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非糜烂性反流病微观变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褚传莲 李长青 +5 位作者 李真 顾晓萌 于涛 戚庆庆 周成军 李延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电镜下微观结构的改变,研究食管下端黏膜的微观变化及其与反流的关系,为NER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具有烧心、反酸≥3个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1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据内镜下表现将无黏...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电镜下微观结构的改变,研究食管下端黏膜的微观变化及其与反流的关系,为NER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具有烧心、反酸≥3个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1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据内镜下表现将无黏膜破损者定为NERD患者组。选择同期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测量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PCLs)数目、直径及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等,并与病理学资料相比较。同时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按照反流物的组成成分(液体、混合及气体反流)及反流物的pH值(酸、弱酸及无酸反流)分别分析。结果共有67例患者纳入CLE检查,其中NERD患者46例[平均年龄(48.9±13.6)岁,男24例,女22例],对照者21例[平均年龄(35.0±12.3)岁,男11例,女9例]。NERD组IPCLs的数目、直径(μm)均大于对照组(8.29±3.52 vs 5.69±2.31,P=0.010)(19.48±3.13 vs 15.87±2.21,P=0.041),对于鳞状上皮细胞间隙,NERD组的平均值(μm)明显大于对照组(3.40±0.82 vs 1.90±0.53,P=0.042);ROC曲线显示两组间IPCLs数目的最佳工作点为6.0/FOV(AUC 0.722,95%CI:0.592~0.853),IPCLs直径的最佳工作点为17.20μm(AUC0.847,95%CI:0.747~0.947),细胞间隙的最佳工作点为2.40μm(AUC 0.935,95%CI:2.895~0.995)。IPCLs数目增多、扩张与存在DIS诊断NERD的敏感性最高,为100%。酸反流与IPCLs数目增多(β=0.059,t=2.017,P=0.030)及IPCLs扩张(β=0.047,t=2.236,P=0.045)有关。按照体位分析,则以卧位下明显,酸反流与IPCLs数目增多和扩张的β值、t值及P值分别为0.063、2.895、0.038和0.156、1.023、0.040。Bland-Altman plot分析结果显示CLE与透射电镜测得的细胞间隙数值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CLE可清晰地观察到食管黏膜IPCLs形态、管径的变化及细胞间隙增宽,CLE在体测得的DIS与透射电镜一致,CLE可以作为快速、方便诊断NERD微观变化的实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激光显微 食管多通道阻抗 非糜烂性反流病 食管反流病 诊断
下载PDF
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绿 伦伟健 梁晓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技术(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pH-metry,MII-pH)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烧心、反流、反酸的患者58例...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技术(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pH-metry,MII-pH)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烧心、反流、反酸的患者58例,根据内镜特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者(NERD组)23例、糜烂性食管炎(EE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例作为对照。对3组行24hMII-pH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并观察埃索镁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效果。结果 NERD组、EE组总反流、酸反流、弱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液体反流、混全反流、近端反流次数及近端反流次数所占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EE组较NERD组的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加,NERD组较EE组的弱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的气体反流次数较NERD组、EE组明显增多(均P<0.01)。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治疗后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24hMII-pH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发现更多反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 食管多通道阻抗 PH监测 埃索镁拉唑
下载PDF
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安瑛 范红 +2 位作者 李岩 陶健 李爱华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因反流症状就诊于我院消化科的GERD患者53例,根据内镜特征表现将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组25例、非糜烂...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因反流症状就诊于我院消化科的GERD患者53例,根据内镜特征表现将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组25例、非糜烂性反流病组28例;纳入同期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行单纯食管24h的pH监测以及24h的MII—pH监测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单纯食管24h的pH监测结果提示糜烂性食管炎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患者各项酸反流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24h的MII—pH监测提示糜烂性食管炎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患者总反流[83(54,118)次、62(44,111)次]、酸反流[45(25,79)次、22(11,45)次]、弱酸反流[36(18,47)次、43(21,82)次]及酸反流所占百分比[53%(37%,81%)、32%(13%,48%)]较正常对照组[42(20,70)次、3(1,10)次、23(11,43)次、11%(1%,23%)]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0.001和0.002);同时糜烂性食管炎组较非糜烂性反流病组的酸反流明显增加(P=0.000)。非糜烂性反流病组中弱酸反流所占百分比[66%(43%,79%)]较糜烂性食管炎组[46%(21%,57%)高,P〈0.01];糜烂性食管炎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患者的液体反流次数[22(12,40)次、18(12,26)次]及混合反流[54(39,79)次、42(25,77)次]较正常对照组[9(4,18)次、29(14,48)次]明显增加(P均〈0.01);正常对照组的气体反流次数[86(56,207)次]较糜烂性食管炎组[31(14,62)次]、非糜烂性反流病组[34(15,119)次]明显增多(P均〈0.01);糜烂性食管炎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近端反流次数[28(18,41)次、16(12,34)次]及所占比例[33%(22%,49%)、29%(2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性疾病 糜烂性食管 非糜烂性反流病 食管多通道阻抗-pH 监测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小时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雷鸽 刘新群 +1 位作者 范筱 王学祥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采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24h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24h MII-pH)监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特点,探讨其反流特点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胃... 目的采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24h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24h MII-pH)监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特点,探讨其反流特点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88例,根据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结果中食管是否存在异常蠕动,将患者分为动力正常组96例和动力异常组92例。采用36通道电极导管和固态HRM系统检测食管动力;采用MII-pH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h MII-pH监测,记录酸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液体反流、气体反流、气液混合反流次数及近端(酸、弱酸、非酸)反流百分比、反流时间百分比、Demeester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食管动力异常的因素。结果动力正常组与动力异常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反流症状评分、液体反流次数、气体反流次数、近端酸反流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力异常组反流时间百分比、Demeester评分、酸反流次数高于动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力异常组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气液混合反流次数、近端弱酸反流百分比、近端非酸反流百分比低于动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emeester评分、酸反流次数是影响食管动力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特点与食管动力异常具有密切的联系,且动力异常患者以酸反流为主,动力正常患者以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气液混合反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多通道阻抗-pH 反流特点 食管动力 相关性
