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
1
作者 曹武杰 张晓剑 崔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究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癌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4例,非转移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 目的:探究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癌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4例,非转移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术根据病理诊断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区有淋巴结转移的有44例,非转移的有52例,其转移率45.83%(44/96),非转移组有54.16%(52/96)。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性别、年龄、微小钙化、肿瘤大小、包膜侵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是否丰富、边界是否清除、肿瘤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区淋巴结的相关因素表明:年龄<45岁、肿瘤>5 mm、微小钙化和包膜侵犯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5岁、肿瘤>5 mm、微小钙化和包膜侵犯与颈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当超声检查发现有疑似恶性病灶且伴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时应细致扫查患者颈区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癌 淋巴结转移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燕 李进让 +2 位作者 赵晶 王嘉森 邹世祯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11期681-683,共3页
目的 探讨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两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50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有... 目的 探讨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两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50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82例)和阴性组(n=42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各临床资料信息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0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16.3%(82/502)患者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原发灶数量越多、原发灶越大、原发灶侵犯被膜、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原发灶多个时风险是单个原发灶的1.213倍,原发灶≥1 cm的风险是<1 cm的2.786倍,侵犯包膜的风险是不侵犯包膜的2.155倍,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风险是无中央区转移者的3.779倍,年龄≥55岁的风险是<55岁的2.275倍。甲状腺双叶均有原发灶者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无关(P<0.05)。结论 患者原发灶为多个、原发灶≥1 cm、侵犯双侧腺叶、侵犯被膜时应注意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回归分析 临床特征 分化型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大于10mm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预测
3
作者 林雨洋 王蓓 李菲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4,共11页
目的预测直径>10 mm(非T1a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并分析其转移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合并侧颈区清扫术且病灶直径>10... 目的预测直径>10 mm(非T1a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并分析其转移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合并侧颈区清扫术且病灶直径>10 mm的PT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侧颈部各分区淋巴结转移模式。收集临床病理、超声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与LLNM相关因素;在此结果上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模型的准确性。结果LLNM最常见于Ⅲ区(38.1%),且两个区域转移模式(42.2%)最常见。当病灶位于腺体不同位置时,淋巴结转移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位置、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水平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数目均是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提示模型诊断准确度较高。结论基于临床病理、超声特征及实验室结果(CLNM数目、病灶位置、FT3、TSH及TPOAB水平)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直径>10 mm PTC患者LLNM表现良好,可用于临床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中央淋巴结转移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段文冰 张璐璐 +4 位作者 刘义刚 王燕红 唐闻 张瀚月 刘芸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转移中男性(47.58%)、年龄<45岁(43.4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46.20%)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中男性(32.26%)、肿瘤最大径>1 cm(26.08%)、多发病灶(28.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2.28%)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73%)、双侧病变(33.0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病变位置(单/双侧)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显示,多个淋巴结转移中肿瘤最大径>1 cm(14.35%)、伴钙化(24.2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8.35%)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8.30%)、双侧病变(17.7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术前或术中诊断PTC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甲状腺内无原发肿瘤而仅表现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
5
作者 黄龙凤 程诗露 +1 位作者 朱敏 胡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84-486,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发现“无痛性右颈部包块9 d”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入院前2 d于我院门诊行甲状腺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切面形态正常,左、右侧叶大小分别约为4.4 cm×1.2 cm×1.2 cm和4.5 cm×1... 1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发现“无痛性右颈部包块9 d”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入院前2 d于我院门诊行甲状腺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切面形态正常,左、右侧叶大小分别约为4.4 cm×1.2 cm×1.2 cm和4.5 cm×1.3 cm×1.3 cm,峡部厚0.2 cm,内部回声均匀;右侧颈部颈动脉旁可见一范围约2.7 cm×1.7 cm大的混合回声,边界尚清(图1a)。行右侧颈部包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考虑肿瘤性病变,甲状腺来源可能,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囊性病变不能排除,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佳 汤铜 +2 位作者 宋杨 张磊 史加宁 《安徽医学》 2022年第7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9例)和非转移组(n=1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有无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进行临床建模并绘制列线图,并计算C(校正)指数、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特征(ROC)曲线进一步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3个因素构建诺莫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6~0.89);构建模型的C-index为0.82(95%CI:0.76~0.88),校正C-index为0.80;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重合较好。结论性别、单/双侧癌、肿瘤最大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进行的临床建模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云生 王兴越 +2 位作者 薛金才 田尤新 侯小锋 《甘肃医药》 2023年第3期207-210,227,共5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和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使用R语言分析,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筛选出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与非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集以及甲状腺癌...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和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使用R语言分析,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筛选出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与非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集以及甲状腺癌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集,进一步筛选出两组基因集的共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途径富集(KEGG)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交互(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进行模块分析。然后,对中枢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TCGA数据库对中枢基因进行和临床数据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3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单核细胞趋化性、细胞-基质黏附、白细胞迁移、淋巴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分解、粒细胞趋化性相关。