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 被引量:90
1
作者 黄强民 敖丽娟 刘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822-4824,共3页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筋膜疼痛综合征 反射 牵张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2
作者 马尧 布赫 +1 位作者 贾纪荣 张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3-576,共4页
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激痛点)、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病的中医和现代研究机制及治疗该病时针刺激痛点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针刺激痛点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 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激痛点)、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病的中医和现代研究机制及治疗该病时针刺激痛点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针刺激痛点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且针刺激痛点时选择的针具、针刺的手法、角度、深度等各项参数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缺乏多因素分析的系统性研究,且在临床诊断及基础性研究等方面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针灸疗法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康明非 陈日新 田宁 《江西中医药》 2006年第4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和针+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和针+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热敏点灸治疗组与针+罐+TDP对照组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3.18±1.59)天,对照组为(7.00±2.47)天,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热敏点灸治疗MPS的疗效远优于针+罐+TDP的综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热敏点 针灸疗法 史灸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4
作者 高巍巍 邹德生 +5 位作者 王伍超 李书林 陈华伦 黄磐川 曹芳莉 郭晓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55-458,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此病,因其发病形式多样、发病部位不定、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易出现误诊,为让更多医师掌握此病,本文对流行病学、激...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此病,因其发病形式多样、发病部位不定、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易出现误诊,为让更多医师掌握此病,本文对流行病学、激痛点、临床特点、临床检查、诊断标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MPS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列 马帅 +3 位作者 赵悦 曹锐 王颖 马铁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温和灸 筋膜激痛点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岩松 姚猛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扳机点 牵涉痛 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姜美驰 肖京 +3 位作者 饶毅 赵兴丽 曹昺焱 庄威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μV,右侧(133.70±17.81)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μV,右侧(118.28±13.57)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μV,右侧(114.68±18.96)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μV,右侧(107.60±27.86)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μV,右侧(97.27±19.27)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μV,右侧(108.79±26.39)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描记术 纤维 骨骼
下载PDF
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8
作者 郑泉国 王海 +1 位作者 朱银维 郑聪聪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将3251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浮针组1753例,针灸组1498例。治疗过程中浮针组有73例、针灸组有105例未按要求完成治疗及失访,两组其余均按...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将3251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浮针组1753例,针灸组1498例。治疗过程中浮针组有73例、针灸组有105例未按要求完成治疗及失访,两组其余均按要求完成疗程治疗及随访,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对疗程治疗结束时、3个月、6个月、1年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对再次复诊率给予比较。结果疗程治疗结束时两组疼痛评分(NRS评分)差异显著(P<0.01),浮针组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3个月时两组亦有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疼痛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年时两组无差异(P>0.05)。6个月及1年时两组临床疗效及复诊率无差异(P>0.05)。结论大样本临床观察显示浮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中长期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电针 筋膜疼痛综合征 疼痛 NRS评分 浮针
下载PDF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峻峰 吴耀持 宓轶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与药物按摩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M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以痛为腧",用"滞针法"针刺后配合"一指禅"手...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与药物按摩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M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以痛为腧",用"滞针法"针刺后配合"一指禅"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扶他林乳剂局部涂抹按摩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和压痛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7.8%、94.4%,对照组分别为31.7%、7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痛为腧",应用"滞针法"针刺后配合"一指禅"手法治疗MPS可有效缓解疼痛和压痛等临床症状,在愈显率、总有效率以及对肌肉痉挛、关节活动的改善方面优于扶他林乳剂局部涂抹按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阿是 针刺疗法 推拿
原文传递
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0
作者 魏文著 蔡章健 杨晓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7期657-659,共3页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4%和77.8%,对照组分别为80.6%和3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PRI、PPI及VA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是一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筋膜疼痛综合征 火针疗法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大鼠肌筋膜疼痛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29
11
作者 沃春新 徐正涛 +5 位作者 秦乐 于子龙 张忠杰 陆巍 姚旌 王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6-592,共7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冲击波组(S组)。C组大鼠不行任何刺激,M组和S组大鼠采用打击右...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冲击波组(S组)。C组大鼠不行任何刺激,M组和S组大鼠采用打击右股内侧肌结合运动疲劳建立慢性MPS模型。S组大鼠MPS模型复制成功后,行右股内侧肌冲击波治疗,每5天一次,共治疗3次。疗程结束2周后测定热痛阈值和右股内侧肌自发电活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右股内侧肌及脊髓L4-6节段,HE染色切片观察局部肌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结果:(1)肌电图:T1实验第12周,即模型复制完成时,T2:实验第16周,即S组治疗后第3周,T1时,C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M组和S组(P<0.01),而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与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2时,与M组相比较,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2)热痛阈:T1时M组和S组热痛阈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1),M组和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时S组热痛阈时间延长,且显著高于M组(P<0.01);(3)脊髓组织n NOS表达:与C组比较,M组n 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较M组明显下降(P<0.05);(4)脊髓组织SP表达:M组较C组SP显著升高(P<0.05),S组显著低于C组(P<0.05);(5)脊髓组织5-HT表达:三组大鼠脊髓5-HT阳性表达无差异;(6)脊髓组织β-EP表达:三组大鼠脊髓β-EP的表达无差异;(7)病理形态学改变:C组大鼠肌肉切片显示肌纤维紧密并规律,细胞核多分散于肌纤维膜下且规则。M组肌纤维呈现粗细不同、排列紊乱及粘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S组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有少量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轻微萎缩及变性。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通过降低病变肌筋膜自发电活动、提高痛阈值以及促进损伤肌筋膜的修复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n NOS及SP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体外冲击波 神经递质 疼痛
下载PDF
浮针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理论探讨 被引量:29
12
作者 谢健周 查和萍 +1 位作者 范志勇 何巧宜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2期57-59,共3页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浮针 镇痛
下载PDF
