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C颗粒含量及尺寸对原位TiC_p/Fe复合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严有为 魏伯康 +2 位作者 傅正义 林汉同 袁润章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研究了 Ti C颗粒的含量及尺寸对原位 Ti Cp/ Fe 复合材料耐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Ti C 颗粒的尺寸为 5.0 μm 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随 Ti C 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 Ti C颗粒的含量为10.1%... 研究了 Ti C颗粒的含量及尺寸对原位 Ti Cp/ Fe 复合材料耐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Ti C 颗粒的尺寸为 5.0 μm 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随 Ti C 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 Ti C颗粒的含量为10.1% 、尺寸小于 5.0 μm 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随颗粒尺寸的增大而提高;而当颗粒尺寸大于5.0 μm 后,耐磨性因 Ti C 颗粒的剥落反而下降.分析认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与其组织中 Ti C 颗粒的间距密切相关,间距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颗粒间距 耐磨性 铁基 碳化钛
下载PDF
单颗粒和双颗粒在聚丙烯酰胺溶液中沉降过程的数值模拟
2
作者 耿明亮 王艳萍 +2 位作者 邓晓烽 祖也航 李昳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74-680,共7页
针对钻井过程中停钻工况下岩屑在钻井液中的沉降问题,以球形颗粒代替岩屑,以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溶液代替钻井液,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分别模拟了单... 针对钻井过程中停钻工况下岩屑在钻井液中的沉降问题,以球形颗粒代替岩屑,以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溶液代替钻井液,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分别模拟了单颗粒和双颗粒在PAM溶液中的沉降过程,探究颗粒粒径和PAM溶液浓度对单颗粒沉降过程的影响,考察颗粒粒径和颗粒初始间距对水平排列的双颗粒沉降过程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颗粒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单颗粒在PAM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比在水中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PAM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排列的双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受Magnus力和Saffman力的显著影响,颗粒间距越小,粒径越大,Magnus力的作用越明显;在沉降过程中,水平排列的双颗粒垂直下落速度大于单颗粒的沉降速度,且呈波动增长。研究结果可为钻井现场工艺实施、颗粒在黏性流体中的沉降机理及相关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颗粒间距 沉降速度 非牛顿流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SiC量子点颗粒间距估算及其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康杰 宋月鹏 +2 位作者 丁紫阳 孙为云 焦璨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36,共7页
以氢氟酸、硝酸和分析纯硫酸组成的混合液为腐蚀剂,通过简单、过程可控的化学腐蚀制备出光学性能优异的碳化硅量子。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检测碳化硅量子点在腐蚀进程中微观形貌的演变过程,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碳化硅量子点颗... 以氢氟酸、硝酸和分析纯硫酸组成的混合液为腐蚀剂,通过简单、过程可控的化学腐蚀制备出光学性能优异的碳化硅量子。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检测碳化硅量子点在腐蚀进程中微观形貌的演变过程,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碳化硅量子点颗粒间距的数学模型,估算了量子点水相溶液在不同稀释程度下颗粒间平均间距。结果表明,随着碳化硅量子点颗粒平均间距的单调增加,其光致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且光致发光相对强度峰值出现在颗粒间距为26 nm处,该变化规律源自淬灭效应、光吸收与荧光竞争效应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量子点 颗粒间距 荧光强度 特征发射光谱 荧光淬灭
下载PDF
交错扁球颗粒链在方形管道中的动态自组装行为
4
作者 李洋 夏振华 王连平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4-66,共13页
