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被引量:9
1
作者 柴燕武 于宪贵 沈广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盘组,同期完成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89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体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两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C2-7Cobb角、C2-7SVA、T1倾斜角);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程度;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椎间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椎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椎体组,手术费用少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T1倾斜角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C2-7Cobb角大于椎体组,C2-7SVA、T1倾斜角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均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更利于改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减轻疼痛程度,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颈椎功能迅速恢复,更利于缩减治疗费用,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 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平衡 颈椎功能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平衡代偿机制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苏楠 王炳强 +5 位作者 杨雍 李东 李锦军 费琦 孟海 范子寒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3期1435-1439,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C4~6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颈椎和上胸椎相关参数变化情况,并初步分析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代偿的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因脊髓型颈椎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C4~6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颈椎和上胸椎相关参数变化情况,并初步分析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代偿的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因脊髓型颈椎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C4~6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患者。通过侧位X线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C2~7Cobb's角、C2~7SVA值、颈椎倾斜度、头颅倾斜度、T1倾斜角、胸廓入射角(TIA)等颈椎矢状位参数。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T1倾斜角[(19.90±4.50)°vs.(19.61±5.40)°vs.(19.90±6.33)°)]、TIA[(75.38±5.48)°vs.(75.42±6.11)°vs.(74.46±7.23)°)]、C2~7Cobb's角[(16.40±6.71)°vs.(15.36±7.55)°vs.(15.70±8.03)°)],上述参数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2~7SVA[(1.88±0.82)cmvs.(2.25±1.16)cmvs.(2.39±1.23)cm]、头颅倾斜角[(7.71±4.08)°vs.(9.88±5.20)°vs.(10.32±6.15)°)]、颈椎倾斜度[(8.19±2.96)°vs.(7.26±2.60)°vs.(7.10±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术前还是术后,T1倾斜角与C2~7SVA及C2~7Cobb's角均显著相关,但C2~7Cobb's角与SVA无显著性相关。术后3例患者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6例患者可以通过减少T1倾斜度代偿维持颈椎矢状位平衡。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C4~6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颈椎前凸保持良好,但C2~7SVA较术前显著增加。大部分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良好,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术后减小T1倾斜角来进行代偿,极少数患者术后会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侧块螺钉 颈椎平衡 T1倾斜角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志钢 田纪伟 +1 位作者 汪海滨 孙中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JOA和NDI评分,以影像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2±1.4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_(2-7) SV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7) 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并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颈椎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颈椎平衡
原文传递
胸廓入射角不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一项基于中国无症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4
作者 张耕毓 唐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胸廓入射角(TIA)被认为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其大小与体位或运动无关。但学界对于TI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无症状的中国人群TIA与性别、年龄和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招募400名无症状志愿者,平均... 目的胸廓入射角(TIA)被认为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其大小与体位或运动无关。但学界对于TI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无症状的中国人群TIA与性别、年龄和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招募400名无症状志愿者,平均年龄(49.9±14.4)岁,范围(18~85)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站立式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胸廓入口(TI)参数,包括胸廓入射角(TIA)、颈倾角(NT)和T1斜率(T1S);测量颈椎前凸(CL)、矢状垂直轴(SVA)以评估颈椎的矢状平衡。应用SPSS 27.0软件对性别、年龄、CL、SVA和TI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IA、T1S、NT、SVA、CL、T1S-CL的平均值分别为(74.2°±10.1°)、(26.4°±7.0°)、(47.8°±7.8°)、(19.0 mm±9.6 mm)、(17.0°±11.4°)、(9.4°±8.6°)。男性TIA、T1S、NT、CL明显大于女性(P<0.001)。性别与TIA(r=-0.420)、年龄与TIA(r=0.370)、TIA与T1S(r=0.636)、TIA和NT(r=0.722)、TIA与SVA(r=0.225)、TIA和CL(r=0.425)几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I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ANOVA P<0.001),在各个年龄段中,男性受试者的TIA均大于女性受试者(P<0.001)。SVA同T1S-CL正相关(r=0.467),与其他参数相比相关性最强。TIA和CL正相关(r=0.425),TIA同T1S-CL无显著相关性(r=-0.05)。结论无症状中国人TIA平均值为(74.2°±10.1°),TIA不是一个恒定的胸廓入口参数,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性别为男性而增大。T1S-CL作为预测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关键因素,其大小与TIA无关。高TIA患者可以通过增加颈椎曲度来减少颈椎矢状面失衡的发生,因此不推荐将TIA作为预测颈椎术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颈胸矢状面平衡提供了基线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胸廓入口参数 性别 年龄 颈椎平衡 颈椎
原文传递
LAMP与ACH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C_(2-7) Cobb、C_(2-7) SVA、T_(1)-slope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付威威 王彬杰 +2 位作者 邓险峰 李锐 施永彦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6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6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HDF);2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LAMP),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测量,进行神经功能性评价。结果: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T1倾斜角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T1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CCobb角增大(P<0.05),LAM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CCobb角减小(P<0.05);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Cobb角大于LAMP组(P<0.05);与术前比较,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矢状面轴向距离减少(P<0.05),LAM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矢状面轴向距离增加(P<0.05);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LAMP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短期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椎平衡参数 颈前路联合手术 颈后路手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洪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13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C_(2)~C_(7)Cobb角更大,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T_(1)倾斜角更小(P<0.05);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可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平衡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