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74
1
作者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年第1期3-9,共7页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 ,对 2 0 0 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 ,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 ,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 ,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危险性评估 监控技术 中国 监测数据库 信息系统 食品卫生监督 食物中毒
下载PDF
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6
2
作者 王霄晔 任婧寰 +2 位作者 王哲 翁熹君 王锐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预防 控制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20
3
作者 罗海波 何来英 +3 位作者 叶伟杰 陈阳建 程春梅 王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分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02
4
作者 王军 郑增忍 王晶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5,共3页
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而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屡居首位。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而且大多数来源于动物源性... 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而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屡居首位。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而且大多数来源于动物源性食品。沙门氏菌菌型繁多.分布广泛.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的动物源性食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人和动物的沙门氏菌病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沙门氏菌也一直作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 沙门氏菌病 风险评估 细菌性感染 食物中毒 人畜共患病 组成部分 中毒病例
下载PDF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1
5
作者 李剑森 梁骏华 +8 位作者 柯碧霞 卢玲玲 何冬梅 邓小玲 柯昌文 黄蔚 黄熙 李世聪 黄琼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6期10-16,共7页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致病菌
原文传递
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8
6
作者 褚发军 冉陆 +1 位作者 马莉 林羡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7
作者 李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92-395,共4页
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分型方面一般不作血清学分型 ,而噬菌体分型 ,辨别力强 ,重复性好 ,在实验室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性强、需要特殊设备 ,所以不... 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分型方面一般不作血清学分型 ,而噬菌体分型 ,辨别力强 ,重复性好 ,在实验室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性强、需要特殊设备 ,所以不能普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将大大缩短检测时间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的应用将有利于食物中毒的快速、灵敏的诊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食物中毒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被引量:91
8
作者 陈瑞英 鲁建章 +1 位作者 苏意诚 刘承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1-347,共7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下载PDF
2000-200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9
9
作者 田明胜 郑雷军 +4 位作者 彭少杰 李洁 张磊 戚柳彬 赵宇翔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8、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弧菌 副溶血性 食品服务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10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北京市食品中五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70
11
作者 陈倩 骆海朋 +5 位作者 赵春玲 张文力 韩喜荣 张桂春 董忠 张正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570-571,共2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食品中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动物储存宿主的种类、菌株生物学特点 ,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 ,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 〔目的〕了解北京市食品中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动物储存宿主的种类、菌株生物学特点 ,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 ,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 ,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 ,对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检测生肉 (牛、猪、鸡 )、熟肉、生牛奶、冰激凌、酸奶各生食水产品六类样品共 92 7件 ,共检出致病菌 197株 ,总检出率 2 1.3 % ;其中分离沙门菌 3 3株 ,检出率 3 .2 % ;单增李斯特菌 99株 ,检出率 9.6% ;金黄色葡萄球菌 65株 ,检出率 6.3 %。EHEC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 6类食品中致病菌阳性率最高的为生肉 ( 3 7.7% ) ,其次为生奶 ( 2 4.7% ) ,酸奶中未检出致病菌。〔结论〕北京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其中生肉和生奶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 ,单增李斯特菌在肉与肉制品中污染率较高 ( 17.1% ) ,生肉 (鸡肉 )中沙门菌带菌率较高 ( 19.4% ) ,主要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 ,生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高 ( 2 4.7% ) ,生食水产品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但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间接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食品卫生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污染 食物中毒
下载PDF
中国2004—2011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70
12
作者 王锐 高永军 +3 位作者 丁凡 谢荣恒 王霄晔 李群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特征
原文传递
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69
13
作者 金连梅 李群 《疾病监测》 CAS 2009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2007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7起,中毒6675...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2007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7起,中毒66758例,死亡1037例,病死率为1.55%。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652起,植物性544起,动物性为383起,化学性为86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毒蘑菇(298例)、农药/鼠药(247例)和河豚鱼(35例)。结论中国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蘑菇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事件 分析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4
作者 向红 周藜 +1 位作者 廖春 陈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致病力强,是常见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污染状况、食物中毒、试验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今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污染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62
15
作者 周帼萍 袁志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7-361,共5页
蜡状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在工业化社会中正成为日益重要的食物病原菌。它能产生一种呕吐毒素和多种肠毒素,主要引发呕吐和腹泻型食物中毒。与蜡状芽孢杆菌同属的苏云金杆菌也能产生类似的肠毒素,近来发现它可能与食品中毒有关... 蜡状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在工业化社会中正成为日益重要的食物病原菌。它能产生一种呕吐毒素和多种肠毒素,主要引发呕吐和腹泻型食物中毒。与蜡状芽孢杆菌同属的苏云金杆菌也能产生类似的肠毒素,近来发现它可能与食品中毒有关。我国应当加强对蜡状芽孢杆菌的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状芽孢杆菌 苏云金杆菌 食物安全 食物中毒 毒素
下载PDF
1985年~2000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重点分析 被引量:60
16
作者 张肃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年第5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1985年-2000年 食物中毒 统计分析 中国
下载PDF
1986-2007年中国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被引量:63
17
作者 周帼萍 梁天光 丁淑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国文献报道的1986-2007年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结果我国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呕吐型为主(占75.9%),腹泻型仅占11.4%。蜡样芽胞杆菌... 目的了解我国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国文献报道的1986-2007年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结果我国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呕吐型为主(占75.9%),腹泻型仅占1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在我国各省均有报道,其中南方地区发病起数较多。中毒场所中,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和职工食堂特别突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夏秋季,9月份尤为突出。在引发呕吐型食物中毒的食品中粮食加工品占非常高的比例(69.6%),而在腹泻型B.cereus食物中毒中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和混合型食物各占30%左右的比例。呕吐型B.cereus食物中毒的潜伏期很短,一般在0.5~6h,而腹泻型B.cereus食物中毒的潜伏期则一般在4h以上。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中的B.cereus含菌量绝大多数在105CFU/g(ml)以上,但也有部分案例中B.cereus含菌量较少。结论由我国的饮食结构、气候、食品加工和保藏方式等因素导致的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特别是呕吐型B.cereus食物中毒,在我国比较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 案例分析
原文传递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被引量:56
18
作者 王世杰 杨杰 +2 位作者 谌志强 张伟 李君文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 目的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 被引量:58
19
作者 刘秀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72-374,共3页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毒假单胞菌 酵米面亚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53
20
作者 丁小磊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14-15,共2页
目的对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对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特征、季节分布、诱因和中毒场所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3 546起,121 034例,死亡2 234例。2006年发生的... 目的对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对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特征、季节分布、诱因和中毒场所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3 546起,121 034例,死亡2 234例。2006年发生的中毒人数最多,2003年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三季度是每年的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性的,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病死率最高。结论目前食物中毒形势比较严峻,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和防控,开展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 卫生保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