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 被引量:123
1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杨德保 金炯 尚可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86-94,共9页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且有两个多发中心区,即塔无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以四月份最多;沙尘暴的形成是地形、地表沙尘物质、有利的急浪位置、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和锋面过境后的大风五种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1951~1987年沙尘暴出现日数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减少的,但不同干旱气候区略有差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整个北方地区沙尘暴总的趋势将呈波动式增加(约比1951~1987年的平均值增加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风沙
下载PDF
沙尘暴的光学遥感及分析 被引量:81
2
作者 邱金桓 孙金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根据激光雷达和光度计综合探测的结果,结合气象背景资料分析了1988年4月北京地区三次沙尘暴过程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及其远距离输送时的垂直结构。这三次尘暴主要来源于内蒙的沙漠和黄土地区,根据激光探测消光系数垂直分布资料,在... 本文根据激光雷达和光度计综合探测的结果,结合气象背景资料分析了1988年4月北京地区三次沙尘暴过程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及其远距离输送时的垂直结构。这三次尘暴主要来源于内蒙的沙漠和黄土地区,根据激光探测消光系数垂直分布资料,在4月11日,沙尘粒子有3个不同的输送带,其中两个输送带的高度处于2000—3000m和3000—6000m,另一个输送带的下边界高度约为200m,其高度结构密切依赖于风场的垂直结构。根据多波长太阳光度计和半球辐射计的观测结果,尘暴期间大气柱沙尘总光学厚度在0.3至15之间变化,峰值光学厚度比平时们大约一个数量级,在0.65μm波长,在4月11目测量的气溶胶一次散射反照率均值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尘暴 光学遥感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79
3
作者 牛生杰 孙继明 桑建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通过统计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各 6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4月和 5月分别是贺兰山东、西两侧沙尘暴的高发期 ,盐池和拐子湖是东、西两侧的高发中心。沙尘暴发生日数的总趋势是减小的 ,但仍有 3个站沙尘暴发生日数有增加... 通过统计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各 6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4月和 5月分别是贺兰山东、西两侧沙尘暴的高发期 ,盐池和拐子湖是东、西两侧的高发中心。沙尘暴发生日数的总趋势是减小的 ,但仍有 3个站沙尘暴发生日数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地区 沙尘暴 发生次数 变化趋势 风沙
下载PDF
甘肃特大沙尘暴的危害与对策 被引量:60
4
作者 赵兴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共7页
甘肃河西走廊于1993年5月5日14—20时发生特大沙尘暴。黑霾一般高度为300—400米,最高700米;锋面前移速度平均为50—60公里/小时,最大76公里/小时;瞬时风速在20米/秒以上,最大达34米/秒;能见度为0—100米。这次沙尘暴给灾区工农业生产... 甘肃河西走廊于1993年5月5日14—20时发生特大沙尘暴。黑霾一般高度为300—400米,最高700米;锋面前移速度平均为50—60公里/小时,最大76公里/小时;瞬时风速在20米/秒以上,最大达34米/秒;能见度为0—100米。这次沙尘暴给灾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根据典型地区调查分析,灾情多发生在防护林不够完整的老绿洲和新垦灌区。为此,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由沙生植被,大型阻沙林带和护田林网组成的绿洲防护体系,加速新垦区林网化建设。封育现有天然沙生植被。新垦荒地多种具有覆盖作物性质的小麦,不种或少种瓜类,棉花,甜菜等不耐风蚀沙割的双子叶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成因 防护体系 风沙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3
5
作者 徐启运 胡敬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9-482,共4页
通过分析西北地区1952~1994年所出现的沙尘暴气象观测纪录.提出了沙尘暴天气强度划分标准,并研究了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得出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易发区和多发区,以及多发时段等.为建立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综合... 通过分析西北地区1952~1994年所出现的沙尘暴气象观测纪录.提出了沙尘暴天气强度划分标准,并研究了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得出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易发区和多发区,以及多发时段等.为建立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综合监测、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当地沙尘暴天气联报联防和科学研究等,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风沙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我国北方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 被引量:65