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肿瘤相关的重要的通路为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共筛选出10个中枢基因,并在TCGA数据库进行了验证,生存分析发现FN1表达生存有关。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够有效分析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并筛选出中枢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帅 蒋孝会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319-1324,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方法:165例伴有LLNM的首诊PT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分为3个组(22~<30岁组,30~<45岁组和45~65岁组),分析3组在性别、颈淋巴结转移数(率)、肿... 目的:探讨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方法:165例伴有LLNM的首诊PT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分为3个组(22~<30岁组,30~<45岁组和45~65岁组),分析3组在性别、颈淋巴结转移数(率)、肿瘤最大直径、多灶性、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被膜侵犯及腺外侵犯等方面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9岁。肿瘤最大直径>1cm,多灶性,术前血清TSH水平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22~<30岁组中女性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45~65岁组双侧病灶率高于22~<30岁组(P<0.01);22~<30岁组和30~<45岁组被膜及腺外侵犯率均低于45~65岁组(均P<0.05);22~<30岁组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22~<30岁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个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1),同时30~<45岁组患者比例也同样高于45~65岁组(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0.35时,30~<45岁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数>6个时,22~<30岁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1);侧颈淋巴结转移率>0.33时,45~65岁组患者比例低于其他2组(均P<0.05)。22~<30岁组颈部总淋巴结转移数>11个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2组(均P<0.01);30~<45岁组的患者比例也高于45~65岁组(P<0.05)。颈部总淋巴结转移率>0.22时,45~65岁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0.01)。结论:在伴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较高,大多数患者肿瘤最大直径超过1cm。22~<30岁组患者伴有桥本甲状腺炎比例高,颈淋巴结转移数量也较多。30~<45岁组中央区淋巴结高转移率较为常见。45~65岁组患者更易出现双侧病灶,肿瘤易侵犯被膜及腺外侵犯。伴有LLNM的PTC患者中年龄越大其颈部总的淋巴结转移数及转移率却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年龄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健斐 卜锐 +3 位作者 刘小艳 张幸 丁昱 章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75-80,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与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CLNM)术前诊断的超声特征,评价其在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PTC手术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与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CLNM)术前诊断的超声特征,评价其在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PTC手术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并获得126枚淋巴结超声检查资料。经术后病理证实,81枚为PTC转移性淋巴结,45枚为未转移性淋巴结。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淋巴结转移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US、CEUS及联合应用对PTC患者LCLNM的术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淋巴门消失或偏移、皮质回声为非均匀低回声、内部存在团状高回声及钙化,血流类型多表现为周围型和混合型,血流分级多为Adler2级和3级,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向心型和Ⅱ型,其次见于Ⅲ型;US与CEUS联合应用对于诊断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US或CEUS单独应用。结论术前US与CEUS联合应用能提高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可以在临床上为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前制定淋巴结清扫术及手术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超声造影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构建列线图模型
10
作者 金连辉 肖志远 +1 位作者 王沁智 柴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142-4146,共5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证实侧颈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并对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多灶性、肿瘤直径、是否腺...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证实侧颈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并对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多灶性、肿瘤直径、是否腺外侵犯、单双侧癌灶、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是否脉管浸润、被膜侵犯、肌肉侵犯。结果年龄、肿瘤直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是PTC患者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C指数为0.916,95%置信区间0.838~0.993。校正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良好一致性,决策曲线(DCA)及临床影响曲线(CIC)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年龄、肿瘤直径、CLNM是PTC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PTC患者发生LLNM的风险为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以及预后生存情况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翰澎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3期24-25,共2页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以及疾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盘锦市中心医院耳鼻喉外科收治的60例喉癌患者,并且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以及疾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盘锦市中心医院耳鼻喉外科收治的60例喉癌患者,并且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应用淋巴结清扫手术,对两组临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疾病预后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临床中研究组经药物及淋巴结清扫治疗后,患者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降低,同时患者在疾病预后生存率(P=0.014)、复发率(P=0.025)方面,较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喉癌治疗中,应用淋巴结清扫手术,可以有效避免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降低颈部疾病复发,改善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发挥临床实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复发 中央和侧淋巴结转移 预后生存 喉癌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王秋程 程文 +2 位作者 温欣 李洁冰 聂春磊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高频超声表现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LCLNM)间的关系。方法对449例患者的633个PTC结节进行分组。有LCLNM的为转移组,有91...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高频超声表现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LCLNM)间的关系。方法对449例患者的633个PTC结节进行分组。有LCLNM的为转移组,有91例患者共135个结节;无LCLNM的为无转移组,有358例患者共498个结节。所有结节的病理及有无LCLNM、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ule metasta-sis,CCLNM)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多发、直径>1 cm、微钙化多发( d<2 mm)、混合型血流(内部及边缘血流增多)、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均与LCLNM相关(P<0.05),PTC位于上极易发生LCLNM(P<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多发、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和结节位于甲状腺上极同时出现是LCLNM的危险因素(P<0.005,OR=1.626,2.644,0.479,2.579)。结论高频超声可精确描述甲状腺癌结节声像图表现,这些表现对术前提示侧颈区有无侧颈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高频超声 超声图像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小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813-1814,共2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颈部(或颈Ⅲ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颈部(或颈Ⅲ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者的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甲状腺双侧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未结转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可依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实施颈部Ⅲ区淋巴结预防性的清扫,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