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间作用力和eDLVO理论在水煤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强 侯健 +2 位作者 廖长林 张扬 张建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28-3740,共13页
综述水煤浆中颗粒间作用力情况,详细总结和论述近年来涉及e DLVO理论的作用力和典型计算公式、颗粒间作用力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于范德华力、双电层力和疏水力的各种计算表达式和研究成果;论述近年来煤颗粒间作用力的应用以及e DLVO理论... 综述水煤浆中颗粒间作用力情况,详细总结和论述近年来涉及e DLVO理论的作用力和典型计算公式、颗粒间作用力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于范德华力、双电层力和疏水力的各种计算表达式和研究成果;论述近年来煤颗粒间作用力的应用以及e DLVO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水煤浆中颗粒间作用力主要通过改变悬浮液中煤颗粒的聚集状态,进而对水煤浆的流变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水煤浆中微观颗粒间作用力可以通过宏观手段来调节,进而优化水煤浆的浓度和稳定性等;eDLVO理论是宏观参数与微观颗粒间作用力建立关联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颗粒作用 DLVO eDLVO 疏水力
下载PDF
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的细颗粒粉体料仓下料过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陆海峰 曹嘉琨 +1 位作者 郭晓镭 刘海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047-4054,共8页
以玻璃微珠、流化床裂化催化剂颗粒、褐煤和聚氯乙烯颗粒为实验物料,开展粉体流动性表征与料仓下料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粉体的流动性差异较大,相应的料仓重力下料结果也不同;实验所用粉体的下料流率远低于传统Brown and Richards模型的... 以玻璃微珠、流化床裂化催化剂颗粒、褐煤和聚氯乙烯颗粒为实验物料,开展粉体流动性表征与料仓下料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粉体的流动性差异较大,相应的料仓重力下料结果也不同;实验所用粉体的下料流率远低于传统Brown and Richards模型的预测值。分析表明,颗粒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粉体黏附团聚是阻碍细颗粒粉体下料流动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分析,利用剪切测试结合摩尔应力圆理论获得床层拉伸应力,并借助Rumpf方程构建的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粉体床层应力之间的模型来获得不同粉体的颗粒间作用力;继而采用Bond数对粉体床层空隙率进行修正,揭示了颗粒间相互作用对粉体床层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粉体下料流率预测模型。新建立的耦合颗粒间作用力的粉体流率模型,有效改善了传统模型对细颗粒粉体流率预测值偏高的弊端,显著降低了流率预测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 料斗下料 颗粒作用 床层空隙 流率预测
下载PDF
多颗粒在Giesekus流体Poiseuille流场中的异常迁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炳瑞 林建忠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该文采用虚拟区域法对多个颗粒在黏弹性流体Poiseuille流场中的侧向迁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比较了单颗粒与多颗粒运动的差异,分析了在不同流变性质的流体中颗粒运动的轨迹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颗粒间相互作... 该文采用虚拟区域法对多个颗粒在黏弹性流体Poiseuille流场中的侧向迁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比较了单颗粒与多颗粒运动的差异,分析了在不同流变性质的流体中颗粒运动的轨迹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多颗粒的运动轨迹和方向与单颗粒情形有着较大差异;在流道中心线与壁面之间存在一条分界线,当颗粒的初始位置位于分界线与中心线之间时,颗粒最终将运动至中心线,反之则运动到壁面;在同样的条件下,单颗粒朝中心线运动,而多颗粒则会朝向壁面运动,且这种现象随着颗粒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作用 颗粒迁移 Giesekus流体 POISEUILLE流 虚拟区域法
原文传递
细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海亮 由长福 +1 位作者 祁海鹰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0,共3页
对微米、近亚微米尺度的细颗粒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显微观察发现,细颗粒间具有"吸引-旋绕-排斥"的相互作用行为。受力分析表明,包含范德华力、静电库仑力和电像力的传统颗粒间作用力模型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行为。根据细颗粒的... 对微米、近亚微米尺度的细颗粒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显微观察发现,细颗粒间具有"吸引-旋绕-排斥"的相互作用行为。受力分析表明,包含范德华力、静电库仑力和电像力的传统颗粒间作用力模型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行为。根据细颗粒的荷电特性,提出细颗粒间还具有诱导偶极子作用力。通过引入偶极子作用力改进了细颗粒间作用力模型,利用新的模型对细颗粒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和实验相同的相互作用行为,并且对影响细颗粒相互作用的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投入大颗粒和增加外静电场等都是促进颗粒凝并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颗粒相互作用 颗粒凝并 颗粒作用