6
作者 杨东贞 房秀梅 李兴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2-358,共7页
通过对气象资料、生态环境、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沙尘暴移动的空气质点轨迹及其它有关因素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地区张掖、永昌、民勤、中卫和北京的沙尘暴发生趋势,初步得出自50年代至199... 通过对气象资料、生态环境、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沙尘暴移动的空气质点轨迹及其它有关因素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地区张掖、永昌、民勤、中卫和北京的沙尘暴发生趋势,初步得出自50年代至1992年,上述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呈减少、强度呈减弱趋势,这可能与下垫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变化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 风沙
下载PDF
东亚地区黄沙长距离输送模式设计 被引量:59
7
作者 黄美元 王自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25-637,共13页
在比较国内外相关起沙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北方大量气象台站的有关起沙过程的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北方的用于黄沙输送模拟与预报的新的起沙机制模型。采用此起沙模型,通过对黄沙输送过程中的干沉降过程、降水清除过程... 在比较国内外相关起沙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北方大量气象台站的有关起沙过程的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北方的用于黄沙输送模拟与预报的新的起沙机制模型。采用此起沙模型,通过对黄沙输送过程中的干沉降过程、降水清除过程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东亚地区的分谱的黄沙输送模式。模式考虑了黄沙的分谱机理及可能的微物理过程。通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沙的输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黄沙 长距离输送 输送模式 风沙
下载PDF
稀疏天然植被对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凌裕泉 屈建军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在内陆沙漠和海滨沙丘地区,均生长着不同类型低密度的天然植被,它对风沙流活动和风成地貌形态的形成与演变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足以防止风沙危害的。因此,为了达到防沙的要求,其中就存在着一个稀疏天然植被的有效临... 在内陆沙漠和海滨沙丘地区,均生长着不同类型低密度的天然植被,它对风沙流活动和风成地貌形态的形成与演变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足以防止风沙危害的。因此,为了达到防沙的要求,其中就存在着一个稀疏天然植被的有效临界密度问题。为此,通过对3个不同类型植物种、10组植株密度的风洞模拟研究表明,当平均输沙率减少到流沙表面的50%左右时,其相应的植物株密度为:呈紧密结构半球状植株密度为6株·m-2;呈漏斗形上密下疏者为7株·m-2和呈线状具有弯曲弹性的植株介于6~10株·m-2之间。在各种植株密度的影响下,输沙率与有效起沙风呈正比关系,即q=a×(VL-V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天然植被 风沙 输沙率 有效临界密度 风洞
下载PDF
中国沙尘暴时空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其发展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52
9
作者 胡金明 崔海亭 唐志尧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9-56,共8页
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发展趋势。在分析沙暴天气发生机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我国沙尘暴天气发展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特征 发展趋势 人类活动 风沙
下载PDF
风沙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李振山 倪晋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8年第3期89-97,共9页
本文扼要回顾了风沙流的研究历史;简明评述了颗粒运动特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模型、起沙风模型、表面气流变化、风沙两相流等研究现状内容;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风沙 研究现状
下载PDF
1990年春季两次沙尘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杨东贞 王超 +2 位作者 温玉璞 于晓岚 徐晓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26,共9页
