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食源性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1
作者 徐振波 刘晓晨 +1 位作者 李琳 李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17-2324,共8页
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之一。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化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 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之一。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化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起食品污染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种重要细菌。食品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不仅会腐败变质,而且部分菌株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而引起食物中毒,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所以,对SEs的研究以及快速、精确的检测和筛查,成为关键环节。本文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当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主要致病因子肠毒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品安全 食源性微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秀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65-669,共5页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危险性 评估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食品中微生物限量要求及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被引量:22
3
作者 姬莉莉 闫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9-465,共7页
近几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情况的汇总分析和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爆发监测的数据显示,微生物性因素导致不合格问题以及食源性疾病一直居于首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注重终产品检测转变为注重过程控制。食品微... 近几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情况的汇总分析和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爆发监测的数据显示,微生物性因素导致不合格问题以及食源性疾病一直居于首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注重终产品检测转变为注重过程控制。食品微生物检测作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及标准体系的变化,并介绍了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及鉴定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的应用情况,包括:显色培养基、测试片、ATP荧光法、PCR技术、生物芯片、质谱、测序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我国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的应用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检测 鉴定 限量标准 食品安全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伟华 张新武 +1 位作者 周靖波 黄继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82-188,共7页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7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常规的微生物专用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分析化学技术、载体技术、代谢学技...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7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常规的微生物专用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分析化学技术、载体技术、代谢学技术、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其它新生物学技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专一性有一定提高,但操作繁琐;现在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食品中快速、灵敏的病毒检测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各种快速检测方法还只是实践中的一个参考。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克服现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缺点,最好能定量测定微生物细胞特征活性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下载PDF
进口俄罗斯食品中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微 潘秀霞 +5 位作者 李苏龙 何浩 魏书娟 穆晓东 吕重 程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5069-5073,共5页
目的了解进口俄罗斯食品中食源性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黑龙江省2个对俄口岸进口的6类、829批俄罗斯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嗜渗... 目的了解进口俄罗斯食品中食源性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黑龙江省2个对俄口岸进口的6类、829批俄罗斯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嗜渗酵母。结果部分样品出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其中夹心饼干、冰淇淋和糕点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因季节原因超标率比较严重(P<0.05),全部产品未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红茶粉中有1批出现霉菌超标,蜂蜜中有2批(总82批)出现嗜渗酵母超标,超标率为2.4%。结论大部分进口俄罗斯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部分存在微生物超标问题,建议设立专项监测计划,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食品 俄罗斯 食源性微生物 检测分析
下载PDF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金强 雷俊婷 +5 位作者 詹丽娟 纵伟 白艳红 景建洲 孙新城 董彩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 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这2个相矛盾的方面的统筹提高等问题有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学 食源性微生物 食品安全检测
下载PDF
食源性大肠杆菌危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马雪婷 冯雨欣 +2 位作者 耿冰雨 杨坤澎 刘艳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22期191-193,共3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度的关注与日俱增。引起日常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大肠杆菌,如何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成为公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今常见的大肠杆菌检测...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度的关注与日俱增。引起日常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大肠杆菌,如何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成为公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今常见的大肠杆菌检测方式有着不够便捷、检测速度慢的缺点,因此开发新型快速检测技术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已有的大肠杆菌检测技术,并比较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食源性微生物 食品安全 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病
下载PDF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锦鹤 《中国食品工业》 2023年第12期42-43,共2页
食品安全与人们身心健康直接相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最为常见,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从农产品的种植到食品加工,运输,存储和销售,都有可能遭受微生物... 食品安全与人们身心健康直接相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最为常见,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从农产品的种植到食品加工,运输,存储和销售,都有可能遭受微生物的感染。根据统计分析报告,全世界每年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而生病的人数达十亿。因此,科学规范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源性微生物 食品加工 食品安全事件 统计分析报告 研究与开发 食品安全问题 科学规范
下载PDF
光动力灭活在食品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范宇航 周雅菲 +3 位作者 刘昊天 陈倩 刘骞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73-381,共9页
微生物会引发食物腐败与浪费,甚至会诱发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与传统杀菌技术不同,光动力灭活是一种基于具有抗菌性能的天然物质在光源辐照下产生生物活性效应的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它的杀菌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 微生物会引发食物腐败与浪费,甚至会诱发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与传统杀菌技术不同,光动力灭活是一种基于具有抗菌性能的天然物质在光源辐照下产生生物活性效应的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它的杀菌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还可以很好地保持食品风味、颜色和营养价值。本文主要概述光动力灭活的相关原理,综述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光动力灭活的抗菌机理,总结光动力灭活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为光动力灭活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灭活 食品杀菌 食品保鲜 光敏剂 食源性微生物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PCR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标准化讨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然 董海强 张廷文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8-12,共5页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升温,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也趋向迅捷、准确、大通量的方向发展。建立在传统微生物学之上的检验方法日益显现出工作繁冗、耗时长、精确性差等缺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应用...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升温,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也趋向迅捷、准确、大通量的方向发展。建立在传统微生物学之上的检验方法日益显现出工作繁冗、耗时长、精确性差等缺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应用于食源性微生物检测领域。PCR技术经历了不断改良,巢式PCR、逆转录PCR直至实时定量PCR的应用,都使食源性微生物的PCR检测技术日趋完善。随着近年来多重、多种PCR的综合应用,PCR检测技术已经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相比,食源性微生物PCR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却相对滞后。食源性微生物PCR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可通过对各种PCR方法的统计、评估、筛选等策略来实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建立标准的食源性微生物PCR检测方法,推广标准化PCR检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还要很多工作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快速检测技术 PCR 标准化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金强 雷俊婷 +3 位作者 詹丽娟 景建洲 白艳红 孙新城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1-204,共4页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深切地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心理与身心健康。在诸多的检测技术中,传统PCR技术、传统PCR衍生的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LAMP技术、DNA杂交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深切地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心理与身心健康。在诸多的检测技术中,传统PCR技术、传统PCR衍生的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LAMP技术、DNA杂交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等特点,可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监控手段。就食源性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分子生物 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食源性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君彦 朱颜翎 +2 位作者 严茂圳 赵喜红 徐振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5期47-56,共10页