下载PDF
黄土湿陷微观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范文 魏亚妮 +2 位作者 于渤 邓龙胜 于宁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56,共13页
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其具有遇水软化和工程扰动的强致灾特性,从根本上认清黄土的湿陷机理,是解决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的迫切需求。文章搜集整理黄土湿陷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黄土的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微结构特征和... 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其具有遇水软化和工程扰动的强致灾特性,从根本上认清黄土的湿陷机理,是解决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的迫切需求。文章搜集整理黄土湿陷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黄土的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微结构特征和颗粒间作用力等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黄土湿陷微观机理的研究现状。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探讨了延安新区马兰黄土的湿陷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的微结构特征回答了黄土“如何湿陷”的问题,颗粒间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以及颗粒间作用力直接回答了黄土“为何湿陷”的问题;(2)延安新区马兰黄土中大于23μm的镶嵌孔隙为湿陷提供主要空间,黏土胶结的水化膨胀是引起颗粒间强度降低、发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3)目前黄土湿陷机理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一些湿陷现象仍缺乏合理的解释,由此认为高精度的三维表征是黄土微结构研究的基础,水、力作用下微结构的高精度动态演化观测,以及黄土中胶结物的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的精细化研究,是理解黄土“如何湿陷”和“为何湿陷”的重要途径;(4)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黄土的微观信息数据库,通过数理分析及人工智能等方法,明确单一要素对宏观湿陷行为的控制作用,同时构建考虑主要微观要素的理论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宏观湿陷行为。以上研究将对深入理解黄土湿陷机理、建立黄土湿陷微观要素与宏观行为的定量联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机理 黄土微结构 胶结物 黏土矿物 颗粒作用
下载PDF
薄膜压力传感器在土工试验中的适用性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紫涛 徐添华 +1 位作者 徐韵 王幼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09-213,共5页
薄膜压力传感器因其厚度小、柔软、测压单元面积小等特点,可准确测量土体应力及土颗粒间作用力,因而在土工试验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初步探究了薄膜压力传感器在静力和动力土工试验中的适用性。首先,提供了结合3D打印技术,将薄膜压力... 薄膜压力传感器因其厚度小、柔软、测压单元面积小等特点,可准确测量土体应力及土颗粒间作用力,因而在土工试验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初步探究了薄膜压力传感器在静力和动力土工试验中的适用性。首先,提供了结合3D打印技术,将薄膜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土体内部设定位置上测量相应土体应力及颗粒间作用力的方法。其次,提出了测量静力时直接建立初始DO值与施加压强值间函数关系的标定方法,并建议选用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判定测压单元表现的优劣。最后,结合模型桩试验,验证了在动力试验中通过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初始DO值可大体了解土体应力在动力荷载下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压力传感器 土体应力 颗粒作用 标定方法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峰值强度特性及破坏包线模型 被引量:6
7
作者 徐筱 蔡国庆 +2 位作者 李舰 赵成刚 赵春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1-1219,共9页
针对非饱和压实土,在不同含水率下,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及抗拉强度试验,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峰值破坏点及破坏包线。基于试验结果,讨论了非饱和土破坏包线模型的构成方法。首先,按照土体的破坏模式,破坏包线可表征为两段Mohr–Coulomb型直线... 针对非饱和压实土,在不同含水率下,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及抗拉强度试验,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峰值破坏点及破坏包线。基于试验结果,讨论了非饱和土破坏包线模型的构成方法。首先,按照土体的破坏模式,破坏包线可表征为两段Mohr–Coulomb型直线。其次,非饱和状态对峰值强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剪胀作用和颗粒间作用力两方面,按照非饱和时峰值强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表示方法,给出了黏聚力–剪胀作用型和颗粒间作用力–剪胀作用型两种物理意义明确的曲线型破坏包线。基于分段线性破坏包线,讨论了曲线型破坏包线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给出并分析了非饱和时不同含水率下土体的破坏包线及其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开裂破坏 剪切破坏 破坏包线 剪胀作用 颗粒作用
