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程俊杰 代杰 +1 位作者 马原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7747-7751,共5页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至12月采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对22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3-4,C4-5,C5-6分别置入Zero-P为1,3,18枚。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和JOA评分来评价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线片,根据测量治疗后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钢板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R)及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来判断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治疗后伸屈侧位X射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5天出现吞咽困难(均为轻度),均于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钢板头侧相邻椎间隙中3例(均为1级)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尾侧有1例(1级)出现;头、尾两侧骨质增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尾侧R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提示Zero-P修复单节段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建立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早期不增加相邻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颈椎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尹自龙 石磊 +2 位作者 张啓维 王晓滨 薛庆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4期462-466,共5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医院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手术的颈椎病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医院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手术的颈椎病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研究组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后2~3天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在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后2~3天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0ml作为对照,两组均常规补充口服碳酸钙D3和骨化三醇,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颈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和颈椎融合的情况。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的N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NDI评分均显著下降,术后第6个月到达平台期,第12个月有所上升。术后第3、6个月N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血清Ⅰ型胶原、Ⅰ型前胶原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Ⅰ型前胶原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水平相比,第12个月下降4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Ⅰ型胶原均呈下降趋势,较术前12个月下降70.4%,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的每个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3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有改善,其中腰椎骨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腰椎骨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研究组1、2级成骨率为64.3%(18/28),对照组仅为41.8%(12/29),差异有显著性(χ^2=4.246,P=0.039);术后第6个月,研究组1、2级成骨率高于对照组(χ^2=4.337,P=0.037)。两组患者术后第12个月均达到1、2级成骨。结论对于颈椎病和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下载PDF
连续性三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后5年随访矢状位序列影像学评价
3
作者 马龙 谭小欣 孙国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79-1885,共7页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矢状位序列、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连续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3例,其中32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ACDF组),36例接受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双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1组),25例接受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单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2组)。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射线片,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C2-C7颈椎前凸角、C2-C7矢状位垂直距离、T1倾斜角)与解剖参数(颈椎活动度、上位和下位邻近节段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与邻近节段退变),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临床疗效。试验获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93例患者平均随访(76.4±9.0)个月。(1)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3组末次随访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与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无明确相关性;(5)结果表明对于连续3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均获得了明确的中长期疗效,且解剖学参数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杂交手术 颈椎矢状位序列 影像学参数 临床疗效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骏 胡攀 +3 位作者 刘欣伟 任伟剑 王洪伟 陈语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T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T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孙柏寒 郑柏 +3 位作者 黄栋 辛兵 郭开今 刘永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100-103,共4页
目的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5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零切迹颈前路... 目的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5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组(A组,25例)和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组(B组,2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功能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以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时间点JOA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ROI-C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手术相近,但它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ROI-C 钛板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行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曹峰 李纯志 柯西江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1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6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颈椎前...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6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前路组)患者24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组)患者26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治疗(前后路联合组)患者1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发症等的差异,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均明显多于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路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和融合节段数明显大于颈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前路组、颈椎后路组以及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NDI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后路组患者ND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颈椎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纽患者VAS评分、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后路组患者和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Cobb角均小于颈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路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大于颈椎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一定疗效,颈椎前路手术方式在矫正后凸方面效果优于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术,颈椎后路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 脊椎后凸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健豪 刘宝戈 +4 位作者 桑大成 吴炳轩 戎天华 肖博威 张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C5神经根麻痹组(C5 palsy组)、无C5神经根麻痹组(无C5 palsy组).采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X线、CT和MRI等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1d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4/5椎间隙高度、术前C4/5椎间孔横径和手术节段数,以及患者术前颈椎MRI T2像C4/5节段高信号情况.