乳糖 肝细胞膜 半乳糖胺 首次发现 细胞毒作用 软骨 肝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糖胺聚糖 谷胱甘肽
下载PDF
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 被引量:33
17
作者 俞凉亘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8,97-98+2+1,共19页
1993年3~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林业学校基建工程中,发现并清理了一座西周时期的车马坑,这是继1984年在这里发现西周车马坑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这座车马坑出土了多件青铜礼乐器、瓷器和漆器,同时还出土了部分铜铠甲,是洛阳地... 1993年3~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林业学校基建工程中,发现并清理了一座西周时期的车马坑,这是继1984年在这里发现西周车马坑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这座车马坑出土了多件青铜礼乐器、瓷器和漆器,同时还出土了部分铜铠甲,是洛阳地区的首次发现。梨园和小汤是唐华清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唐华清宫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清理,并发现烧火坑、水道等遗迹及大量建筑材料。本期发表了上述新发现的发掘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马坑 西周时期 洛阳地区 首次发现 洛阳市 林校 刻划符号 出土 漆器 瓷器
原文传递
尹湾汉墓简牍概述 被引量:31
18
作者 滕昭宗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32-36,共5页
1993年3月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掘6座汉墓,其中6号墓与2号墓发现汉简,6号墓出土木牍23枚,竹简133枚(缀合后104枚);2号墓出土木牍遣策1枚。这批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993年3月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掘6座汉墓,其中6号墓与2号墓发现汉简,6号墓出土木牍23枚,竹简133枚(缀合后104枚);2号墓出土木牍遣策1枚。这批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地方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多数属首次发现,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郡 连云港市 吏员 首次发现 地方行政 标题 隶书 竹简 概述 史料价值
原文传递
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 被引量:34
19
作者 郝本性 郝万章 《文物》 1980年第10期61-66,100,共7页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公社古北大队社员孙本立、赵根旺,在古城西门内挖石灰池时,发现了两件锈结在一起的铜器,上为铜鼎,内盛银币十八块,重3072.9克;下为铜壶,内盛金币三百九十二块,重8183.3克。他们将这些金银币上交国家后,河南...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公社古北大队社员孙本立、赵根旺,在古城西门内挖石灰池时,发现了两件锈结在一起的铜器,上为铜鼎,内盛银币十八块,重3072.9克;下为铜壶,内盛金币三百九十二块,重8183.3克。他们将这些金银币上交国家后,河南省博物馆和扶沟县文化馆的同志赶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和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币 古城 布币 出土 扶沟县 空首 首次发现 马蹄金 河南省 省博物馆
原文传递
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0
作者 傅喆暾 张蓉 +1 位作者 黄宝康 郑汉臣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5年第2期62-64,共3页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化学名3,4',5-三羟基-反-均二苯代乙烯(3,4',5-trihydroxysitlbene),分子式C14H12O 3,分子量228.2,是许多植物中存在的一种活性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呈白色针状晶体,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酸乙酯,丙...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化学名3,4',5-三羟基-反-均二苯代乙烯(3,4',5-trihydroxysitlbene),分子式C14H12O 3,分子量228.2,是许多植物中存在的一种活性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呈白色针状晶体,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酸乙酯,丙酮等极性强的溶剂中.1940年首次发现该成分以来,一直受到医药界的重视,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抗细菌,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化学预防等作用[1].已成为科学家们高度重视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作用研究 活性成分 天然植物 抗心血管疾病 多酚化合物 血小板聚集 针状晶体 乙酸乙酯 首次发现 有抗肿瘤 调节免疫 化学名 三羟基 分子式 分子量 黄酮类 医药界 抗氧化 抗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