下载PDF
黏结性粗颗粒流动与流态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娜 王嘉骏 +1 位作者 冯连芳 顾雪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8-303,共6页
在石油、化工、食品等多个领域经常需要处理黏结性粗颗粒,颗粒的黏结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本文综述了黏结性粗颗粒的流动、流态化特性以及改善其流化性能的措施。阐述了粗颗粒间的黏结机理以及主要作用力(液体桥力和固体桥力)的研究进展... 在石油、化工、食品等多个领域经常需要处理黏结性粗颗粒,颗粒的黏结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本文综述了黏结性粗颗粒的流动、流态化特性以及改善其流化性能的措施。阐述了粗颗粒间的黏结机理以及主要作用力(液体桥力和固体桥力)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探究湿含量、流体黏度、操作压力等对黏结性粗颗粒的流动混合及其流态化的影响;改善黏结性粗颗粒流化性能主要有提高风速和改造装置等措施。分析表明,对于液体桥力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深入,而以固体桥力为主要黏结力的粗颗粒,其黏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指出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新的颗粒间作用力数学模型与离散单元法的耦合,将成为研究黏结性粗颗粒流动及流态化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流态化 黏结性粗颗粒 颗粒作用 离散单元法
下载PDF
湿度对袋式除尘性能的强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袁学玲 陈晓春 +3 位作者 杨正羽 杨福绅 杨佳霖 张卫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5-971,共7页
针对袋式除尘过程中运行阻力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控湿度、改变颗粒间作用力来强化袋式除尘性能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湿度对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为扩大研究的普适性,采用在高湿环境下更不易形成液桥的疏水性滑石粉作为模拟粉尘,并... 针对袋式除尘过程中运行阻力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控湿度、改变颗粒间作用力来强化袋式除尘性能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湿度对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为扩大研究的普适性,采用在高湿环境下更不易形成液桥的疏水性滑石粉作为模拟粉尘,并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滤料作为过滤介质,研究了湿度对滤饼空隙率、滤饼过滤阻力、荷尘量、除尘效率等除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间黏附力随湿度增加而增大。一定湿度范围内,含尘气体湿度越高,过滤阻力越小,除尘性能越好。通过提高湿度,在最优条件下,单位荷尘量下滤饼过滤阻力可降为原来的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湿度 PTFE覆膜滤料 颗粒作用 滤饼过滤阻力
下载PDF
颗粒间作用力对水泥-石灰石粉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佳 韩凯东 +2 位作者 张泽的 田承宇 徐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9-1264,共6页
通过RHEOLAB QC型旋转黏度计测试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采用EDLVO理论定量分析了浆体颗粒间作用力,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是主要的远程力,而在近程时静电力和水合作用力也具有... 通过RHEOLAB QC型旋转黏度计测试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采用EDLVO理论定量分析了浆体颗粒间作用力,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是主要的远程力,而在近程时静电力和水合作用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浆体总颗粒间作用力的差异主要由颗粒表面间距决定;当D-F拟合度增加时,总颗粒间作用力表现为排斥力先增后减,屈服应力先减后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颗粒作用 屈服应力 颗粒表面
下载PDF
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结构建立与颗粒间作用力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佳 韩凯东 +2 位作者 左胜浩 张泽的 田承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7-453,共7页
