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与数字“七” 被引量:7
1
作者 钟年 《民间文学论坛》 1996年第2期59-61,共3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七夕”是影响较大的节日之一。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据旧题汉刘歆撰、晋葛洪钞录的《西京杂记》
关键词 七夕节 乞巧节 岁华纪丽 《西京杂记》 节俗 风俗 钞录 文化象征 少女节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宋代《琴苑要录》所载《琴声律图》考证
2
作者 王薇雅 《剧影月报》 2024年第2期80-82,共3页
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的《琴苑要录》,属宋代琴学丛书,不著撰人名氏,不分卷,明正德抄本。《琴苑要录》虽然不似同时代田芝翁所辑之《太古遗音》本丰富,于编纂体量以及撰著者方面也不及明代蒋克谦的《琴书大全》庞... 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的《琴苑要录》,属宋代琴学丛书,不著撰人名氏,不分卷,明正德抄本。《琴苑要录》虽然不似同时代田芝翁所辑之《太古遗音》本丰富,于编纂体量以及撰著者方面也不及明代蒋克谦的《琴书大全》庞大。但其所辑数篇,在宋代官修目录书或私家藏书中仅载录篇名及撰人而未录内容者,均于《琴苑要录》中首现原貌。书内辑有十篇,一曰《古操十二章》,二曰《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三曰《琴书》,四曰《琴声律图》,五曰《碧落子斫琴法》,六曰《斫匠秘诀目录》,七曰《琴笺》,八曰《续琴笺》,九曰《风俗通·音声论》,十曰《姚兼济琴论》。是书述及琴曲、指法、琴律、琴制、琴典、琴论,体例清晰,採摭详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琴铜剑楼 著撰 私家藏书 明正德 藏书楼 官修目录 十二章 风俗
下载PDF
宋代《琴苑要录》所载《琴声律图》考证
3
作者 王薇雅 《剧影月报》 2024年第1期88-90,共3页
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的《琴苑要录》,属宋代琴学丛书,不著撰人名氏,不分卷,明正德抄本。《琴苑要录》虽然不似同时代田芝翁所辑之《太古遗音》本丰富,于编纂体量以及撰著者方面也不及明代蒋克谦的《琴书大全》庞... 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的《琴苑要录》,属宋代琴学丛书,不著撰人名氏,不分卷,明正德抄本。《琴苑要录》虽然不似同时代田芝翁所辑之《太古遗音》本丰富,于编纂体量以及撰著者方面也不及明代蒋克谦的《琴书大全》庞大。但其所辑数篇,在宋代官修目录书或私家藏书中仅载录篇名及撰人而未录内容者,均于《琴苑要录》中首现原貌。书内辑有十篇,一曰《古操十二章》,二曰《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三曰《琴书》,四曰《琴声律图》,五曰《碧落子斫琴法》,六曰《斫匠秘诀目录》,七曰《琴笺》,八曰《续琴笺》,九曰《风俗通·音声论》,十曰《姚兼济琴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琴铜剑楼 著撰 私家藏书 明正德 藏书楼 官修目录 十二章 风俗
下载PDF
小小恙虫,要人命
4
作者 李春香 《家庭医生(月末版)》 2023年第8期34-35,共2页
“别来无恙”一句问候从古至今,这个“恙”是什么?最初指的是恙虫,又名噬虫。据《风俗通》记载,“噬虫能食人心。古者草居,多被此毒,故相问劳曰无恙。如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曰:王亦无恙”。恙虫到底有多毒?