本文采用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模型数值研究了三维方管中交错排列的扁球颗粒的动态自组装行为,着重考虑了雷诺数(Re)、平均长度分数(<L_(f>)和颗粒纵横比(AR)对整个迁移过程、分布模态和平均轴向颗粒间距(d_(i)/D)_(umi)的影响.这... 本文采用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模型数值研究了三维方管中交错排列的扁球颗粒的动态自组装行为,着重考虑了雷诺数(Re)、平均长度分数(<L_(f>)和颗粒纵横比(AR)对整个迁移过程、分布模态和平均轴向颗粒间距(d_(i)/D)_(umi)的影响.这里颗粒AR是通过改变扁球颗粒的极轴半径来调节,相应的赤道半径保持不变.交错扁球颗粒链的整个形成过程包括向平衡位置的惯性迁移和在流向方向上的动态自组装行为.目前结果表明分布模态和交错扁球颗粒链的(d_(i)/D)_(umi)明显依赖于(L_(f))和Re.在当前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在中等(L_(f))下高Re或高(L_(f))时,颗粒链呈现连续模态.此时,所有轴向颗粒间距达到相同的值.随着<L_(f))增加,相应的(d_(i)/D)_(umi)减少.在中等(L_(f))下小Re或低(L_(f))时,颗粒链呈现间断模态。此模态下,(d_(i)/D)_(uni)主要随Re线性增加.此外,当(L_(f))=0.4时,AR从0.5变成0.75或1不会改变颗粒链的模态,即Re≤40时为间断模态,而Re≥60时为连续模态.在间断模态下,(d_(i)/D)_(umi)对AR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线性依赖关系.由于旋转直径相同,相同Re下颗粒链的面平衡位置几乎不受AR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模型 颗粒 纵横比 交错排列 平衡位置 颗粒间距 参数范围 迁移过程
原文传递
基于3个不等粒径非接触颗粒模型的土-水特征曲线
5
作者 王文东 刘小文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3年第1期38-43,58,共7页
颗粒级配及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大,传统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多采用试验数据建立,难以揭示颗粒级配及颗粒间接触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将黏土团颗粒视为规则圆颗粒,基于热力学原理及二维液桥计算模型,以3个不同直径的... 颗粒级配及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大,传统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多采用试验数据建立,难以揭示颗粒级配及颗粒间接触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将黏土团颗粒视为规则圆颗粒,基于热力学原理及二维液桥计算模型,以3个不同直径的非接触黏土团颗粒为研究对象,建立反映非饱和土的微观结构的3个不同直径的非接触式颗粒模型,从微观角度探究土-水特征曲线,讨论了颗粒间间距、颗粒级配以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颗粒接触组对比发现,土-水特征曲线的特征值均随着粒间距的增大而增大,等间距的情况下相应的增长趋势却存在一个峰值;在饱和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均匀系数与基质吸力呈反相关关系;在基质吸力相同的情况下,最大粒径越小则饱和度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颗粒间距 级配 粒径
下载PDF
Ni纳米颗粒膜输运性质的尺寸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罡 王海千 王晓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7,共7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方法制备了不同名义厚度的非连续Ni金属膜 .用原位的直流电导和交流介电谱方法研究了其活化能与薄膜名义厚度的关系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 ,估算出薄膜的充电能 .比较表明 ,薄膜的活化能和充电能近... 采用离子束溅射方法制备了不同名义厚度的非连续Ni金属膜 .用原位的直流电导和交流介电谱方法研究了其活化能与薄膜名义厚度的关系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 ,估算出薄膜的充电能 .比较表明 ,薄膜的活化能和充电能近似相等 ,与薄膜名义厚度的关系也很相近 ,符合Sh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纳米颗粒 电子输运性质 尺寸效应 活化能 充电能 颗粒直径 颗粒间距
下载PDF
弥散强化合金高温蠕变速度的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满珊 后藤正治 +2 位作者 麻生节夫 小松芳成 刘武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1997年第2期94-101,共8页
本文提出了预测弥散强化合金高温蠕变速度的模型。用此模型对第二相粒子分别为热稳定粒子(P)、溶解颗粒(Pd)、溶解并粗化颗粒(PdC)、以及纯Al(M)等4种Al合金的高温蠕变速度ε进行了理论计算。讨论了0.58T_m到0.70T_m(T_m为基体的熔点温... 本文提出了预测弥散强化合金高温蠕变速度的模型。用此模型对第二相粒子分别为热稳定粒子(P)、溶解颗粒(Pd)、溶解并粗化颗粒(PdC)、以及纯Al(M)等4种Al合金的高温蠕变速度ε进行了理论计算。讨论了0.58T_m到0.70T_m(T_m为基体的熔点温度)的温度范围和3.5×10^(-4)E到1.O×10^(-2)E(E为基体的杨氏模量)的应力范围对这些合金状态的高温蠕变速度ε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强化是一种有效的高温合金强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强化 蠕变 临界剪切应力 颗粒半径 颗粒间距
下载PDF
二维“液态”等离子体晶格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华建军 刘艳红 张智河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3年第6期502-508,共7页
