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步东 姚鑫 +2 位作者 孙树鹏 王虎 杨玉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上岩斜区肿瘤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3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20例...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上岩斜区肿瘤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3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20例,神经鞘瘤7例,表皮样囊肿5例。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4例。15例患者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5例,失语3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滑车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麻痹7例,外展神经麻痹4例,面神经麻痹2例,听神经麻痹3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颞下一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值得推荐的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前应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来决定是否采用此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显微外科手术 岩斜区肿瘤
原文传递
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国胜 周文科 +1 位作者 金保哲 张新中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例岩斜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包括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3例、胆脂瘤2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例岩斜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包括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3例、胆脂瘤2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发生近期记忆障碍1例,肢体偏瘫1例,感觉性失语1例,治疗随访3个月后均痊愈。结论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极佳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术中Labbe静脉的保留与离断 被引量:3
3
作者 魏群 郑文济 +3 位作者 洗春森 韩斌 张强 董建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开颅术中影响Labbe静脉保存的因素及保存方法。观察离断后的效果。方法:术中观察Labbe静脉解剖特点,术后经CT、MRI观察颅内变化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6例手术保存Labbe静脉11例,其中1例出现颞叶水肿,离断15...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开颅术中影响Labbe静脉保存的因素及保存方法。观察离断后的效果。方法:术中观察Labbe静脉解剖特点,术后经CT、MRI观察颅内变化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6例手术保存Labbe静脉11例,其中1例出现颞叶水肿,离断15例,9例出现颞叶水肿,左侧者尚伴有混合性失语,左侧Labbe静脉离断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右侧离断者。结论:①术中对Labbe静脉尤其是粗大、多枝或左侧入路者应尽量保存;②Labbe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是决定其术中能否保存的最重要因素;③Labbe静脉离断者将有1/3~1/2患者术后将出现颞叶肿胀,左侧者更伴有混合性失语。个别患者极难恢复;④对颞叶的牵拉程度不仅影响Labbe静脉能否保存,而且可加重离断Labbe静脉后的脑功能损害,故应在术中操作时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be静脉保存 小脑 离断
下载PDF
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荣伟 刘建民 +1 位作者 刘元钦 常晓赞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小脑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相关解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贞伟 佟小光 +2 位作者 黄楹 杨玉山 姚鑫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观察岩斜区颅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明确2种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约(6.82±1.81)mm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小脑幕剪开后显露的上界平后床突、后交通动脉水平,下界平岩骨嵴范围内的病变。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约(10.48±0.42)mm,Trautman三角区的面积平均为(243.5±26.1)mm2。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可显露上达海绵窦后部、Meckel’s腔、鞍背,内至对侧斜坡,下至桥延沟及延髓腹侧的上段。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主要适用于上、中斜坡及岩骨尖的病变,对下岩斜区暴露不良,手术中需要上抬颞叶,可能会损伤Labbe静脉。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适用于上、中、下斜坡和岩骨尖的病变,较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牵拉脑组织轻、显露广的优点,但是术中创伤重及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引起听力障碍及脑脊液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经岩骨乙状窦前 岩骨斜坡区 显微解剖研究
原文传递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鲁军体 王娜 +3 位作者 程龙海 武高 黄宽明 张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2例,动眼神经损伤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尿崩症1例。4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鼻饲1-2周后逐渐恢复。无手术死亡。对症治疗后均在随访的24个月内基本痊愈。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具有路径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提高患者术后及远期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手术 肿瘤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永轩 苏贺先 +1 位作者 马骏 李健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3种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选择手术入路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入路,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21例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颞下经小...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3种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选择手术入路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入路,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21例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种,从肿瘤性质、生长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操作难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手术入路时如何依据这些因素对3种入路进行选择,观察依据这些因素指导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效果,分析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对保护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效果的作用。结果本组21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神经鞘瘤6例,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12例。术后1例为乙状窦前入路,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治疗无效死亡;5例出现患侧滑车神经损伤,有复视;6例周围面神经瘫痪;1例出现颞叶脑内血肿,经过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正常出院;3例出现运动性失语,经治疗后,渐好转;3例出现手术区皮下积液并有反复低热,给予留置腰大池治疗,无临床症状出院,1~2月随访,体温正常,积液消失。5例肿瘤残留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未有复发。结论手术入路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不同,暴露范围分别有侧重点,术前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入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周围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肿瘤 乙状窦前 乙状窦后 小脑
原文传递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手术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庆哲 吴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 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小脑脑膜瘤 小脑切迹 后颅窝
下载PDF
基底动脉中段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尹浩 刘窗溪 +3 位作者 游潮 朱磊 谌鸿斌 马骏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研究显露基底动脉中段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及经口入路3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中点,测量各自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行主... 目的研究显露基底动脉中段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及经口入路3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中点,测量各自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行主观评分。结果经口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16.86±2.11)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72.88±2.49)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中点的距离为(56.29±1.78)m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乙状窦前入路次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结论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基底动脉中段距离较短,操作空间较大,可作为首选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经口 小脑 乙状窦前 显微解剖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正益 施炜 +2 位作者 倪兰春 朱颂华 陈建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锁孔 岩斜区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分析
11