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9例在术后7d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两组患者间术前C4/5椎间孔横径(2.70±0.88mm vs 3.93±1.06mm,P=0.001)、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术后高度-术前高度)(3.02±2.03mm vs 1.33±1.45mm,P=0.002)存在差异,其他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4/5椎间隙高度[OR=1.698(1.041~2.769),P=0.034]、术前C4/5椎间孔横径[OR=0.207(0.064~0.672),P=0.009]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ACDF术的患者术前C4/5椎间孔横径较小、术后C4/5椎间隙高度增加的患者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可能性较高.术中避免过度撑开C4/5椎间隙并选择大小合适的融合器,保证术后合理C4/5椎间隙且C4/5椎间孔适度减压,以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C5神经根麻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应用零切迹系统或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宏衡 方志超 +4 位作者 梁梓杨 张嘉锐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162,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时,两模型C5椎体应力最小(ZP固定模型为7.36Mpa,CP固定模型为2.01Mpa);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4/5、C5/6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均大于CP固定模型。结论:相较于CP固定,ACDF术中应用ZP固定对手术节段的限制更小,手术节段ROM更高、微运动更多,融合器及中间椎体应力更大,术后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甚至中间椎体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zero-profile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 中间椎体 三维有限元研究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后方减压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混合型颈椎病二例 被引量:5
9
作者 付豪 胡宇童 +1 位作者 杨东方 许卫兵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41-1243,共3页
目的总结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UBE-P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2例多节段混合... 目的总结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UBE-P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2例多节段混合型颈椎病的经验。方法2022年2月及3月收治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退行性颈椎滑脱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9、66岁。患者上肢感觉减退、Hoffmann征阳性,影像学检查示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以及左侧椎间孔狭窄。全身麻醉下对相应病变节段行ACDF以及UBE-PCF。结果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6、145 min,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术后2 d及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术前下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上升。影像学复查示治疗节段神经减压彻底,未出现颈椎不稳。结论对于伴退行性颈椎滑脱的多节段混合型颈椎病,ACDF联合UBE-PCF能选择性处理不同节段病变,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功能,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多节段混合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 联合手术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立俊 高山 +5 位作者 马广斌 李鹏 贾梦龙 杨扬 刘铭 于龙潭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661-665,共5页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个亚型,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退变老化、动态失稳、脊髓缺血、脊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可能的机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个亚型,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退变老化、动态失稳、脊髓缺血、脊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可能的机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针刺、艾灸、牵引、物理治疗和手法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为CSM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椎管狭窄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11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雪伟 邓昶 +3 位作者 李涛 杨波 陈祝江 陈旺 《中国综合临床》 2022年第4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 目的探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3例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A、B组,A组44例患者采用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B组3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与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效果,对比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手术效果分为改善组(72例)与未改善组(11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手术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153.36±10.68)mL]、住院时间[(10.11±2.30)d]均低于B组[(171.47±11.32)mL、(15.58±3.7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0、8.10,均P<0.001)。术后6个月A、B组患者JOA评分[(13.70±1.49)、(12.94±1.63)分]、颈椎曲度(22.10±3.23、13.38±3.12)均高于术前[(9.40±1.32)、(9.36±1.51)分;11.16±2.60、11.23±2.71],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JOA评分:t值分别为14.33、10.07,颈椎曲度:t值分别为17.50、3.25;两组间治疗后t值分别为2.22、12.4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2、0.029、<0.001)。术后6个月A、B组NDI指数[(11.38±4.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与矢状位参数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远鸣 廖俊城 +2 位作者 霍杰钊 赵犀 邓文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I倾斜角、颈部倾斜角等参数。[结果] 76例中,31例发生ASD,占40.79%;45例未发生ASD,占59.2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BMI、随访时间和手术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之间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SVA、TIA、T1S、NT、T1S<19.5°等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退变组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T1S均显著小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C2-7SVA、TIA和N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退变组中T1S<19.5°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19.5°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892,95%置信区间为1.140-3.138。[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进而引起颈椎矢状位失衡是引起ACDF术后发生ASD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 邻近节段退变(ASD) 颈椎矢状位参数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住院时间延长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4
作者 顾洪闻 王洪伟 +4 位作者 唐世磊 韩康恩 张智昊 胡寅 于海龙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7期604-609,共6页
目的 开发一种临床预测模型,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因素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914例因脊髓型颈椎病(CSM)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筛选条件最终纳入8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开发... 目的 开发一种临床预测模型,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因素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914例因脊髓型颈椎病(CSM)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筛选条件最终纳入8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开发队列(n=560)和验证队列(n=240)。运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3个方面评估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性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本研究最终确定与住院时间延长显著相关的5个因素为男性、BMI异常、轻中度贫血、手术时间阶段(上午、下午、夜晚)、饮酒史。开发队列的AUC为0.778(95%CI:0.740~0.816),截断值为0.337;验证队列的AUC为0.748(95%CI:0.687~0.809),截断值为0.169,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同时,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DCA证明本预测模型应用于临床有效。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综合性能优异,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时间延长的发生风险,可以指导临床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住院时间 列线图
下载PDF