为了研究二维等离子体晶格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在射频等离子体环境下进行了一组实验。以一次实验所得到的等离子体晶格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径向分布函数、角相关函数和平均平方位移。通过对3个函数曲线图的分析,发现角相关函数随晶格间... 为了研究二维等离子体晶格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在射频等离子体环境下进行了一组实验。以一次实验所得到的等离子体晶格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径向分布函数、角相关函数和平均平方位移。通过对3个函数曲线图的分析,发现角相关函数随晶格间距的增加呈振荡减小的趋势与e^(-r)的曲线拟合的结果基本一致;平均平方位移随时间单调增加;结合径向分布函数随晶格间距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此二维等离子体晶格处于“液态”。文中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对研究凝聚态物理和胶体物理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晶格 径向分布函数 角相关函数 平均平方位移 尘埃等离子体 键角 颗粒间距
原文传递
颗粒间距对煤粉颗粒着火和燃烧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扬 黄骞 +1 位作者 宋民航 李水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1708,共8页
为了探究复杂燃烧组织形式下煤粉颗粒间距变化所带来的颗粒着火和燃烧行为的差异,以典型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颗粒间距下煤粉颗粒着火与燃烧特性的理论模拟研究,主要考察着火延迟时间、着火模式及关键流场、组分场特性随颗粒间距D... 为了探究复杂燃烧组织形式下煤粉颗粒间距变化所带来的颗粒着火和燃烧行为的差异,以典型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颗粒间距下煤粉颗粒着火与燃烧特性的理论模拟研究,主要考察着火延迟时间、着火模式及关键流场、组分场特性随颗粒间距D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当颗粒间距较大,煤粉颗粒群的燃烧行为与单颗粒燃烧行为相似;对于粒径为70μm的烟煤颗粒,在1500 K-0.2O_(2)的条件下,均相着火滞后于非均相着火发生,且该现象对于气相反应机理的选取不敏感。当颗粒间距缩小(≤8d),煤粉颗粒的气相燃烧行为与单个煤粉颗粒有较大的差异。由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挥发分在下游颗粒边界处发生富集,气相着火点在下游颗粒边界产生,并逐步发展至上游颗粒,促使气相连续火焰的形成。由于上述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上游和下游颗粒的挥发分着火均有所提前,使得颗粒的着火模式向均相着火倾斜,且下游颗粒着火模式倾斜程度较上游颗粒更为明显。当颗粒间距缩小,多颗粒燃烧形成火焰包络面,导致颗粒边界层富燃贫氧区域的扩大,这对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等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煤粉着火 颗粒间距 着火延迟时间 着火模式
下载PDF
纳米磁性颗粒小点阵体系的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利锋 章雯 江佳颖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47-52,共6页
通过数值解Landau Lifshitz Gilbert(LLG)方程,来研究一个具有垂直各向异性的N×N平方点阵结构的单畴铁磁颗粒体系的动力学响应.由于磁性颗粒间的偶极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存在三种不同的典型磁矩构形分布.这些构形由磁晶各向异性和磁... 通过数值解Landau Lifshitz Gilbert(LLG)方程,来研究一个具有垂直各向异性的N×N平方点阵结构的单畴铁磁颗粒体系的动力学响应.由于磁性颗粒间的偶极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存在三种不同的典型磁矩构形分布.这些构形由磁晶各向异性和磁偶相互作用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磁性粒子的点阵几何构形是影响磁矩翻转的重要因素,偶极相互作用的增强,引起不同位置的颗粒磁矩发生先后顺序的翻转.当初态所有颗粒磁矩都平行于+z方向,且颗粒间的偶极相互作用不足以使磁矩发生耦合翻转,反转某个磁矩所需的最小翻转场将比反转单个(即无偶极相互作用)磁矩时所需的最小翻转场小得多.该种效应随着颗粒间距的增加,将明显地减弱,最小翻转场很快地增加且趋于反转单个磁矩时所需的最小翻转场.当所有颗粒磁矩处于各种不同初态时,弱偶极相互作用加宽了翻转场的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极相互作用 磁矩 动力学响应 初态 颗粒间距 点阵 数值解 体系 翻转 几何
下载PDF
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结构建立与颗粒间作用力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佳 韩凯东 +2 位作者 左胜浩 张泽的 田承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7-453,共7页
用静态屈服应力表征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结构建立速率,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与结构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减小了水泥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且其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降低,随平均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加;静电力随石灰石粉的总... 