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御道口汉诺坝玄武岩偏硅酸矿泉水形成机制及其地质建造制约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厚云 卫晓锋 +4 位作者 孙晓明 贾凤超 李多杰 何泽新 李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36-4253,共18页
冀北坝上一带玄武岩地区广布富偏硅酸地下水,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其水岩作用过程对矿泉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玄武岩地质建造地下水赋存特征,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玄武岩岩石风化机制,水岩相互作用矿物平... 冀北坝上一带玄武岩地区广布富偏硅酸地下水,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其水岩作用过程对矿泉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玄武岩地质建造地下水赋存特征,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玄武岩岩石风化机制,水岩相互作用矿物平衡体系,δD、δ18O和δ13C同位素、14C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剖析了汉诺坝玄武岩偏硅酸矿泉水形成的岩石地球化学风化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地质建造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矿泉水为低矿化度的HCO3-Ca·Mg型与HCO3-Na·Ca型水,矿泉水形成类型有构造断裂深循环淋溶型和层状补给富集埋藏型2类.上层古风化壳地下水14C校正年龄约为4050 a,地下水可溶性无机碳来源于土壤CO2与幔源CO2的混合作用.偏硅酸矿泉水的形成与分布受玄武岩地质建造制约,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风化地表过程和水文地球化学响应过程控制.地下水中偏硅酸主要来源于玄武岩中斜长石、单斜辉石、镁橄榄石等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水解;岩石矿物风化的水化学响应过程受溶滤作用控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硅酸矿泉水 玄武岩 水化学 风化机制 地质建造 御道口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承德杏仁产区关键带基岩-土壤-作物果实BRSPC系统元素迁聚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厚云 卫晓锋 +3 位作者 孙晓明 贾凤超 李多杰 李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21-2645,共25页
特色经济作物品质与生态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查明山区地球关键带基岩-风化壳-土壤-作物BRSPC系统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对农业种植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承德冀北山区仁用杏产区为研究区,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元素... 特色经济作物品质与生态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查明山区地球关键带基岩-风化壳-土壤-作物BRSPC系统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对农业种植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承德冀北山区仁用杏产区为研究区,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元素化学损耗分数CDF、质量迁移系数法、生物富集系数BCF法分碎屑岩建造区和火山岩建造区定量评价BRSPC体系中元素迁聚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TK和TFe_(2)O_(3)含量丰富,Se元素含量适量,Cu和Ge含量中等-较丰富,TP、S和B元素含量较缺乏.区内基岩-土壤总体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火山岩建造区土壤风化程度总体高于碎屑岩区.土壤S、B、Se、Ti、MgO和Fe_(2)O_(3)含量在基岩风化过程相对富集,基岩风化过程中Se、S、B、Ni和V为质量迁移强活动元素.全区85.71%的杏果肉样品Se含量达到富硒标准,25%杏仁达到含硒-富硒标准;碎屑岩区杏果实Se含量高于火山岩区.基岩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富集亏损特征与土壤-作物吸收过程中的元素迁聚密切相关,BRSPC系统元素传导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土壤Cu、Zn、TP、Se、B、CaO和TFe_(2)O_(3)含量是制约研究区杏果实品质的主要地化因素,火山岩基岩风化过程中Cu和Zn元素淋滤流失程度大于碎屑岩区,碎屑岩区土壤TP、Se、B、CaO和TFe_(2)O_(3)含量高于火山岩建造区,相对更适宜于仁用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地球化学 风化机制 元素迁移 BRSPC连续体 杏仁 承德
原文传递
极地化学风化漫谈
3
作者 李超 赖伟波 +2 位作者 陈金牛 肖文申 杨守业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06-414,共9页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化学风化作为一种调节气候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宜居地球”的关键。然而,地质记录中的证据显示,新生代以来气温逐渐下降,而大陆化学风化却逐渐增加,对这一机制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化学风化和温度的关系成为解答这...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化学风化作为一种调节气候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宜居地球”的关键。然而,地质记录中的证据显示,新生代以来气温逐渐下降,而大陆化学风化却逐渐增加,对这一机制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化学风化和温度的关系成为解答这一矛盾的关键,也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近期有研究显示,高纬极地地区虽然温度低,但其河流沉积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却达到中等风化水平。因此,深入研究极地化学风化,可能是打开风化与温度之谜的关键钥匙。本文回顾了南北两极地区化学风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尝试总结极地地区化学风化的主要特征。南北两极不同的地理格局和地质背景决定了两极化学风化的差异。南极大陆由于冰盖覆盖缺乏河流,沉积物多为就近搬运和沉积;而北极地区周边大陆有众多大型河流,源-汇体系发育,水文条件和母岩属性决定了北极地区具有更强的沉积风化记录。相比低纬热带典型风化区域,目前对极地地区尤其是南极地区化学风化的研究仍十分欠缺,新兴地球化学分析开展的较少。在未来大陆风化研究中,重视和加强两极地区的化学风化研究有利于完善低温条件下的化学风化机理的探索;同时,在当今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影响下,研究极地的化学风化如何加速全球碳汇效应可以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极地区 化学风化 冰川作用 风化机制
下载PDF
降雪、温差作用下大尺寸砂岩风化模拟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晓颖 郭青林 +3 位作者 张博 尚东娟 余静 裴强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9-1534,共16页
