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的对比和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卫平 刘长安 +4 位作者 钱宇航 步建立 冯志军 康强军 张壮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内固定患者钛制网状接骨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14 7例脊髓型颈椎病 ,6例颈椎损伤患者 ,病变累及 2个间隙 15 3例 ,3个间隙 1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并辅以 4种不同内固...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内固定患者钛制网状接骨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14 7例脊髓型颈椎病 ,6例颈椎损伤患者 ,病变累及 2个间隙 15 3例 ,3个间隙 1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并辅以 4种不同内固定 ,其中钛制网状接骨板 47例 ,Orion钢板 60例 ,Zephir钢板 2 6例 ,CSLP钢板 16例 ,钛质网笼 4例。对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5 3例中 15 0例获 6~ 68个月随访 ,植骨均在 12周达到临床愈合 ,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 ,2例钛质网笼植骨发生下沉 ,颈椎椎间高度降低。术后病人主观感觉满意。结论 :钛制网状接骨板比其它类型内固定有优越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颈椎减压 内固定 植骨 钛合金 椎体次全切除 网状接骨板
下载PDF
颈椎间不同植入物固定后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锦波 唐天驷 +1 位作者 杨惠林 徐晓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对椎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用 8具人尸体颈椎为空白模型 ,环锯减压后 ,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 ,测试以上状态下...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对椎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用 8具人尸体颈椎为空白模型 ,环锯减压后 ,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 ,测试以上状态下标本的应变和位移。结果 :减压后标本较空白对照应变和位移增加 ,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固定能减少这种增加 ,而自体髂骨只能减少总体位移增加。结论 :Cloward术减压后 ,颈椎稳定性下降 ,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固定后能恢复椎间稳定性 ,而自体髂骨只能部分恢复椎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椎间植骨 稳定性
下载PDF
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_5神经根麻痹临床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帅 杨操 +4 位作者 郜勇 刘伟 王琨 宋雨 杨述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自2006-01—2013-12行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颈椎多节段减压包括: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颈椎椎板...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自2006-01—2013-12行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颈椎多节段减压包括: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椎板成形术,排除减压节段不含C5、术前三角肌肌力异常、臂部感觉异常患者后,共132例。对比不同术式、疾病类型、性别及减压节段数目的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确统计学差异。结果 132例平均随访22.8个月(10~105个月)。共有13例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9.8%),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5/36例(13.9%),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2/17例(11.8%),椎板成形术3/26例(11.5%),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3/53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颈椎外伤组1/9例(11.1%),颈椎不稳组1/10例(10%),OPLL组4/17例(23.5%),颈椎管狭窄组3/32例(9.4%),颈椎病组4/64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为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55.8/58.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 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可发生C5神经根麻痹,在不同术式间发生率存在差别。OPLL及男性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神经根麻痹 颈椎 颈椎减压 并发症
原文传递
24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香 何树娟 葛利静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5期339-340,共2页
目的: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实验组加强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术后适应性训练、术后护理,加速患者康复。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少,康复的速度加快。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时治疗... 目的: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实验组加强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术后适应性训练、术后护理,加速患者康复。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少,康复的速度加快。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时治疗颈椎痰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中很好的配合好手术,术后正确地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植骨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原文传递
经皮微创旋切减压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伟元 谢胜扬 +1 位作者 肖宜民 孙勉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旋切减压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40例)与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 1年12...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旋切减压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40例)与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 1年12月,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使用经皮微创旋切减压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皆有16例治疗效果达到优良,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为(6.67±1.39),低于对照组的(10.69±1.08),预后水平[(上下肢功能(15.69±2.57),躯体感受(13.70±3.69),膀胱功能(18.68±3.39)]高于对照组[上下肢功能(12.60±2.43),躯体感受(10.20±4.65),膀胱功能(16.98±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旋切减压可以有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水平,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微创旋切 颈椎减压
下载PDF
内镜下经口咽入路治疗Klipple-Feil综合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朝跃 苗惊雷 +2 位作者 吴松 彭耀庆 杨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45,共2页
关键词 Klipple-Feil综合征 内镜治疗 颈椎减压
下载PDF