用静态屈服应力表征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结构建立速率,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与结构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减小了水泥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且其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降低,随平均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加;静电力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减小与颗粒的Zeta电位增大而增大,范德华力、酸碱作用力与EDLVO作用力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减小;总EDLVO作用力与最大颗粒间作用力与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结构建立 颗粒间距 颗粒间作用力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涛涛 张金雷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3-238,共6页
在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中,集料颗粒间的距离减小,空隙率降低。可通过测量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横断面内部颗粒间的距离估计其压实度。为此,在级配及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技术会生成一条校正曲线。用混合料的设计... 在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中,集料颗粒间的距离减小,空隙率降低。可通过测量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横断面内部颗粒间的距离估计其压实度。为此,在级配及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技术会生成一条校正曲线。用混合料的设计信息(级配、沥青含量、空隙率)模拟出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二维横截面。应用测定邻近颗粒间距离的方法如Delaunay三角划分法来研究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颗粒间的距离和面积分布的变化。为了获得已定义参数的良好统计数据,这种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复几百次且无需压缩和分析试验室试件。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统计参数分布显示出与试验室试件相似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热拌沥青混合料 颗粒间距 图像分析 邻近点法
下载PDF
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析出相Al_2O_3晶型及分布
13
作者 李新 任凤章 +3 位作者 田保红 熊毅 魏世忠 马景灵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1254,共4页
Al含量为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在900℃下内氧化25 h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并用富集萃取法提取Cu-Al_2O_3复合材料中的Al_2O_3相。利用TEM分析了Cu-Al_2O_3薄板中的Al_2O_3相的种类、分布、与Cu基体的界面关系,用X射线... Al含量为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在900℃下内氧化25 h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并用富集萃取法提取Cu-Al_2O_3复合材料中的Al_2O_3相。利用TEM分析了Cu-Al_2O_3薄板中的Al_2O_3相的种类、分布、与Cu基体的界面关系,用X射线衍射和TEM研究了萃取粉末的组成。结果表明,Cu-Al薄板内氧化法所得的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析出相主要为γ-Al_2O_3,有少量的α-Al_2O_3和θ-Al_2O_3相存在。析出相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在Cu基体上,且析出相γ-Al_2O_3与Cu基体完全共格;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从表层至深约0.5 mm处,Al_2O_3颗粒粒径逐渐减小,从14 nm减小到5 nm,颗粒间距逐渐增大,从10 nm增加到1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富集萃取法 Al2O3 颗粒粒径 颗粒间距
原文传递
数字显微全息中颗粒重建数值模拟
14
作者 曲瑞陽 吴学成 +4 位作者 高翔 吴迎春 陈玲红 G.Grehan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47-1653,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颗粒空间位置及间距对显微全息测量结果(颗粒位置和粒径)的影响,分别考察了颗粒在平行和垂直光轴方向上,电荷耦合元件(CCD)平面内不同间距和不同粒径情况下的颗粒重建结果,讨论了灰度阈值对颗粒识别的影响,并结...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颗粒空间位置及间距对显微全息测量结果(颗粒位置和粒径)的影响,分别考察了颗粒在平行和垂直光轴方向上,电荷耦合元件(CCD)平面内不同间距和不同粒径情况下的颗粒重建结果,讨论了灰度阈值对颗粒识别的影响,并结合实验对实际拍摄得到的颗粒全息图进行重建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当记录距离分别为5、50、100μm时,可以识别出粒径均为1μm的双颗粒的最小间距分别对应为1、2、2μm;在平行光轴方向上,记录距离分别为5、50、100μm时,可以识别出粒径均为1μm的双颗粒的最小间距分别对应为2、8、16μm;在重建过程中,灰度阈值应设定为不小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场 数字显微全息 颗粒间距 灰度阈值 误判率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液桥力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海红 李玉星 +1 位作者 王武昌 陈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113,共5页