文章讨论了1990年4月发生的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沙尘暴的轨迹和在榆林、延安、太原、呼和浩特和北京等地采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的一些物理化学特征,追溯了沙尘的源地。得出沙尘气溶胶的TSP浓度在... 文章讨论了1990年4月发生的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沙尘暴的轨迹和在榆林、延安、太原、呼和浩特和北京等地采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的一些物理化学特征,追溯了沙尘的源地。得出沙尘气溶胶的TSP浓度在沙尘暴期间比无沙尘暴时要高数倍至一个量级左右。沙尘气溶胶中以地壳元素为主,主要存在于大粒子(d>2.1μm)中。一些人为排放污染元素主要分布在小粒子(d<2.1μm)中,在沙尘暴期间富集程度大大下降。沙尘气溶胶中的元素主要来自于自然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富集因子 风沙 春季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风沙流结构变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哈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99-1104,共6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各部位输沙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在沙丘表面上、下坡运动时,其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异.在距沙面0~20cm高度范围内,沙丘迎风坡各部位和丘顶输沙量垂线分布均符合单一指数递...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各部位输沙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在沙丘表面上、下坡运动时,其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异.在距沙面0~20cm高度范围内,沙丘迎风坡各部位和丘顶输沙量垂线分布均符合单一指数递减规律;沙丘背风坡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两个不同的变化区间,多数以距沙面8~12cm高度为界,下部输沙量随高度呈指数函数形式递减,上部为幂函数规律减少.在沙丘迎风坡,由于上坡运动沙粒跃移轨迹长度沿坡向上减小,随着风速和总输沙量向丘顶方向增加,风沙流上层输沙量趋于相对减少;在背风坡,下坡运动的跃移沙粒起跳高度和轨迹长度增加使风沙流上层输沙量相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丘 风沙 结构变异 输沙量垂线分布 迎风坡 背风坡 拟合关系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的起沙风与输沙强度 被引量:46
13
作者 王训明 陈广庭 +2 位作者 韩致文 李振山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塔里木沙漠公路绝大部分路段穿越流沙地段,风沙活动十分强烈,因此,机械防沙带的设置显得十分关键。由于起沙风的统计分析和输沙强度的定量计算是防沙工程设计中的最主要依据之一。该文在大量统计起沙风和野外实地观测的基础上,进行... 塔里木沙漠公路绝大部分路段穿越流沙地段,风沙活动十分强烈,因此,机械防沙带的设置显得十分关键。由于起沙风的统计分析和输沙强度的定量计算是防沙工程设计中的最主要依据之一。该文在大量统计起沙风和野外实地观测的基础上,进行输沙强度的数值计算及分析后指出:由沙漠边缘向内部深入,起沙风更加东偏,输沙强度更大和更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公路 起沙风 输沙强度 公路 风沙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起沙风况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李振山 陈广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45,共3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部分地区以东北风系为主,西南边缘由西北风系控制,西北边缘多以北风为主,南部边缘均有一定数量的偏南风出现。麦盖提、金星和民丰一带为东北风系和西北风系交替控制。有5种风况类型:窄风况型、宽风况型、双风况型...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部分地区以东北风系为主,西南边缘由西北风系控制,西北边缘多以北风为主,南部边缘均有一定数量的偏南风出现。麦盖提、金星和民丰一带为东北风系和西北风系交替控制。有5种风况类型:窄风况型、宽风况型、双风况型、三风况型和多风况型,分别对应复合型横向、斜向、纵向沙垄、星状沙丘和穹状沙丘,起沙风速基本以若羌为高值区向沙漠西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起沙风况 沙丘类型 风沙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盖度月变化特征及生态恢复 被引量:40
15
作者 满多清 吴春荣 +3 位作者 徐先英 杨自辉 丁峰 魏怀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 89%~29 39%,后者为11 60%~16 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 89%~29 39%,后者为11 60%~16 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化则显著,未封育区从4月份以后数量递增,7、8月显著增加,8月底达到最大值,而封育区则表现为4、5月增加,6月减少,7、8、9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值,且未封育区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未封育区由于植被盖度低,灌丛分布不均匀,沙面裸露多,地面风沙流活动强烈,白刺沙包风蚀严重;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灌丛分布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弱,白刺沙包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植被盖度 白刺 灌丛 草本植物 月变化 生长季 腾格里沙漠 风沙 地气
下载PDF
风和风沙流对不同固沙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于云江 辛越勇 +1 位作者 刘家琼 于志勇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10期962-968,共7页