用静态屈服应力表征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结构建立速率,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与结构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减小了水泥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且其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降低,随平均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加;静电力随石灰石粉的总... 用静态屈服应力表征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结构建立速率,探究了颗粒间作用力与结构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减小了水泥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且其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降低,随平均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加;静电力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减小与颗粒的Zeta电位增大而增大,范德华力、酸碱作用力与EDLVO作用力随石灰石粉的总表面积增加而减小;总EDLVO作用力与最大颗粒间作用力与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初始结构建立速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结构建立 颗粒 颗粒作用
下载PDF
微纳稀土颗粒精密分级实验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子然 杨刚 +2 位作者 葛晓陵 李菲 邹媛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1-506,共6页
通过研究微纳稀土颗粒湿法离心分级的原理,发现传统的离心分级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提出微纳颗粒离心分级过程受到颗粒间作用力的假设,建立了微纳稀土颗粒在离心分级中的受力模型。首先通过间接计算得到颗粒间作用力变化趋势,将其与实验... 通过研究微纳稀土颗粒湿法离心分级的原理,发现传统的离心分级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提出微纳颗粒离心分级过程受到颗粒间作用力的假设,建立了微纳稀土颗粒在离心分级中的受力模型。首先通过间接计算得到颗粒间作用力变化趋势,将其与实验结果对比,可验证颗粒间作用力影响颗粒在离心分级中的受力运动;通过将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得到颗粒间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颗粒粒径、悬浮液质量分数和离心转速3个因素,最后推导出考虑颗粒间作用力的适合微纳颗粒的离心分级粒径公式,表明在离心分级理论中引入颗粒间作用力的理论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微纳颗粒离心分级规律,对微纳颗粒的工业化精密分级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稀土颗粒 精密分级 颗粒作用 粒径公式
原文传递
运输时间对水泥-石灰石粉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
13
作者 胡晓妍 肖佳 +2 位作者 韩凯东 张泽的 田承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3-620,共8页
通过测定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并基于EDLVO理论计算不同运输时间下浆体颗粒间的作用力,研究了运输时间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运输时间下浆体的屈服应力随着颗粒总比表面积的增加先减后增,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逐... 通过测定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屈服应力,并基于EDLVO理论计算不同运输时间下浆体颗粒间的作用力,研究了运输时间对浆体屈服应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运输时间下浆体的屈服应力随着颗粒总比表面积的增加先减后增,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浆体中颗粒的水膜厚度与屈服应力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同一颗粒间距下,随着石灰石粉掺量和细度的增加,浆体的范德华力和A-B作用力逐渐减小,静电力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且不同浆体的颗粒间总作用力变化较小.同时还建立了不同运输时间下浆体屈服应力与颗粒间总作用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屈服应力 运输时 颗粒作用
下载PDF
流体-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1
14
作者 张政 谢灼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共12页
鉴于流体 -固体两相流及其数值模拟在化学工程中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Euler坐标系下流体相湍流模型、颗粒轨道模型以及流体 -颗粒双流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 ;对相间耦合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介绍 ,特别是对能... 鉴于流体 -固体两相流及其数值模拟在化学工程中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Euler坐标系下流体相湍流模型、颗粒轨道模型以及流体 -颗粒双流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 ;对相间耦合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介绍 ,特别是对能详细描述多颗粒间相互作用的颗粒离散单元法在流体 -固体两相流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评述各模型的优缺点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流固两相流 耦合 颗粒相互作用 离散单元法 化工过程 流体力学
下载PDF
丙烯酸类共聚物对纳米Y-TZP水悬浮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阳桥 高濂 +1 位作者 孙静 郭景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38-1740,共3页