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堵塞管道是安全输气的一大威胁,而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的液桥力是决定天然气水合物颗粒聚集与否的主导力。为此,对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的液桥力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了液桥力为静态液桥力和动态黏性力之和,进而分析了... 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堵塞管道是安全输气的一大威胁,而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的液桥力是决定天然气水合物颗粒聚集与否的主导力。为此,对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的液桥力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了液桥力为静态液桥力和动态黏性力之和,进而分析了接触角、半填充角、颗粒表面间距、颗粒粒径对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液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角、半填充角、颗粒表面间距的增加以及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粒径减小都可以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天然气水合物颗粒间的液桥力;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大接触角、添加防聚剂控制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粒径以及增大体系中的水含量来增大半填充角都是降低颗粒间液桥力、防止颗粒聚集的有效手段。同时,还研究了液桥力与液桥破裂能、液桥体积的关系,结论表明:在颗粒表面间距大于液桥临界破裂距离的1/10时,液桥力随液桥体积增大而增大,而液桥破裂能与液桥体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液桥力 颗粒粒径 颗粒表面间距 接触角 半填充角 液桥体积 临界破裂距离 液桥破裂能
下载PDF
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力学模型及优化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闫维明 王宝顺 何浩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8-150,共13页
针对目前颗粒阻尼器的不足及土木工程减震的需求,提出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在剖析PSSPD减振机理且全面考虑颗粒的受力状态的基础上,建立其力学模型并提出一种高效的变... 针对目前颗粒阻尼器的不足及土木工程减震的需求,提出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在剖析PSSPD减振机理且全面考虑颗粒的受力状态的基础上,建立其力学模型并提出一种高效的变步长数值计算方法。针对简谐激励,获得PSSPD-单自由度结构系统处于稳定、对称、周期碰撞状态时的系统位移响应解析表达,并在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参数对PSSPD性能的影响及颗粒运动最优间距的与其它参数的关系,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提出PSSPD在地震动中的优化分析方法并对其合理性和准确性也进行验证,并研究在最优设计参数和不同场地地震动作用下PSSPD对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因PSSPD属于加速度(力)相关性阻尼器,只要颗粒发生碰撞就会转移受控结构的能量,而地震动频谱的丰富性和随机性增强了颗粒发生碰撞的概率,PSSPD对不同场地下的地震动均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且场地效应对其减震效果影响不明显,更加适用于中低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阻尼器 结构控制 减振机理 碰撞 最优颗粒运动间距
下载PDF
颗粒间作用力对水泥-石灰石粉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佳 韩凯东 +2 位作者 张泽的 田承宇 徐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9-1264,共6页
通过RHEOLAB QC型旋转黏度计测试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采用EDLVO理论定量分析了浆体颗粒间作用力,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是主要的远程力,而在近程时静电力和水合作用力也具有... 通过RHEOLAB QC型旋转黏度计测试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采用EDLVO理论定量分析了浆体颗粒间作用力,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是主要的远程力,而在近程时静电力和水合作用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浆体总颗粒间作用力的差异主要由颗粒表面间距决定;当D-F拟合度增加时,总颗粒间作用力表现为排斥力先增后减,屈服应力先减后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颗粒间作用力 屈服应力 颗粒表面间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