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周进 叶山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常见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110例作为T2DM组,同时选取无糖代谢异常及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正常者60例作为NGT组。收集两组的基本信息,包括体质量指数(B...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常见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110例作为T2DM组,同时选取无糖代谢异常及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正常者60例作为NGT组。收集两组的基本信息,包括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并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的颈动脉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情况。比较两组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情况及BMI、SBP、生化指标,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值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检出颈动脉IMT增厚者75例(68.2%),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为(0.97±0.29)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5例(31.8%);NGT组检出颈动脉IMT增厚者7例(11.7%),颈动脉IMT平均厚度(0.78±0.24)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例(5.0%);T2DM组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GT组,颈动脉IMT平均厚度厚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BMI、SBP、FPG、HbA1c、TG、LDL-C水平均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DL-C、HCY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值与年龄、病程、BMI、SBP、FPG、HbA1c、LDL-C、TG、HCY和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几率较高,且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与年龄、病程、BMI、SBP、FPG、HbA1c、LDL-C、TG、HCY、HDL-C水平变化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下载PDF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庆 田凌 +3 位作者 张国荣 王懿 徐文静 邓文静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尿微量白蛋白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下载PDF
从络病理论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海 李青 《江西中医药》 2011年第9期7-8,共2页
从络病理论着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为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地治疗措施。
关键词 络病理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下载PDF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丽霞 王一晶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6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病3 d内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以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IMT,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s-CRP、MMP-9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IMT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MT正常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内膜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内膜增厚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斑块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s-CRP、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 399、0. 597,P <0. 05)。结论 hs-CRP、MMP-9等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与脑梗死患者IMT呈正相关,对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建英 刘丽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年第16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中老年颈AS斑块形成患者和30例同年龄组颈动脉大致正常患者进行HLA-Ⅰ类和HLA-Ⅱ类等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中老年颈AS斑块形成患者和30例同年龄组颈动脉大致正常患者进行HLA-Ⅰ类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HLA-Ⅰ类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的关系,探讨其免疫遗传的特点。结果颈AS斑块形成患者组HLA-Ⅱ等位基因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LA-Ⅰ各等位基因未见明显相关。结论HLA-Ⅱ等位基因可能为北方汉族中老年颈AS斑块形成患者的致病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人类白细胞抗原 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玲 周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28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286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51例)和无斑块组(135例)两组,采集所有患者外周血,检测其低密度脂...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286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51例)和无斑块组(135例)两组,采集所有患者外周血,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与无斑块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发现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和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低密度脂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薛为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1期597-598,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18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18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正常组、混合组4个组别,比较4个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高低。结果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P<0.05),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尿酸 尿白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