An acrylic acid/acrylate ester copolymer was employed as a dispersant for Y\|TZP aqueous suspensions. The adsorption of the copolymer on Y\|TZP powder was characterized by using the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method.... An acrylic acid/acrylate ester copolymer was employed as a dispersant for Y\|TZP aqueous suspensions. The adsorption of the copolymer on Y\|TZP powder was characterized by using the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method. The addition of this dispersant caused a dramatic increase of the \%ζ\% potential in alkaline region and broadened the stable pH region. SEM and effective diame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polymer pronouncedly improved the stability of the suspension. The force\|distance curve was measured by using the colloidal probe AFM method. The stabilizing mechanism of the dispersant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悬浮液 吸附 原子力显微镜 丙烯酸 丙烯酸酯 陶瓷 纳米Y-TZP 胶态成型 颗粒相互作用
下载PDF
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军 闵凡飞 +1 位作者 刘令云 姚康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67-1875,共9页
掌握煤泥水中多组分微细颗粒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解决煤泥聚团沉降、选择性分选及脱水困难的重要基础。为了探寻煤泥水中微细颗粒界面间微观作用机制,以煤泥水中主要微细颗粒煤和高岭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Molecular Dynam... 掌握煤泥水中多组分微细颗粒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解决煤泥聚团沉降、选择性分选及脱水困难的重要基础。为了探寻煤泥水中微细颗粒界面间微观作用机制,以煤泥水中主要微细颗粒煤和高岭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Molecular Dynamics)方法对水溶液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计算了高岭石颗粒界面处煤大分子空间平衡构型、原子浓度分布曲线及水分子自扩散系数、原子间径向分布函数的影响。MD模拟结果表明:煤大分子在高岭石(001)面及(001)面吸附动力学平衡后,能够排开周围水分子与高岭石表面发生了稳定吸附作用,同时煤大分子中的部分苯环结构近似平行于高岭石表面,即苯环结构与高岭石不同表面间都存在较强的静电引力作用;煤大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能够与高岭石不同表面形成氢键,但氢键在煤大分子与高岭石表面间相互作用中所提供的贡献非常小;存在水分子竞争吸附的情况下,煤大分子更容易与高岭石(001)面发生稳定吸附。为验证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正确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粒度级的煤与高岭石颗粒间微观作用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溶液环境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能够发生相互吸引作用,使得两者吸附在一起难以分开。水溶液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主要是煤中含氧官能团与高岭石表面形成的氢键作用及煤中苯环与高岭石表面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其中以苯环与高岭石表面间的静电引力作用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颗粒相互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选煤水化学——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志军 庄丽 刘炯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85-1693,共9页
煤泥水的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有重要的影响。煤泥浮选需要煤颗粒与杂质颗粒在矿浆中充分分散,而煤泥水澄清需要颗粒有效凝聚。为解决浮选环节和澄清环节所需颗粒间分散-凝聚状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所需水化学环境相矛盾的问题,以... 煤泥水的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有重要的影响。煤泥浮选需要煤颗粒与杂质颗粒在矿浆中充分分散,而煤泥水澄清需要颗粒有效凝聚。为解决浮选环节和澄清环节所需颗粒间分散-凝聚状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所需水化学环境相矛盾的问题,以煤与高岭石颗粒为例,通过Zeta电位分布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力,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作用行为的影响。金属离子对颗粒Zeta电位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Ca^(2+)使煤和高岭石颗粒各自的Zeta电位分布变窄,使同种颗粒间发生凝聚;Ca^(2+)浓度由1 mmol/L增大到5 mmol/L时,煤与高岭石混合颗粒的Zeta电位分布由双峰变为单峰,煤与高岭石颗粒发生凝聚。Ca^(2+)可以促进煤与高岭石颗粒间发生同类和异类凝聚,Na^(+)对颗粒间凝聚行为的影响较小。