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不同固定方式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吴一凡 何映酉 +3 位作者 高鹤友 葛涵 周子航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5-1072,共8页
目的评估颧骨颧弓缩窄术(RM)中采用不同方式固定颧骨颧弓复合体的术后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收治的颧骨颧弓突出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形RM,按照固定部位分为颧骨体固定(Z... 目的评估颧骨颧弓缩窄术(RM)中采用不同方式固定颧骨颧弓复合体的术后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收治的颧骨颧弓突出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形RM,按照固定部位分为颧骨体固定(ZBF)和颧弓固定(ZAF)2部分。根据ZBF方式不同分为4组:2枚双皮质钛钉(2LS)组、1块L形钛板+1枚双皮质钛钉(LPLS)组、1块短翼在颧骨体上的L形钛板(LPwZ)组、1块短翼在上颌骨上的L形钛板(LPwM)组;根据ZAF方式不同分为3组:榫卯结构(MT)组、3孔钛板(3HP)组、短钛钉(SS)组。分别采集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患者CT影像数据,采用ITK-SNAP和3D Slicer软件构建颧骨颧弓复合体模型,评估相关标志点移位距离的差异,以此比较不同固定方式下颧骨颧弓复合体的术后稳定性。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Kruskal-Wallis法对不同固定方式下相关标志点的移位值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120侧颧骨颧弓),男21例,女39例,年龄(27.1±4.9)岁。按ZBF方式分组每组纳入30侧样本;按ZAF方式分组每组纳入40侧样本。2LS组和LPLS组与单一L形钛板(LPwZ、LPwM)组相比,颧骨颧弓复合体的移位距离均较短(P<0.05),而3种颧弓固定方式(MT、3HP、SS)对颧骨颧弓复合体移位的影响相近(P>0.05)。结论RM术后,在ZBF中,采用2LS和LPLS这种"双重"固定方式比单一L形钛板固定的稳定性更好,而所有ZAF方式分别与2LS或LPLS组合后,稳定性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学 颧骨 颧骨肥大 稳定性 固定方式 移位
原文传递
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
2
作者 赵庆 王雨墨 +4 位作者 魏一源 孙晓爽 吴一凡 周子航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048,共8页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术中颧弓根部形成榫卯结构并且前后端行坚固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L形长臂去骨分为Ⅰ组(去骨+内推)和Ⅱ组(不去骨仅截骨+内推)。术后观察随访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CT数据,并行三维重建,测量去骨量和内推量,同时测量术后单侧颧骨前、中、后部的宽度变化以及颧骨突度变化的数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手术前后颧骨宽度与突度变化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评估颧骨颧弓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Ⅰ组40例,男6例,女34例,年龄(25.2±3.8)岁(19~33岁);Ⅱ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26.0±3.0)岁(20~35岁)。术后随访(12.5±3.3)个月(5~20个月),所有患者术区均顺利愈合。2组患者感染、暂时性感觉异常、严重肿胀和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未发生面部明显不对称、骨块松动移位、骨不愈合、面颊软组织明显松弛下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面形均得到明显改善。Ⅰ组和Ⅱ组术后单侧颧骨前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2.52±0.76)mm和(1.85±0.40)mm,单侧颧骨中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3.30±0.54)mm和(2.94±0.51)mm,单侧颧骨突度减小值分别为(4.42±1.20)mm和(3.59±0.8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2组单侧颧骨后部宽度缩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骨内推量和Ⅰ组的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 颧骨形态 截骨 骨切除 骨内推 线性关系
原文传递
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连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贵征 徐誉纯 +2 位作者 李萍 刘禄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对比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断端通过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2种骨连接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榫卯结构在该术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友谊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 目的:对比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断端通过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2种骨连接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榫卯结构在该术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友谊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典或改良L形颧骨颧弓截骨术进行治疗,根据颧弓根部断端的骨连接方式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采榫卯结构连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Ⅱ组采用端对端接触连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术后6~24个月测量2组颧骨体和颧弓根的内推距离、调查患者术后满意率,记录术后2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2组患者年龄、颧骨体和颧弓根内推距离比较采用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术后满意率(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占各组总例数的百分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80例颧骨颧弓突出患者,其中Ⅰ组190例,男22例,女168例,年龄(26.8±8.6)岁;Ⅱ组190例,男16例,女174例,年龄(25.2±8.8)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面部宽度缩窄,面形得到明显改善。Ⅰ组和Ⅱ组颧骨体内推距离分别为(2.65±0.76)mm和(2.51±0.78)mm,颧弓根内推距离分别为(4.58±0.44)mm和(2.60±0.28)mm,2组颧骨体内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77),2组颧弓根内推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3,P<0.001)。术后Ⅰ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5.8%(144/190),高于Ⅱ组的55.3%(105/190)(χ^(2)=17.72,P<0.001)。2组患者术后感染、暂时性感觉异常、血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面部不对称、面颊下垂、骨缝及骨不连3种并发症,Ⅱ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 榫卯结构 端对端骨连接
原文传递
Z形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赵延峰 张静 范巧丽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996-1002,共7页
目的探讨Z形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控制颧弓内推距离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四川友谊医院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口内上颌前庭沟黏膜切口及鬓角处小切口,根据术前设计颧骨体需降低... 目的探讨Z形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控制颧弓内推距离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四川友谊医院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口内上颌前庭沟黏膜切口及鬓角处小切口,根据术前设计颧骨体需降低的高度,对颧骨体行倒F形截骨,使颧骨复合体前份完全松动;用来复锯于颞下颌关节前方截断颧弓并内推;将3孔钛板弯折成Z形,Z形钛板中间臂的长度即为颧弓需内推的距离,对于两侧颧弓宽度不对称者,可调整两侧Z形钛板中间臂的长度,以2枚钛钉固定;调整前端颧骨体使截骨线对位良好后用L形钛板固定。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例有完整术前和术后3个月三维CT资料的病例,以三维CT仰头位正中线为基准,测量颧弓最外侧突出点至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和术后3个月颧弓最外侧突出点至正中线的垂直距离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18例,女60例,年龄19~37岁,平均26岁。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2个月,两侧颧弓宽大均得到明显改善,CT显示单侧颧弓缩窄3~8 mm,颧部与颞部过渡衔接柔和,两侧颧弓宽度对称性良好。20例患者颧弓最外侧突出点至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左侧术前与术后比较[(66.5±5.2)mm vs.(61.9±3.2)mm]、右侧术前与术后比较[(67.4±4.7)mm vs.(62.1±2.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采用Z形钛板内固定技术可较好地控制颧弓内推距离,术后可获得对称而柔和的面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 内推 Z形钛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