作者 吴景荣 黄巧 王世伟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646-647,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结果:观察组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结果:观察组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死亡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χ2=1.36,1.36,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与改良扩大翼点入路切除治疗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都有其优越性,都值得临床选择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翼点 小脑 小脑巨大脑膜瘤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会
12
作者 张钧 宋国智 常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26-527,共2页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灶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乙状窦血栓形成,...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灶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6个月失访;其他8例随访0.6~6年,平均(2.5±1.7)年;无复发或死亡,mRS评分0~2分。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可以很好地暴露上侧、外侧和腹外侧桥脑,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桥脑外侧 小脑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13
作者 容国云 黄凯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阐述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我院选择50例病人,其均为高血压脑干出血,进行治疗的时间段是2020年1月到2023年4月。对抽签方式进行利用以此分组,使病人成为两个小组,组名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 阐述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我院选择50例病人,其均为高血压脑干出血,进行治疗的时间段是2020年1月到2023年4月。对抽签方式进行利用以此分组,使病人成为两个小组,组名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人,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治疗方法,而研究组进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进而通过观察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以此分析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对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有很好的疗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病死率,并在极大程度上还能提高了病人的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程度,提高了病人的预后,减少了病人的住院天数,是临床上治疗脑部出血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显微手术 高血压脑干出血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底动脉顶端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14
作者 尹浩 刘窗溪 +7 位作者 游潮 朱磊 谌鸿斌 马骏 韩国强 高方友 王超 王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最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最佳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顶端 显微解剖 翼点 小脑 乙状窦前
下载PDF
CT骨窗位导航经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吕安康 钟东 +5 位作者 夏海坚 唐文渊 孙晓川 谭云 王兵 石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933-1936,共4页
目的探讨CT骨窗位神经导航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16例未使用神经导航和27例使用骨窗位神经导航的岩斜区肿瘤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对... 目的探讨CT骨窗位神经导航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16例未使用神经导航和27例使用骨窗位神经导航的岩斜区肿瘤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对肿瘤进行切除的临床手术资料。结果未导航组16例患者中,术中2例出现乙状窦损伤,术后2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随访3-5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导航组27例患者中,术后4例出现颅内感染,经济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皮下积液,予以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后逐渐吸收;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未导航组16例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37.5%(6例),次全切除率为50.0%(8例),大部切除率为12.5%(2例);导航组27例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59.3%(16例),次全切除率为37.0%(10例),大部切除率为3.7%(1例)。对两种手术方式肿瘤全切除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骨窗位神经导航定位精确,术中实时导航,有助于最大程度安全磨除岩骨,安全增加暴露,减少乙状窦、骨性半规管及神经组织等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骨窗位 神经导航 小脑 岩斜区肿瘤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冷景兴 刘诗衡 向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126-128,132,共4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方...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应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3周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应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以及死亡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预后效果,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手术 高血压脑干出血 并发症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下载PDF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17
作者 孟庆海 孙鹏 +1 位作者 孟广远 刘国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63-264,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S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 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S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人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颞下小脑幕入路,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跨幕上下胆脂瘤 被引量:2
18
作者 苑玉清 游潮 +2 位作者 刘翼 蔡博文 吴波 《华西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361-362,共2页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跨幕上下巨大胆脂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颞下 -小脑幕入路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部分 ,辅用神经内镜探查残余肿瘤并切除。结果 :常规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 ,经神经内镜探查 ,19例 (10 0 % )仍有...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跨幕上下巨大胆脂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颞下 -小脑幕入路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部分 ,辅用神经内镜探查残余肿瘤并切除。结果 :常规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 ,经神经内镜探查 ,19例 (10 0 % )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留 ,辅用内镜后 7例 (36 8% )全切除 (囊内容 +囊壁切除 ) ,11例 (5 7 9% )次全切除 (囊内容 +1/2以上囊壁切除 ) ,1例 (5 3% )部分残留 (部分内容 +部分囊壁 ) ;19例有症状的患者中 ,16例 (94 7% )术后一周内症状即有缓解或恢复 ,2例 (10 5 % )无明显变化 ,1例 (5 3% )术后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一周内恢复。结论 :经颞下 -小脑幕入路是切除跨幕上下及环脑干周围巨大胆脂瘤的最佳手术入路。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及成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内镜 显微外科 外科治疗 胆脂瘤
下载PDF
17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帆 韦硕 +4 位作者 纪培志 孙鳞 赵英玉 蒋昊 范月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岩前小脑幕入路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经上述2种手术方式治疗的17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当瘤体主要位于岩骨前部上斜坡时选择颞下入路,当瘤... 目的探讨颞下经岩前小脑幕入路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经上述2种手术方式治疗的17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当瘤体主要位于岩骨前部上斜坡时选择颞下入路,当瘤体主要位于后颅窝时选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9例患者行颞下经岩前小脑幕入路切除,7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例行颞下入路及枕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痊愈4例,好转7例,无好转及加重6例。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6例。术后随访5~26个月,全切除病例中无复发,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病例中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颞下经岩前小脑幕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症状缓解率高,是岩斜区脑膜瘤良好的手术方式。手术应以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标,不应过分追求肿瘤的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经岩前小脑 乙状窦后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四军 赵明 +3 位作者 徐欣 尤宇 王重韧 韩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 目的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随访情况。结果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为70.0%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31.3%(χ~2=5.355,P<0.05),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23.1%(χ~2=6.945,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的65.0%(χ~2=4.050,P<0.05),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69.2%(χ~2=4.144,P<0.05)。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繁多,每一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乙状窦前 经岩经小脑 经乙状窦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