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高明勇 陶海鹰 +2 位作者 余玲 贺斌 杨博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813-817,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C5NRP)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7例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式、原发...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C5NRP)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7例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式、原发疾病类型对C5NRP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发生术后C5NRP的12例患者在不同术式中的分布情况各异,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后路手术的C5NRP发生情况包括,颈后路多节段椎板成形术6/47例(12.7%),颈后路多节段椎板切除加融合术4/28(14.3%),明显高于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加融合术2/32例(6.2%),C5神经根麻痹以单侧为主,前后路手术及发生侧别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12例C5NRP患者获得随访时长为9-36个月,平均23.6月。术后C5NRP患者症状获得改善的时间为2-32周,平均9.7周。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7.6±1.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减退(6.1±1.5);患者术前肌力平均3.7级(2-5级),术后C5NRP肌力平均2.9级(1-4级),末次随访平均为4.0级(2-5级)。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改善率、受累三角肌肌力改善明显。结论:颈椎多节段前后路减压术后可发生C5神经根麻痹,后路手术发生C5NRP明显较前路手术高,男性患者风险高于女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 颈椎 颈椎减压 术后恢复
原文传递
颈椎间不同植入物拔出载荷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锦波 唐天驷 杨惠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的拔出载荷。方法 :以人尸体颈椎为标本 ,颈前路环锯减压后 ,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 ,测试以上植入物的最大拔出...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的拔出载荷。方法 :以人尸体颈椎为标本 ,颈前路环锯减压后 ,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 ,测试以上植入物的最大拔出载荷。结果 :减压后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载荷分别为 (114 .7± 2 3 .3)、(10 1.5± 15 .7)、(5 8.7± 8.3)N。结论 :Cloward术减压后 ,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拔出载荷均大于植入自体髂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椎间植骨 生物力学 拔出载荷
下载PDF
脊椎病小知识
9
《双足与保健》 2009年第3期14-15,共2页
揭穿颈椎病治疗三大谎言 睡个枕头能治颈椎病 保健枕宣传的治病原理:特殊的人体工学设计,高科技原料作材料,能有效为颈椎减压,对改善颈椎病有明显效果,有的甚至宣传能有效治疗颈椎病。
关键词 脊椎病 颈椎病治疗 治病原理 颈椎减压 有效治疗 保健枕 高科技
原文传递
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郭川 宋心月 +3 位作者 孔清泉 王玉 伍椰 李韦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总结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C_(5)麻痹研究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C_(5)麻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目前C_(5)麻痹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两种学说,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总结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C_(5)麻痹研究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C_(5)麻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目前C_(5)麻痹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两种学说,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不能解释颈椎前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后者无法解释C_(5)麻痹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上肢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结合临床实践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与术中器械损伤脊髓前角有关,颈椎后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与减压后脊髓后移导致的神经根拴系有关。结论针对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倡减少手术器械对脊髓的挤压,以降低该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C_(5)麻痹 神经根 脊髓
原文传递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袁文 张颖 +4 位作者 王新伟 张俊杰 徐盛明 张涛 张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报告一种改良椎体次全切除术术式,并与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比较。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月,84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随机行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PWCF)和经典的椎体次全切除术(ACF)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 目的报告一种改良椎体次全切除术术式,并与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比较。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月,84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随机行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PWCF)和经典的椎体次全切除术(ACF)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节段高度、颈椎曲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种术式术后短期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WCF组较ACF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3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两组无差异。结论PWCF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具有简便、风险小和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外科 椎体次全切除
原文传递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 双节段 随访 META分析
下载PDF
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雪松 张永刚 +7 位作者 肖嵩华 王征 陆宁 毛克亚 崔庚 徐辉 齐登彬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9-883,共5页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鄄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疗效 中长期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翔宇 孙祥耀 +4 位作者 鲁世保 孔超 郭马超 丁浚哲 孙思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867-872,共6页
目的通过对接受颈椎手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探讨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104名无症状成人志愿者的颈椎矢状位参数作为对照,并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科手术治疗的107例脊髓型颈椎... 目的通过对接受颈椎手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探讨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104名无症状成人志愿者的颈椎矢状位参数作为对照,并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科手术治疗的10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收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时间、手术入路、C_(2~7) Cobb’s角、T_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以末次随访mJOA (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改善率作为愈后效果评价指标,连续性变量采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分析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愈后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名无症状志愿者C_(2~7) Cobb’s角平均值为(-15.29±8.31)°,T_1倾斜角平均值为(20.18±5.95)°,cSVA (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平均值为(16.58±7.67) mm;10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平均mJOA (10.16±1.82)分,末次随访mJOA为(15.20±2.26)分,术前颈椎矢状C_(2~7) Cobb’s角平均值为(-18.80±9.68)°,T_1倾斜角平均值为(24.25±7.71)°,cSVA平均值为(19.51±13.86) mm;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VA较无症状患者更大(P<0.001),在不同C_(2~7) Cobb’s角与T_1倾斜角的比值分组中,T_1倾斜角(P=0.35)以及cSVA (P=0.423)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中比值组患者mJOA改善率大于低比值组与高比值组(P<0.001)。结论 C_(2~7)/T_1比值过大或过小与脊柱失平衡发生颈椎矢状位代偿有关,并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愈后,颈椎矢状位发生代偿可能预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治疗结果 颈椎减压手术 颈椎矢状位序列