关键词 能食 风俗 战国策 赵威后 恙虫
下载PDF
试论巴人文化的基本精神
5
作者 纪国泰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3年第1期139-145,共7页
文章通过考察巴人的发展历史,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善于征战的巴国、敢于抗争的巴人、“五教雍和”的巴风,这不仅是巴人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展现巴蜀文化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元素。
关键词 南蛮 板楯蛮 巴人 勇锐 抗争 五教雍和 风俗
下载PDF
饮食非遗解析“七巧节”饮食文化
6
作者 《餐饮世界》 2023年第8期28-31,共4页
“七巧节”作为中国人的重要情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民俗节日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起初,人们通过仰观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方位,确定时序的演变。汉代时,七夕逐渐从天文节点向节俗转变,东汉应劭《风俗通》... “七巧节”作为中国人的重要情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民俗节日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起初,人们通过仰观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方位,确定时序的演变。汉代时,七夕逐渐从天文节点向节俗转变,东汉应劭《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每当看到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时,时序恰好入秋,一般是在七月之初。从天文上看,织女星的出现具有“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意义,也有着古人对星辰崇拜的意义。直至汉代以后七夕逐渐演变成具有生活情趣的民俗节日活动,称其为七巧节。并产生了一批“七巧节”的节日非遗美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节日 新旧更替 饮食文化 七夕 节俗 巧节 风俗 生活情趣
下载PDF
汉代耳珰
7
作者 朱千勇(文/图) 《中国宝石》 2023年第3期174-179,共6页
耳珰的发展在汉代又更进一步多元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武帝平定南越,随即便开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也促进了中原地区耳的发展。东汉应劲《风俗通》:“耳珠曰珰。”东汉许慎《说文》曰:“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
关键词 元鼎六年 耳珰 海上丝绸之路 南越 风俗 汉武帝 《说文》 中原地区
原文传递
邹平信氏与金元时期枣强移民 被引量:2
8
作者 信彤波 《寻根》 2022年第3期136-138,共3页
信氏,《百家姓》无载,在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信氏人口排名388位。《风俗通》记载:“信氏,魏公子信陵君之后。”因为来源相对单一,故有“信无二家”之说。1958年,在邹平县信家村的信氏祖茔出土了一方墓志,志盖刻字较... 信氏,《百家姓》无载,在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信氏人口排名388位。《风俗通》记载:“信氏,魏公子信陵君之后。”因为来源相对单一,故有“信无二家”之说。1958年,在邹平县信家村的信氏祖茔出土了一方墓志,志盖刻字较浅,文字是“元□信君仲和之墓”,落款为“青社薛成甫刊”,墓志字迹清晰,题为《元故信君仲和墓志铭》,共285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姓》 信陵君 墓志铭 金元时期 风俗 邹平县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腊八礼俗演进考略——从沐浴、燃灯到佛粥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印国 《法音》 2022年第1期46-51,共6页
腊月得名于腊,或云源于祭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周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阻止但未能获听,于是感慨"虞不腊矣",言下之意就是虞国即将灭国,再也无法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总结说:&qu... 腊月得名于腊,或云源于祭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周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阻止但未能获听,于是感慨"虞不腊矣",言下之意就是虞国即将灭国,再也无法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总结说:"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宫之奇曰:‘虞不腊’,是也。《史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盖西戎之俗,不知置腊,至是始效中国为之耳。"^([1])或云出自猎狩,汉代应邵《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惠文王 腊祭 谢肇淛 风俗 晋献公 宫之奇
原文传递
大耳朵的老先生——从文化人类学推测老子的名称和身份 被引量:2
10
作者 萧兵 《淮阴师专学报》 1992年第1期62-67,共6页
老子的传记材料非常少,又充满疑问和矛盾。仅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涉及的“老子”就有三个:李耳,字聃,周守藏史;老莱子;周太史儋。莫知所自,莫识所终。真有点像孔子所形容:“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的传记材料非常少,又充满疑问和矛盾。仅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涉及的“老子”就有三个:李耳,字聃,周守藏史;老莱子;周太史儋。莫知所自,莫识所终。真有点像孔子所形容:“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7.2140)这条龙滑得像老泥鳅,捞不到,捉不住,而况它还能驾云登天;“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庄子·天运篇》)。孔子犹如此感觉,何况吾人! 他被称为“老子”,恐怕首先是因为他老,活得长。孔子说,“窃比我于老、彭”,彭祖八百岁。老子该多少岁?他姓李,也很可疑;李、老双声,不无可能从“老”得“姓”。扬雄《方言》说,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应劭《风俗通》说南郡“呼虎为李耳”。刘尧汉先生以土家族、彝族等称“虎”为“李”或“李耳”,说明其称呼与虎图腾崇拜有关,“至少说明其思想深受彝、纳西、土家先民即古羌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儋 老子韩非列传 老莱子 守藏史 刘尧汉 文化人类学 曲仁里 风俗 《方言》 南楚