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其带来的食物安全事件频发,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基于平板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难以有效识别“活的非可... 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其带来的食物安全事件频发,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基于平板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难以有效识别“活的非可培养”(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微生物,以及近年引起争论的中空细胞,常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严重时可能忽略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对食品微生物活菌进行早期、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对食品安全和追踪疫情爆发至关重要,以便及时识别并召回受污染食品,防止感染的扩散。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广泛报道的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基于膜通透性、细胞代谢活性、免疫学、核酸扩增的活菌检测技术等,重点关注基于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活菌检测法,对基于不同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实际应用及其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并展望了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特别是核酸扩增技术的研究,为后续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开发和筛选针对食源性细菌VBNC状态中菌体活性检测方法的新兴技术,从而更全面地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状态,能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精确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活菌快速检测 活的但不可培养状态 食品安全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及溯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粟丽千 张伦 +1 位作者 王建 卢雪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52-360,368,共10页
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传统的生化鉴定、抗生素耐性分析、血清学分型等方法已大量用于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 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传统的生化鉴定、抗生素耐性分析、血清学分型等方法已大量用于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较传统方法更灵敏、专属性更强、通量更高的新型简易检测与溯源技术。本文就近几年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检测机构及相关研究人员合理选择检测溯源方法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检测 溯源 食品安全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丹丹 赵莹莹 +2 位作者 马盼盼 康文艺 郜晓峰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296-300,共5页
大肠杆菌是食源性微生物中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大肠杆菌感染水源、食物后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甚至严重者死亡或者留下后遗症,因此对大肠杆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耗时长,不能满足快速检测;PCR... 大肠杆菌是食源性微生物中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大肠杆菌感染水源、食物后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甚至严重者死亡或者留下后遗症,因此对大肠杆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耗时长,不能满足快速检测;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检测效率低,对仪器要求也较高;I.AMP检测方法能够克服PCR在检测效率方面低的问题,特异性和灵敏度更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更能满足大肠杆菌在及时快速检测方面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更加快速、简便、效率高的检测手段用以及时准确的检测食源性疾病的出现,文章详细的阐述了对于大肠杆菌等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大肠杆菌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餐饮食品中致病菌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陶文靖 胡素丽 +2 位作者 周琦 张君超 付敏 《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第16期36-40,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伴随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餐饮食品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问题,其中,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餐饮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餐饮食品中致病菌的主要污染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伴随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餐饮食品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问题,其中,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餐饮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餐饮食品中致病菌的主要污染源进行分析,对餐饮食品致病菌限量的法规标准进行总结,提出餐饮食品微生物风险控制的建议和有效措施,即确定餐饮食品重点监控的对象、监控项目的选择,并根据餐饮食品的风险等级确定监控的频次、监控检查及监控结果的验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食品 餐饮服务 重点监控 风险分析与控制 致病菌 食源性微生物 微生物风险 餐饮业
下载PDF
群体感应抑制剂调控食源性微生物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莫祯妮 熊盈盈 +1 位作者 邱树毅 曾祥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07-316,共10页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在生物膜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群体感应系统来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因此,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作为控制生物膜形成的新策略,在食品工业中对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调控机制及其分类,为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生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食源性微生物 调控机制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MRSA及其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阳 刘晓晨 +2 位作者 李冰 李琳 徐振波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食品安全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所有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连续成为焦点话题;而同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更显示... 食品安全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所有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连续成为焦点话题;而同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更显示了食品安全的严重与令人担忧,其监测与控制显得迫在眉睫。作为典型的食源性微生物,金葡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其新型的耐药特点显示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进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滥用而造成的。由于抗菌药物的研制周期跟不上耐药性出现的速度,使得细菌治疗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甚至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结合食品安全抗生素滥用问题与最近出现的超级细菌耐药问题,根据在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数据,对常见的食源性微生物MRSA及其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A检测 食品安全 食源性微生物
原文传递
食源性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春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20,28,共4页
介绍了大肠杆菌中的几种毒力基因,综述了几种检测食源性致病大肠杆菌的方法,包括PCR技术、LAMP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新兴方法等,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有关工作者在实际检测中选择相关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大肠杆菌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群体感应在食源性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国丽 敖晓琳 刘书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生物膜(Biofilm)是由众多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均能形成相应的生物膜,且该现象的产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已被证明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章... 生物膜(Biofilm)是由众多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均能形成相应的生物膜,且该现象的产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已被证明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介绍了群体感应对几种食源性细菌及真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生物膜的控制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群体感应 食源性微生物
下载PDF
基因组学在食品安全微生物监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惠敏 颜春荣 +1 位作者 张蕾 徐春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1期7975-7980,共6页
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于高通量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病原的检测与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的检测手段相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检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灵敏度高和... 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于高通量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病原的检测与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的检测手段相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检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灵敏度高和遗传信息丰富的优点。本文综述了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和监控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基因组学技术在致病菌监测中仍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基因组学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食源性微生物 生物信息学 细菌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