原文传递
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颈椎减压术后的MRI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新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赵定麟 贾连顺 袁文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97-599,共3页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术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颈前路减压患者的术后MRI检查资料,其中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者12例,未行切除者10例.观察脊髓形态,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6个月,MRI显示...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术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颈前路减压患者的术后MRI检查资料,其中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者12例,未行切除者10例.观察脊髓形态,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6个月,MRI显示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组(P<0.01).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颈椎减压 MRI 颈前路 颈椎 临床资料
下载PDF
钩椎关节骨赘切除前路颈椎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附112例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鸿儒 陈新 +1 位作者 查振刚 董炘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 探讨对以切除钩椎关节椎后增生骨赘一切致压物为主的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确诊后 ,手术部位在局麻加颈丛麻醉下进行 ,术中全部使用我们设计的JZ— 1型颈椎病特殊器械行前路病椎椎间... 目的 探讨对以切除钩椎关节椎后增生骨赘一切致压物为主的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确诊后 ,手术部位在局麻加颈丛麻醉下进行 ,术中全部使用我们设计的JZ— 1型颈椎病特殊器械行前路病椎椎间盘切除、钩椎关节骨赘刮除、取自体髂骨作植骨 ,融合椎间盘及稳定椎体 ,应用于严重的各种不同的压迫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OALL型及创伤型颈椎病 )。结果 手术共实施 1 1 2例各型颈椎病 ,按型施术。经 7年 5个月~ 1 8年的远期随访 ,经分级标准分析优良率达 96 4% ,术后大部分已康复。结论 颈椎病由于解剖、生理学上的特殊 ,手术时既要应用精确的手术器械 ,讲究手术技巧 ,消除术中震荡及副损伤 ,又要解除主要致病因素和缩短术程。掌握有关颈椎病微细解剖结构及主要的神经血管配布 ,处理好术中意外情况 ,减少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颈椎 钩椎节节骨赘切除 前路颈椎减压椎间融合术 治疗 远期疗效 病例分析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在后路颈椎减压后C_5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兴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6期6930-6936,共7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内除含有较高的血小板以外还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目前多被用于促进骨组织和软骨组织损伤修复,国内尚未见将其应用于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的神经修复研究。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中的临床...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内除含有较高的血小板以外还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目前多被用于促进骨组织和软骨组织损伤修复,国内尚未见将其应用于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的神经修复研究。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后路颈椎减压后出现C5神经麻痹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n=52)进行常规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n=56)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C5神经根周围注射治疗,1次/周,持续治疗4次为1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感觉与运动功能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三角肌肌力等级、颈椎活动度、双侧C5神经根动作电位潜伏期与波幅。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6个月,两组C5神经根动作电位潜伏期短于治疗前(P<0.05),波幅高于治疗前(P<0.05),感觉与运动功能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三角肌肌力等级、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大于治疗前(P<0.05);(2)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3)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损伤,能有效提高局部神经系统传导动作电位波幅,缩短潜伏期,改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功能,减轻局部疼痛,提高肢体肌力,改善颈椎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减压 外科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C5神经麻痹 后路颈椎减压 颈椎曲度指数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栋 邓树才 马毅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4期317-321,共5页
颈椎减压术后并发颈5神经根麻痹是困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和影响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顽疾之一。目前,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主要有5种假说:术中直接损伤神经根,节段性脊髓病理改变,进行性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术后脊髓漂移牵... 颈椎减压术后并发颈5神经根麻痹是困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和影响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顽疾之一。目前,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主要有5种假说:术中直接损伤神经根,节段性脊髓病理改变,进行性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术后脊髓漂移牵拉神经根,脊髓血运异常和再灌注损伤;基于以上假说,很多学者提出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尽管如此,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合理解释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为此,本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发生率、发生机制、预防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做一阶段性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神经根麻痹 预防措施
下载PDF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瑜 刘欢 +3 位作者 赵中晶 赵磊 杜巨豹 陈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6期834-838,共5页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决策干预 颈椎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预后 预康复
下载PDF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帅 刘向阳 +2 位作者 向铁城 张毅 沈雄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期287-289,316,共4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末期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部功能,采用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痛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X线片在过伸和过屈位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NDI评分、颈痛VAS及上肢痛VAS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手术相邻上节段活动度和手术相邻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近,另外其不会引起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