砂岩质石窟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风化病害。以甘肃北石窟寺为研究对象,以所处赋存环境的多因素变量耦合关系为依据,在多场耦合实验室开展降雪-温差条件下的大尺寸砂岩风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反复的降雪-温差作用下,在... 砂岩质石窟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风化病害。以甘肃北石窟寺为研究对象,以所处赋存环境的多因素变量耦合关系为依据,在多场耦合实验室开展降雪-温差条件下的大尺寸砂岩风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反复的降雪-温差作用下,在微观上,冻胀消融使得砂岩表现出表层砂岩胶结物几乎全部消失,内部砂岩胶结方式以接触式为主以及孔隙增多增大的劣化特征;宏观上,呈现出水分入渗深度增大、损伤区域及损伤程度逐步扩展,并伴随着起翘脱落、变色加深、裂隙发育的表观现象,力学上,表现为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并根据不同岩性砂岩划分出5类响应敏感区域,揭示了降雪-温差作用下砂岩的渐进累计风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砂岩 石窟寺 冻融循环 降雪-温差 多因素变量耦合 风化机制
原文传递
矿物风化与食用性菌根真菌共生策略与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启彪 连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1-319,共9页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般认为,ECM真菌对土壤矿质营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其对土壤中难降解性矿物的风化作用,但风化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考察、菌种分离和实验条件下的风化实验研究,发现很多ECM真菌不能通过上调小分子有机酸合成来风化矿物,显示出较弱的矿物风化能力,特别是不能独自利用磷灰石中的磷元素。结合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在森林土壤中,某些风化能力较弱的ECM真菌能通过富集矿物风化细菌来促进矿物溶解,并通过自身的高亲和性离子转运系统吸收溶出的矿质营养来供应宿主植物。此外,ECM真菌还能富集特殊的多功能性草酸盐降解菌(如兼具固氮和促进菌根形成作用)来消除过量草酸盐对矿物风化与营养吸收产生的障碍。研究证实,ECM真菌能够调控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植物-真菌-细菌”之间互惠协作关系,从而维持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主要从矿物风化的角度分析ECM真菌的共生策略,提出增加林地ECM真菌产量和促进林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新思路,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关系 矿物风化机制 食物链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月球陨石矿物 印证风化机制
6
《国外科技动态》 2004年第5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月球 陨石矿物 风化机制 风化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对岩粉层淋溶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4 位作者 李石朋 王世杰 黄伟 刘江 史文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岩-土界面 淋溶模拟 风化作用机制 岩粉层
下载PDF
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华华 张茂省 +2 位作者 冯立 郑仕梅 杜臻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砒砂岩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晋陕蒙交接地带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造床质粗泥沙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关黄河安澜。由于砒砂岩孔隙发育、结构松散,遇水崩解等特性,以及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砒砂岩极易发生风化、侵... 砒砂岩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晋陕蒙交接地带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造床质粗泥沙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关黄河安澜。由于砒砂岩孔隙发育、结构松散,遇水崩解等特性,以及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砒砂岩极易发生风化、侵蚀,且侵蚀机制复杂、侵蚀类型多样。系统探究砒砂岩的风化、侵蚀与搬运机制及其发展演化过程是遏制粗泥沙入黄的关键。基于文献检索,笔者系统整理砒砂岩风化与侵蚀机制,分析坡面、沟道侵蚀与搬运演化过程、产沙产流规律,梳理有关砒砂岩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遏制砒砂岩粗泥沙入黄的对策建议。①聚焦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从源头遏制粗泥沙入黄。②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探索面向粗泥沙的水土保持新体系。③创新多元化投入、跨地区联动,多部门协作,多专业融合的遏制粗泥沙入黄工作机制。④加强砒砂岩风化−侵蚀−搬运机制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水土流失 风化侵蚀机制 遏制技术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河流铀同位素的控制机理及其对风化限制理论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高军 李来峰 +1 位作者 李乐 李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7,I0003,共8页
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认为,当剥蚀速度较低时,岩石在风化带的存留时间长,表现为一致性完全风化,化学风化通量受新鲜岩石的供应限制,与剥蚀速度成正比,即为"供应限制";当剥蚀速度较高时,岩石充分暴露,风化强度低,化学风化通量受温... 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认为,当剥蚀速度较低时,岩石在风化带的存留时间长,表现为一致性完全风化,化学风化通量受新鲜岩石的供应限制,与剥蚀速度成正比,即为"供应限制";当剥蚀速度较高时,岩石充分暴露,风化强度低,化学风化通量受温度、降水量等动力学因子限制,即为"动力学限制"。供应限制是构造抬升影响硅酸盐风化吸收大气CO_2进而改变气候的关键。动力学限制形成了化学风化通量与大气CO_2含量之间的负反馈,是维持构造时间尺度地球宜居性和碳循环平衡的关键。但是,风化限制理论模型并未得到充分实证。本文将介绍利用流域溶解态铀同位素证明风化限制理论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全球数据总结发现,流域铀同位素与物理剥蚀速率之间在整体上呈现U形函数关系,可用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解释。但河流的铀同位素还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利用已知风化年代的单一岩性流域是河流铀同位素验证风化限制理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风化限制机制 物理剥蚀 化学风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