下载PDF
二千五百年前的古筝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咪扫 《乐器》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5,共2页
筝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即公元前551—479年已出现于民间,至今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东汉训诂家应劭,在他的《风俗通·声音篇》卷六载文说:“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这就说明了五... 筝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即公元前551—479年已出现于民间,至今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东汉训诂家应劭,在他的《风俗通·声音篇》卷六载文说:“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这就说明了五弦筝在《礼乐记》成书时期已见存在。《乐记》是《礼记》的篇名。《乐记》究竟成文于何年?《隋书·音乐志》引沈约奏答云:“《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系孔丘的学生。可见《乐记》成文于孔丘时期,即春秋末期。所以说五弦筝在这个时期已见存在,当可无疑。二千五百年前的五弦筝,究竟是件什么样的乐器?史无详备记载,也无出土文物,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零碎史料加以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五百年前 民族乐器 春秋末期 民间乐器 商角 风俗 孔丘 文说 郑卫桑间
下载PDF
古琴曲中的“操”与“操弄”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四海 《北方音乐》 1992年第5期29-30,共2页
“操”是琴曲中的一种体载,这类乐曲大都表现优雅、高洁、悲伤、忧愁,抒发作者或演奏者内心不快之感和忧国忧民的心情。据汉刘向《别操》和应劭《风俗通·声音》等书所载:“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
关键词 古琴曲 风俗 琴家 别鹤操 不得志 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 飘风骤雨 吕尚 子边
下载PDF
琵琶指法“弹挑”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石城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第2期58-68,共11页
一、“弹挑”与“琵琶”: 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后汉应劭《风俗通》:“枇杷”:“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枇杷,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 一、“弹挑”与“琵琶”: 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后汉应劭《风俗通》:“枇杷”:“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枇杷,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手指 练琴 风俗 《释名》 演奏方法 天地人 练习方法 世乐 传统乐曲 演奏方面
下载PDF
琵琶古今名实浅析——兼评所见辞书中的琵琶条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棣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4年第Z1期90-94,共5页
“琵琶”这一乐器名词,在古代,确切地说在汉唐之际,是个通称。它泛指抱于怀中、用手指或拔子演奏的弹拨乐器。其中包含有今天我们常见到的琵琶、三弦、阮、月琴、秦琴等。“琵琶”本作“批把”,又曾写成为“枇杷”。汉·刘熙《释名... “琵琶”这一乐器名词,在古代,确切地说在汉唐之际,是个通称。它泛指抱于怀中、用手指或拔子演奏的弹拨乐器。其中包含有今天我们常见到的琵琶、三弦、阮、月琴、秦琴等。“琵琶”本作“批把”,又曾写成为“枇杷”。汉·刘熙《释名》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鱼 秦琴 《释名》 秦汉子 演奏手法 膜鸣乐器 琴颈 乌孙公主 风俗 弦鸣乐器
下载PDF
孤本·珍本·善本·述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太岩 《兰州学刊》 1983年第3期102-103,共2页
什么是本?本者,根也。《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书籍也。”书之称本,始自刘向。《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枝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关键词 魏都赋 《文选》 风俗 《别录》 善本书 篆籀 鸡肋集 宋刻本 别录 集古录跋尾
下载PDF
试谈新文学的校勘问题——《新文学资料引论》之一章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金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4期207-221,共15页
校勘之学,在我国传统的旧学中,是比较发达的。它起源很早,汉代已经成为一项较为专门的工作了。据说在刘向的《别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 校勘之学,在我国传统的旧学中,是比较发达的。它起源很早,汉代已经成为一项较为专门的工作了。据说在刘向的《别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校勘本来是校正书籍传抄刻板的错误的,所以,最初校勘的范围总不出文字的异同和章节段落的位置。后来,校勘成为专门的学问,尤其是经过清朝乾嘉学派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都赋 哀范君三章 风俗 《别录》 《鲁迅全集》 范爱农 乾嘉学派 本校法 理校法 左翼作家联盟