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黎明 杜明奎 +1 位作者 张西峰 仲伟涛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和开放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 CR)短期疗效,探讨CR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和开放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 CR)短期疗效,探讨CR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北京电力医院手术治疗的52例CR患者资料,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25例(内镜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61±9.23)岁;采用ACDF治疗27例(融合组),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32±9.05)岁。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估;末次随访时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内镜组手术时间(73.23±7.61) min,融合组手术时间(75.28±8.49) min。内镜组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融合组。内镜组和融合组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颈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3 d时内镜组颈部VAS评分明显低于融合组(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颈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两组间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1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00%;融合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1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59%。结论 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和传统ACDF术治疗CR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两种方式均可选择。高龄不能耐受全麻患者更建议考虑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开放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和颈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易难 杨毅 +1 位作者 马立泰 刘浩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系统评估和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和颈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方法经过标准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2013-09-2015-09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且应用Zero-P或... 目的系统评估和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和颈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方法经过标准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2013-09-2015-09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且应用Zero-P或传统颈椎前路钢板的患者,根据标准的Bazaz吞咽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吞咽情况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比较2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程度,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筛选出2013-09-2015-09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164例,其中Zero-P组80例,钢板组84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12个月以上随访进行吞咽困难评估。Zero-P组和钢板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总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7.50%和42.86%、18.75%和33.33%、11.25%和23.81%、8.75%和20.24%、6.25%和16.67%,根据非参数检验(Mann Whitney U test)结果显示,Zero-P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术后历次随访时间点均低于钢板组,P<0.05。结论和传统的颈椎前路钢板相比,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能降低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大部分吞咽困难患者为轻度和中度吞咽困难,重度吞咽困难不常见,并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大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将得到自发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 钢板 吞咽网难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下载PDF
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ACDF术后吞咽困难: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忆纯 杨欢 +3 位作者 沈江华 白向荣 张兰 褚燕琦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
目的确定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能否改善吞咽困难。方法以“颈椎融合术”、“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ervica... 目的确定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能否改善吞咽困难。方法以“颈椎融合术”、“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cervical fusion”、“steroid”、“corticosteroids”、“methylprednisolone”、“dexamethasone”等为英文检索词,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3月,检索了PubMed、Embase、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包括8篇随机对照研究和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使用巴氏(Bazaz)吞咽困难量表和可视疼痛评分(VAS)评价ACDF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减少椎前软组织肿胀(PSTS)的发生,缓解吞咽困难(P<0.05),对手术后住院时间没有影响(P=0.36)。结论ACDF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在不影响预后的情况下,对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类固醇 椎前软组织肿胀 吞咽困难 荟萃分析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国旗 刘羽 +3 位作者 王红辉 李鹏 王腾飞 张学登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9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n...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9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n=43)、研究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n=4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关节活动度(ROM),统计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6、12个月时颈椎ROM升高,NDI指数降低(P<0.05);研究组JOA改善优良率为77.78%,对照组为72.09%(P>0.05);研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0.93%(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颈椎ROM、NDI指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疗效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自稳型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中期随访
19
作者 杨光煦 史法见 +2 位作者 汪海滨 刘小雷 于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4期391-396,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自稳型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中期随访分析。方法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零...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自稳型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中期随访分析。方法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零切迹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内固定融合器。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3、6个月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植骨融合率、颈部和上肢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等;观察C2~7的Cobb角和SVA、T1S及节段角度等颈椎影像学指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NDI评分、JOA评分、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均优于术前(P<0.05);但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随访时,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植骨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C2~7的Cobb角、SVA和T1S及节段角度均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对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自稳型融合器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疗效优良,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自稳型椎间融合
下载PDF
Zero-P与传统钛板固定融合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对比
20
作者 刘懿锋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23期11-15,共5页
目的:研究对比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固定融合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7年1月一2020年1月收治的1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作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64例。所有受试者... 目的:研究对比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固定融合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7年1月一2020年1月收治的1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作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64例。所有受试者均实施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其中观察组实施Zero-P固定融合,对照组则开展传统钛板固定融合。分析2组相关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学会(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情况,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对比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单节段、双节段手术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而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5),2组术前、末次随访的JOA及VAS评分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双节段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双节段(均P<0.05);观察组双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总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双节段的23.08%(P<0.05);观察组单节段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总发生率为3.92%(2/51),低于对照组的26.32%(10/38),且观察组双节段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总发生率为3.45%(1/29),低于对照组的30.77%(8/26)(χ^(2)值=9.361、7.477,P值=0.002、0.006)。结论:Zero-P与传统钛板固定融合手术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椎间融合 钛板固定融合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