针刀干预对大鼠触发点肌组织P物质和缓激肽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义 张莉 +2 位作者 郭长青 杜宁宇 陈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大鼠触发点肌组织P物质和缓激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他32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触发点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分为针刀组、注射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大鼠触发点肌组织P物质和缓激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他32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触发点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分为针刀组、注射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触发点肌组织内P物质和缓激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P物质及缓激肽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组和注射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降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肌组织内P物质和缓激肽的含量水平,这可能与针刀治疗触发点疼痛症状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触发点 P物质 缓激肽 筋膜疼痛综合征 阿是穴
原文传递
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列 马铁明 +5 位作者 曹锐 王颖 马帅 王建华 王莹 陈玲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20期12-14,共3页
阿是穴与激痛点虽于不同时代提出,但二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二者的起源、定位、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干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对二者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阿是穴 激痛点 扳机点 针灸 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冲击波结合揿针埋针治疗颈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炳杰 李玲玲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揿针埋针疗法治疗颈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接诊编号的单双数随机选取颈背MPS患者162例,尾数为单数的纳入观察组,尾数为双数的纳入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因12例患者未按预期完成治疗,6例患...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揿针埋针疗法治疗颈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接诊编号的单双数随机选取颈背MPS患者162例,尾数为单数的纳入观察组,尾数为双数的纳入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因12例患者未按预期完成治疗,6例患者未完成随访,最终纳入研究144例,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66例。2组患者均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频率5.0 Hz,能量180 mJ,对标识的痛点滑动冲击1000次),每6天治疗1次,连续5次;观察组在首次冲击波治疗结束后,在标识的痛点(阿是穴)采用揿针埋针治疗,每3天治疗1次,连续9次,2组的疗程均为25 d。分别于治疗前及冲击波治疗1、3、5次后,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定;疗程结束后,采用格拉斯哥效果评价表(GBI)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结果:2组干预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3、5次后,观察组VAS评分由治疗前(7.77±0.90)分,分别降为(6.01±0.89)、(3.64±0.70)、(1.27±0.55)分,F=1219,P=0.000;对照组由治疗前(7.86±0.82)分,分别下降到(6.30±0.80)、(4.61±0.74)、(1.91±0.58)分,F=921.4,P=0.000;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第1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生存质量GBI评价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率78.2%明显好于对照组4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明显改善颈背MPS患者的疼痛,揿针具有良好的协同止痛作用,两者结合治疗MPS具有安全、便捷、微创的特点,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揿针 筋膜疼痛综合征
原文传递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柳围堤 薛开禄 田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MPS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病人基本信息,并采用简氏Mc Gill疼痛问卷(Jane's Mc... 目的: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MPS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病人基本信息,并采用简氏Mc Gill疼痛问卷(Jane's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Jane'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F-12)、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BDI)、贝克焦虑自评问卷(Beck Anxiety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B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其疼痛、生活质量、情绪及睡眠状态,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筛选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观察组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多超过3个,疼痛频次每周5.98±1.54次,每周疼痛持续时间长达12.35±15.25 h。(2)观察组SF-MPQ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DI表、BAI表、PSQI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SF-12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MPS病人SF-12与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评分、BDI、BAI、PSQI评分呈负相关(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BDI、PSQI均为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MPS病人生活质量水平低下,以躯体疼痛维度生活质量最差,病人疼痛程度、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均为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生活质量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鸿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4-328,共5页
目的:观察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激痛点针刺加TDP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肌肉紧张带位置,在肌筋膜线上密集拔罐,同时针刺。... 目的:观察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激痛点针刺加TDP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肌肉紧张带位置,在肌筋膜线上密集拔罐,同时针刺。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5次。以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进行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定,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1个月后的评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针刺组的83.3%(25/3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针刺组的疗效减退,总有效率为40.0%(12/30),而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RI、VAS及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两组评分有所上升,但观察组的评分较针刺组低(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联合肌筋膜线拔罐可有更好的远期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拔罐 针刺 激痛点 镇痛
原文传递
针刺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姜桂美 林谋德 王路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腰背部MPS诊断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各33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利多卡因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腰背部MPS诊断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各33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利多卡因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两组均每3天治疗1次,治疗3次和5次后应用简化McGill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和压痛阈测定来观察两组对腰背部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治疗3次和5次后均较治疗前在简化的McGill量表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下降,压痛阈测定显著升高(均P<0.01)。并且在治疗3次和5次后两组之间3项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疗法 夹脊 利多卡因
原文传递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的局部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林业武 景亚军 袁仕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13期1474-1478,共5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以肌筋膜激痛点/扳机点/触激点/激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为关键点。MPS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绝大部分围绕MTrP展开和深入,但MTrP发病机制不明确,以整合假说理论较盛行。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下载PDF
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付婷婷 郭汉青 +3 位作者 李委蔚 田英 刘青云 赵淑萍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73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病人在指导下进行盆底...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73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病人在指导下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并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和盆底肌力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FSFI评分和盆底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SFI评分和盆底肌力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三者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0~5.035,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0%vs 54.29%,χ2=5.94,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有效率高,同时可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女性性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疾病 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刺激疗法 肉骨骼手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