下载PDF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阻抗监测特点分析
5
作者 许泱 吴亚斌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2492-2495,2502,共5页
目的基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24 h MII-pH)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儿的反流与反流阻抗特点,探讨可能引起食管外症状的病理损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3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诊断为GERD的252例... 目的基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24 h MII-pH)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儿的反流与反流阻抗特点,探讨可能引起食管外症状的病理损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3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诊断为GERD的252例患儿临床资料,利用24 h MII-pH监测GERD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其反流特点,包括反流物不同性质(液体、气体、混合)、酸度(酸、弱酸、无酸)、体位(直立位、仰卧位)和最高阻抗位(距贲门15 cm高度)的阻抗监测数据。结果252例患儿中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的有223例(88.5%)。155例患儿成功完成24 h MII-pH监测获取报告,根据Boix-Ochoa综合评分>11.99分和酸暴露时间百分比(AET)>4%将患儿分为酸反流阳性组(GERD组,n=83)和酸反流阴性组(非GERD组,n=72),酸反流阳性率为53.6%。无论有无气体反流,GERD组酸反流阻抗次数多于非GERD组(P<0.05);有气体反流时,GERD组弱酸、无酸反流阻抗次数少于非GERD组(P<0.05)。不同液体、气体、混合及酸度反流时,直立位反流阻抗次数多于仰卧位(P<0.05)。GERD组酸、直立位、仰卧位反流阻抗次数多于非GERD组(P<0.05)。两组总反流阻抗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体反流可能在以消化道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儿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多通道阻抗-pH 气体反流 直立位反流
下载PDF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寿山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1期21-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的医学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40例GERD,通过MII与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来确定MII的诊断价值。结果 MII相对于内镜检... 目的探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的医学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40例GERD,通过MII与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来确定MII的诊断价值。结果 MII相对于内镜检查对非糜烂性反流(NERD)有更好的诊断价值,两者对NERD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1),RE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86,P<0.01);MII相对于食管测压能够更好的检出反流情况,可分析出食管蠕动性收缩与食团输送的关系;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联合24h食管pH监测相对于单独24h食管pH监测对pH>4的反流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对pH>4非酸反流的检出率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结论 MII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的新型技术,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多通道阻抗技术(MII) 食管反流病(GERD) 诊断
下载PDF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对嗳气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捷鹏 姚艳梅 张寿山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4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对嗳气症各亚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128例嗳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进行检测,对嗳气患者各亚型的发病机制、与胃... 目的探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对嗳气症各亚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128例嗳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进行检测,对嗳气患者各亚型的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等进行研究;使用巴氯芬对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并进行各亚型之间的疗效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发现:①吞气症和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同,吞气症的嗳气是由气体吞咽后,且所吞咽的气体并未进入胃内而引发症状,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则是由胃内引发,且不伴有吞咽;②胃食管反流与嗳气发生的时间具有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③使用巴氯芬治疗,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吞气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嗳气症各型的发病机制不同,直接导致使用巴氯芬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胃食管炎与嗳气症存在时间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多通道阻抗技术 PH检测 嗳气症 发病机制 巴氯芬
下载PDF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对嗳气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捷鹏 张寿山 姚艳梅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6期175-175,178,共2页
目的采用食管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嗳气症,通过观测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探讨该病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口服巴氯芬后的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239例嗳气症患者按嗳气类型予以分组,其中吞气症为120例,其余119例... 目的采用食管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嗳气症,通过观测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探讨该病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口服巴氯芬后的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239例嗳气症患者按嗳气类型予以分组,其中吞气症为120例,其余119例为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两组在采用食管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后,分别观测其发病机制,并均在同一周期内给予巴氯芬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发病机制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是因吞咽未有气体进入胃内而导致吞气症组嗳气;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组是嗳气在胃内引发而出,期间无吞咽现象;两组pH变化差异明显(P<0.05),用药前、后吞气症组患者出现嗳气频率未有明显变化,但,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组患者却在用药前、后嗳气频率变化显著。结论类型不同的嗳气症患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形成给予巴氯芬治疗时效果差异也更为突出,巴氯芬对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多通道阻抗技术 PH检测 嗳气症 巴氯芬
下载PDF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
9
作者 雷小雨 黄燕 《医学综述》 2014年第7期1242-1244,共3页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是一种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监测技术,是通过记录食管腔内阻抗变化来反映食团的性质及运动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胃食管反流监测手段,它可以全面监测反流,并在一定程度反映食管的动力和功能。食管多通道腔内阻...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是一种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监测技术,是通过记录食管腔内阻抗变化来反映食团的性质及运动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胃食管反流监测手段,它可以全面监测反流,并在一定程度反映食管的动力和功能。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并被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脏和营养学组推荐为儿童GERD的首选监测方法,但在国内,其在儿科的研究较少。该文结合儿童的特点,从技术原理、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对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多通道阻抗技术 胃食道反流病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