在野外风洞条件下,对风和风沙流影响固沙植物的生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和风沙流对不同植物的影响不同,风对结皮和苔藓的影响在于吹蚀和干燥,对草本和灌木的影响主要是:1.通过迫使气孔关闭、降低叶温和胞间CO2浓度来... 在野外风洞条件下,对风和风沙流影响固沙植物的生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和风沙流对不同植物的影响不同,风对结皮和苔藓的影响在于吹蚀和干燥,对草本和灌木的影响主要是:1.通过迫使气孔关闭、降低叶温和胞间CO2浓度来抑制光合作用;2.加强蒸腾作用,减小水分利用率;3.降低叶片水势和土壤含水量,从而加强干燥作用。而风沙流对结皮和苔藓的影响主要在于剥蚀和堆积,对草本和灌木的影响主要是机械损伤作用,对光合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将更加剧烈。不同类型植物对两种胁迫的适应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固沙植物 生理状况
下载PDF
戈壁风沙流若干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邹学勇 董光荣 王周龙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8-373,共6页
本文从理论推导入手,阐述了戈壁风沙流中沙粒起跃角度、跃移高度和风沙流结构、强度、能量分布状况等特征,指出与流沙地表风沙流的显著差异,并得到风洞实验验证。
关键词 风沙 戈壁风沙 沙粒运动 能量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蚀起沙观测研究——试验介绍与观测结果初报 被引量:43
18
作者 何清 杨兴华 +2 位作者 艾力.买买提明 刘新春 霍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5-322,共8页
介绍了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展的风蚀起沙观测试验。对观测试验所获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一些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运动的特征。主要结果为,下垫面状况影响风沙流结构,塔中、若羌0~100 cm高... 介绍了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展的风蚀起沙观测试验。对观测试验所获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一些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运动的特征。主要结果为,下垫面状况影响风沙流结构,塔中、若羌0~100 cm高程风沙流结构完全符合指数分布,肖塘则上部偏离指数分布;3地0~100 cm高程风沙流分别有72.4%、47.3%、62.6%的输沙量分布在0~30 cm高程内;3地风沙流输沙的粒径以细沙、极细沙、粉沙为主,其中极细沙可占到输沙量的43.8%~75.5%;风沙流中贴地层风速廓线受风沙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再符合对数分布,更加符合幂函数u=azb分布,拟合系数均大于0.93;沙尘撞击颗粒数与2 m高度风速变化趋势一致,塔中、肖塘、若羌3地的临界摩擦速度分别为0.25 m.s-1,0.27 m.s-1,0.21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观测试验 风沙 临界摩擦速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
原文传递
不同下垫面对风沙流特性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1 位作者 俎瑞平 方海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2-355,共4页
通过对戈壁、草方格和流沙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 ,探讨不同性质下垫面对风沙流结构和风沙活动层风速廓线的影响 ,从而为野外工程防沙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 2 0cm... 通过对戈壁、草方格和流沙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 ,探讨不同性质下垫面对风沙流结构和风沙活动层风速廓线的影响 ,从而为野外工程防沙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 2 0cm高度范围内 ;由于沙颗粒与戈壁地表的砾石发生碰撞 ,输沙率随高度的分布不再简单的遵循对数关系 ,其极值出现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加而上移。由于草方格构成的下垫面复杂多变 ,其对风沙流结构与风沙活动层风速廓线的影响很难确定。但对于特定的下垫面 ,在不同风速下 ,同一高度层含沙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下垫面 风洞 模拟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4·5沙尘暴天气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徐建芬 牛志敏 +2 位作者 陈伟民 王强 高凤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1-286,共6页
对1994年4月5日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以及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揭示了形成东大风沙尘暴天气的物理机制。采用NCAR客观分析方案进行的动力诊断表明,(1)地面热低压与正... 对1994年4月5日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以及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揭示了形成东大风沙尘暴天气的物理机制。采用NCAR客观分析方案进行的动力诊断表明,(1)地面热低压与正涡度中心相互对应,涡度随高度迅速减小(ξZ<0),有利于中低压的发展加强,沙尘暴产生在正涡度区域内;(2)沙尘暴垂直环流特征是南疆至河西中、东部发展一庞大的垂直环流圈,环流中心在150~200hPa层,它起到组织低空中尺度系统的重要作用;(3)在南北经向剖面上,蒙古高压是一个非常深厚的大型天气系统,它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上部,形成了自南向北的正环流圈,在高压南部的上升气流中激发大风和沙尘暴;(4)4·5沙尘暴后期低层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浮尘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中低压 风沙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