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2篇文章
< 1 2 1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被引量:330
1
作者 刘秀梅 陈艳 +1 位作者 王晓英 计融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5-727,共3页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体的38 5 %和 5 0 9%。副溶血性弧菌 (31 1% )是主要的病因物质。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 37 5 %和 2 8 6 %。结论 应不断加强完善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网
下载PDF
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9
2
作者 毛雪丹 胡俊峰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品比例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特征。结果2003-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1060起,涉及发病人数32261例,住院16426例,死亡16例。夏秋季是高发季节;6~1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关注人群;副溶血性弧菌为我国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畜禽肉类食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自制粮食类食品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食品,食品加工不当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细菌 流行 食物归因
原文传递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74
3
作者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年第1期3-9,共7页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 ,对 2 0 0 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 ,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 ,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 ,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危险性评估 监控技术 中国 监测数据库 信息系统 食品卫生监督 食物中毒
下载PDF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4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 被引量:146
5
作者 李泰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51-653,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食源性疾病 现状 管理 流行
原文传递
国内外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被引量:137
6
作者 陈艳 严卫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3,共4页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急性胃肠炎人群负担的评估是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国家已开展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研究,我国于2010—2011年在部分省份开展了研究疾病负...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急性胃肠炎人群负担的评估是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国家已开展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研究,我国于2010—2011年在部分省份开展了研究疾病负担的试点工作。本文对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肠炎 食源性疾病 负担 流行
原文传递
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26
7
作者 刘秀梅 陈艳 +1 位作者 樊永祥 王茂起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46·4%和60·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40·1%)是主要致病菌。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24·1%和13·9%。结论应不断完善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作为监测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网
下载PDF
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 被引量:129
8
作者 庞璐 张哲 徐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 目的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人,死亡967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0.09%和61.9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70%和17.64%。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17.99%和9.90%。结论微生物病原菌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20
9
作者 罗海波 何来英 +3 位作者 叶伟杰 陈阳建 程春梅 王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分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13
10
作者 王茂起 刘秀梅 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年第6期491-497,共7页
目的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流行及食品污染状况。方法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的食品污染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连续对29类食品中的36种化学污染物、10种食品添加剂、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进... 目的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流行及食品污染状况。方法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的食品污染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连续对29类食品中的36种化学污染物、10种食品添加剂、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对食源性疾病报告个案信息进行病因和病原的综合分析。结果我国食品中砷、汞污染状况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铅、镉的污染突出,全国鲜奶和皮蛋铅含量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水产品中软体类和猪肾的铅污染水平较高;我国成人,特别是2岁儿童膳食铅摄入量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耐受摄入量。7种添加剂存在过量添加问题,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规定的限量是安全的。我国出口的天然发酵酱油中氯丙醇含量符合我国行业标准和欧盟标准,但国内个别地区市场的酱油氯丙醇污染水平较高。部分食品存在高毒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违规使用的现象,茶叶污染菊酯类农药和有机氯类农药严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个案报告的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性病原占46·4%,其次为化学物(占24·1%)和有毒动植物(14·7%)。食源性疾病发生场所以公共餐饮单位、食堂为主。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及阪崎肠杆菌)的监测分析发现,生肉类、水产类食品的病原菌分离率最高。在数百个沙门菌分离株中,20%以上对至少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并发现了对8类15种抗生素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株,其耐药谱与国外暴发流行的超级耐药鼠伤寒沙门菌DT104接近。结论该研究为控制我国食品中主要化学性和微生物性危害的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制修订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 食品添加剂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 被引量:114
11
作者 樊永祥 刘秀梅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年第3期170-175,共6页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非常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化学性污染因素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餐饮食品是导致各类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非常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化学性污染因素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餐饮食品是导致各类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原料污染的监测与控制、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餐饮业引入HACCP管理体系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分级管理的方式对餐饮经营单位开展管理具有一定效果,在餐饮业和即食食品中进行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危险性评估也是亟待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餐饮食品 控制
下载PDF
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04
12
作者 李薇薇 王三桃 +6 位作者 梁进军 刘长青 熊鹰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因子 微生物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1
13
作者 毛雪丹 胡俊峰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初步估计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推算我国急性腹泻的发病率,综合胃肠炎患者腹泻比例、胃肠炎患者食源性比例可推算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结合食源性疾病的细菌比例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 目的初步估计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推算我国急性腹泻的发病率,综合胃肠炎患者腹泻比例、胃肠炎患者食源性比例可推算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结合食源性疾病的细菌比例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推算住院率。利用卫生部调查数据获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结合食源性比例,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死率。结果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每年发病人数可达9 411.7万人次,其中2 475.3万患者曾就诊,335.7万患者曾因病住院,8 53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0.009 1%。结论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依然较重。我国应逐步开展覆盖全国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细菌 流行 负担
原文传递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1
14
作者 李剑森 梁骏华 +8 位作者 柯碧霞 卢玲玲 何冬梅 邓小玲 柯昌文 黄蔚 黄熙 李世聪 黄琼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6期10-16,共7页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原文传递
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被引量:97
15
作者 赵怀龙 付留杰 唐功臣 《医学动物防制》 2012年第11期1212-1216,共5页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微生物病原是其主要诱因,而细菌又占微生物病原的主要部分。因此认识并了解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常见的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单核...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微生物病原是其主要诱因,而细菌又占微生物病原的主要部分。因此认识并了解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常见的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空肠弯曲杆菌、椰毒假单胞菌等细菌的特点及发生概况、主要带菌食物,以期能够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
原文传递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研究 被引量:95
16
作者 索玉娟 于宏伟 +1 位作者 凌巍 贾英民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88-93,共6页
对采集的生牛乳、生鲜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肉制品、水产品、速冻食品、果蔬、豆制品等510份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监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共检出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 对采集的生牛乳、生鲜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肉制品、水产品、速冻食品、果蔬、豆制品等510份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监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共检出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108份,总检出率为21.2%,且各类样品的受污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 污染
原文传递
2001—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分析 被引量:89
17
作者 徐君飞 张居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7期313-316,共4页
在对2001—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共5021起,发病140101人,死亡1427人,死亡率1.019%。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共4243起,占总数的84.51%;微生物性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 在对2001—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共5021起,发病140101人,死亡1427人,死亡率1.019%。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共4243起,占总数的84.51%;微生物性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0.93%和56.39%;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6—9月,暴发起数占全年的57.40%,发病人数占全年的57.88%,死亡人数占全年的52.35%。这些统计数据提示,应尽可能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分析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18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7
19
作者 陈艳 郭云昌 +5 位作者 王竹天 刘秀梅 刘弘 戴月 唐振柱 闻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网
原文传递
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分析 被引量:75
20
作者 林羡华 冉陆 +2 位作者 马莉 王子军 冯子健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2010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746 551例,年发病率为5... 目的了解我国2010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746 551例,年发病率为55.93/10万,与2009年比较呈上升趋势。≤5岁儿童占报告发病数的53.57%。实验室确诊病例占病例报告总数的6.46%,其中病毒性感染占92.65%,细菌性感染占7.18%。结论≤5岁儿童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应鼓励和促进对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将诊断结果报告至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有病原学诊断结果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信息可作为全国临床就诊的食源性感染腹泻病病人的参考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原学 流行 监测 食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