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手术,使用纳米骨Y型板作为内固定。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目的:探讨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手术,使用纳米骨Y型板作为内固定。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JOA、VSA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出血250~700 m L,平均(365.2±86.3)m L,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98.0±14.3)min,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1.8±2.3)个月,随访时复查MRI和X线片显示,患者均不存在"再关门"现象,且未出现断板、断钉及螺钉松动现象,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术的初步运用中无明显并发症,疗效满意。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手术,使用纳米骨Y型板作为内固定。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JOA、VSA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出血250~700 m L,平均(365.2±86.3)m L,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98.0±14.3)min,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1.8±2.3)个月,随访时复查MRI和X线片显示,患者均不存在"再关门"现象,且未出现断板、断钉及螺钉松动现象,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术的初步运用中无明显并发症,疗效满意。
文摘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