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测量颗粒间作用力,发现随着Ca^(2+)浓度的增加,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作用斥力和作用范围逐渐减小,颗粒越来越容易发生凝聚,当Ca^(2+)浓度增大到5 mmol/L时,煤和高岭石颗粒间出现引力;而Na^(+)对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微弱。不同pH条件下颗粒间作用力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减小,煤与高岭石之间的作用力由斥力转变为引力。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煤颗粒间作用力的测定,发现煤颗粒间存在较强的疏水引力,同时表明,煤颗粒易发生同类凝聚,煤泥水澄清环节需重点考虑煤与黏土矿物颗粒、黏土矿物与黏土矿物颗粒的凝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水化学 循环煤泥水系统 水化学性质 颗粒相互作用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亚微米燃烧源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海亮 由长福 +2 位作者 黄斌 祁海鹰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3-1065,共3页
采用微观可视化的高速摄像技术直接观察了燃烧源亚微米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发现了亚微米颗粒间存在“吸引-旋绕-排斥”形态的相互作用。通过颗粒受力分析,认为传统所考虑的曳力、重力、库仑力、范德华力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根据... 采用微观可视化的高速摄像技术直接观察了燃烧源亚微米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发现了亚微米颗粒间存在“吸引-旋绕-排斥”形态的相互作用。通过颗粒受力分析,认为传统所考虑的曳力、重力、库仑力、范德华力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根据亚微米颗粒荷电的不均匀性特征提出颗粒静电力应包括净电荷库仑力和感应偶极子间作用力两部分.感应偶极子间作用力是近程力,具有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在颗粒比较接近的时候迅速增大,并能导致颗粒之间相互旋绕和排斥。该力与上述几种力综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验发现的这种颗粒相互作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 颗粒相互作用 颗粒受力 静电力 偶极子力
下载PDF
组合捕收剂对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显扬 高玉德 韩兆元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考查了4种捕收剂GYB、NaOL、HPC、731及其组合使用对黑钨矿单矿物的浮选作用规律,通过黑钨矿表面润湿性测试、表面电性测试、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组合捕收剂对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收剂组合使用能对黑钨矿... 考查了4种捕收剂GYB、NaOL、HPC、731及其组合使用对黑钨矿单矿物的浮选作用规律,通过黑钨矿表面润湿性测试、表面电性测试、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组合捕收剂对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收剂组合使用能对黑钨矿浮选产生正协同效应,不仅能提高对黑钨矿的捕收能力,还能拓宽黑钨矿的浮选pH区间。经组合捕收剂作用后的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总势能为负值,说明黑钨矿颗粒间更易形成疏水聚团,有利于黑钨矿的上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组合捕收剂 黑钨矿 颗粒相互作用
下载PDF
煤泥水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微观作用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军 闵凡飞 刘令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77-2683,共7页
煤和高岭石是高泥化煤泥水中的主要微细颗粒,对煤泥水沉降有着显著的影响。本工作构建了水分子及四种不同煤结构单元的结构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分别对单一水分子/不同煤结构单元在高岭石表面吸附及煤... 煤和高岭石是高泥化煤泥水中的主要微细颗粒,对煤泥水沉降有着显著的影响。本工作构建了水分子及四种不同煤结构单元的结构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分别对单一水分子/不同煤结构单元在高岭石表面吸附及煤结构单元与水分子在高岭石表面的竞争吸附进行模拟计算,并初步探讨了煤泥水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微观作用机理。DFT计算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煤结构单元均能够通过氢键作用及静电引力作用稳定吸附在高岭石表面,且吸附能都低于单一水分子在高岭石相应表面的吸附能;当水分子参与竞争吸附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煤结构单元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同时煤结构单元能够排开周围水分子以摆脱其占位影响,并与高岭石表面发生稳定吸附;煤泥水中微细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微观作用主要是煤结构单元中含氧官能团与高岭石表面形成的氢键作用和煤结构单元中苯环与高岭石表面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其中以苯环与高岭石表面间的静电引力作用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高岭石 颗粒微观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