下载PDF
古殿堂上话藻井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林生 《文史知识》 1988年第12期41-42,共2页
每当我们走进古代宫殿或者古寺院的殿堂,常常能够在宝座或佛像上方看到一种特殊的装饰。这种装饰位于天花的中央,一般成正方形、多边形或者圆形的凹面,而且常有各种各样的花纹、雕刻和彩画。这就是藻井。藻井又称'绮井'。东汉... 每当我们走进古代宫殿或者古寺院的殿堂,常常能够在宝座或佛像上方看到一种特殊的装饰。这种装饰位于天花的中央,一般成正方形、多边形或者圆形的凹面,而且常有各种各样的花纹、雕刻和彩画。这就是藻井。藻井又称'绮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说:'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取以压火灾也。'由此可见,在我国,藻井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在宫殿上出现了。除了作为一种装饰之外,它还含有避火消灾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人们非常注意装饰于建筑物上的彩画。它既防护了建筑物被侵蚀,又加强了整体的美化。同时还融入了历代建筑者的不同希冀。因此,历代殿堂的藻井,无论是在建筑形式上,还是在绘制方法上,都不尽相同。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时期 东井 建筑家 绮井 风俗 建筑水平 东王公 四灵 团龙 《营造法式》
原文传递
《汉语大词典》寸部订补(上)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增杰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第1期1-13,共13页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详解性民族语文词典,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汉语词典,它由华东五省一市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专家学者、专业人员通力合作编纂。《汉语大词典》的宗旨是贯通古今,源流并重,其收词及义、例都远较一般辞典丰富齐全...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详解性民族语文词典,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汉语词典,它由华东五省一市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专家学者、专业人员通力合作编纂。《汉语大词典》的宗旨是贯通古今,源流并重,其收词及义、例都远较一般辞典丰富齐全。跟同类大型语文词典如日本编《大汉和辞典》(1956年初版)、台湾编《中文大辞典》(1973年初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语文词典 订补 《大词典》 渭南文集 郑玄注 风俗 寻壑经丘 古今 孔颖达疏
下载PDF
未竟的想象——对梁兆韵执教《女娲造人》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倩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11X期33-34,共2页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与寓言构成的,旨在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想象能力。梁兆韵老师在执教《女娲造人》这一课时...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与寓言构成的,旨在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想象能力。梁兆韵老师在执教《女娲造人》这一课时,把教学难点着眼于想象是非常准确的。梁老师的课堂活力四射,她善于在教学中设计小细节,让课堂进发活力。与预习检测中惯用的'一人一词'接龙方式不同,梁老师的课采用游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 风俗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原文传递
华夏姓氏探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国宁 《兰州学刊》 CSSCI 199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我国汉族姓氏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一些主要的姓氏就已经出现。姓氏究竟有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史料很多,具说不一。 现存较早记载古代姓氏的文献,是东汉时期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里面列举的姓氏约有500... 我国汉族姓氏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一些主要的姓氏就已经出现。姓氏究竟有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史料很多,具说不一。 现存较早记载古代姓氏的文献,是东汉时期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里面列举的姓氏约有500多个。北宋时期的《百家姓》起初收集494个姓氏,其中单姓434个,复姓60个。后增补到500多个姓氏。明朝初期的《千家姓》,收有姓氏1968个。从那以后,明、清两朝还有人编写出了《古今万姓统谱》和《御制百家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姓氏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2个。 有关专家认为,汉族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氏约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些姓不包括四姓和蒙古族、满族译改的姓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姓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名大辞典 明朝初期 《百家姓》 文献史料 风俗 汉族人口 志·氏族略 李姓 赐姓 姚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