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黄俊士 陈向林 +3 位作者 毛振敏 廖国民 胡列计 邓桂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尿酸(U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纤蛋白原(Fb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 目的:观察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尿酸(U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纤蛋白原(Fb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6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两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相同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者,且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与斑块指数患者的差异明显,因此临床监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稳定斑块 颈动脉稳定斑块 急性脑卒中 血浆 UA LP-PLA2 D-D HCY FBG
下载PDF
国医大师朱良春从痰瘀论治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学术经验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英 龚宝莹 +2 位作者 朱建华 朱婉华 郭建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95-200,共6页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在内的严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干预靶点。朱良春教授是著名的国医大师,以善治疑难杂症,善用虫类药物而闻名。朱老认为根据病位及致病特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应归...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在内的严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干预靶点。朱良春教授是著名的国医大师,以善治疑难杂症,善用虫类药物而闻名。朱老认为根据病位及致病特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应归属于中医"脉痹"范畴,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性,其中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痰瘀互结为标实,是疾病核心病机。指出治疗上应注重痰瘀同治,在常用的健脾祛瘀化痰的草木类药味以外,可适当加入搜风通络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加强祛瘀通络的功力。根据本病病机自拟"祛痰通络稳斑方",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提示该方具有抗炎、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脂调节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生物过程,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斑的效果。临床实践中也提示其可协助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面积,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稳定斑块 痰瘀同治 朱良春 学术经验
原文传递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金刚 黄东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特征、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其与缺血...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特征、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性,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影像学方法在检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稳定斑块 颈动脉超声 核磁共振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曲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7期1847-1849,1853,共4页
目的探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 目的探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血脂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CD63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头痛、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唇甲紫绀、舌质紫暗及脉涩或结代积分和IMT、Crouse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C、TG、HDL-C、LDL-C、NO、ET-1、v WF、s EPCR、CD62p及CD63水平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祛湿化瘀中药 颈动脉稳定斑块 血管内皮功能 血小板活化指标
下载PDF
正常血压与高血压颈动脉血流剪切力、MMP-9和CRP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娜日苏 王秀艳 +4 位作者 丁海涛 刘贞庆 梅艳 王淑芳 邬晓春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3期4747-4751,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PHT)及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流剪切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的40例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高...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PHT)及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流剪切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的40例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选取40例PHT患者为PHT组,另选取40例血压正常者为正常血压组,检测并比较三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尿酸(U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三组MMP-9、CRP水平。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血液黏稠度。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舒张末期内径、颈动脉收缩末期峰值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颈动脉血流剪切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血流剪切力、MMP-9、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FPG、TC、TG、HDL-C、LDL-C、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和PHT组血液黏稠度、颈动脉舒张末期内径高于正常血压组[(8.14±0.45)mPa?s、(6.05±0.41)mPa?s比(4.82±0.39)mPa?s,(0.83±0.07)cm、(0.72±0.08)cm比(0.61±0.11)cm],且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高于PHT组(P<0.05);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和PHT组颈动脉收缩末期峰值血流速度、颈动脉血流剪切力低于正常血压组[(38.4±15.6)cm/s、(50.6±14.2)cm/s比(74.5±12.8)cm/s,(11.2±4.4)dynes/cm^2、(17.1±4.6)dynes/cm^2比(25.4±5.2)dynes/cm^2],且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低于PHT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HT及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MMP-9与CRP呈正相关(r=0.852,P<0.001),颈动脉血流剪切力与MMP-9、CRP呈负相关(r=-0.962、-0.915,均P<0.001)。结论与正常血压相比,PHT及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颈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MMP-9、CRP表达明显升高,且颈动脉血流剪切力与MMP-9、CRP表达呈负相关。颈动脉血流剪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前期 颈动脉血流剪切力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宁 郭建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08-110,共3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是由于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内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是由于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内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不稳定斑块即使不引起管腔的严重狭窄,其危害也极大。因此,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中医疗法 综述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裴晓蕊 于海娜 李艳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7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展,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糖...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展,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脑大动脉狭窄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进展组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脑大动脉狭窄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脑大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难治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下载PDF
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MCP-1、VCAM-1表达、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梁芳 马玉梅 +4 位作者 魏德芝 霍清萍 刘龙民 洪庆祥 严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2400-2402,2427,共4页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变化。结果最终完成研究69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33例。2组治疗后MCP-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干预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消方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踝臂指数,从而达到延缓动脉硬化、减少斑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稳定斑块 稳消方 炎症因子 脂质代谢 踝臂指数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慧娟 李天艺 李媛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58),稳定斑块组(n=115),不稳定斑块组(n=158)。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男性比率、吸烟比率、饮酒比率、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SII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LR、PLR、SII是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II、NLR、PL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11、0.648,灵敏度分别为62.7%、60.1%、83.5%,特异度分别为80.0%、73.0%、40.9%,截断值分别为455.01、2.06、102.30。结论SII为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且SII的预测价值优于NLR、PLR,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卒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中老年
下载PDF
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相关护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虹 陈华慧 吴多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66-3768,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超声测量。观察组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地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RP、IL-8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与精神病性得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量与颈动脉斑块厚度高于正常人,积极的分级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炎症 颈动脉稳定斑块 护理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俞倩 顾耘 潘露茜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6期1106-1108,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逐年上升[1]。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病变程度能反映重要血管的受损情况,其发病位置较为浅表,易被监测。研究显示,目前我国4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逐年上升[1]。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病变程度能反映重要血管的受损情况,其发病位置较为浅表,易被监测。研究显示,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AS总体患病率为36.2%[2]。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是引起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CAS,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事件 急性心肌梗死 病变程度 中医药治疗 全身性疾病 颈动脉稳定斑块 总体患病率
下载PDF
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及踝臂指数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胜喜 霍清萍 +5 位作者 梁芳 黄侃 王兵 彭文波 王宇新 汪天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366-5369,共4页
目的:观察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踝臂指数(ABI)的作用。方法:将98例CAS伴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Ⅲ号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 目的:观察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踝臂指数(ABI)的作用。方法:将98例CAS伴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Ⅲ号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状况、血脂水平及ABI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状况、血脂水平及AB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结论:稳消Ⅲ号不仅可以减少CAS不稳定斑块形成,还可以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踝臂指数,从而起到延缓动脉硬化、减少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消Ⅲ号方 颈动脉稳定斑块 脂质代谢 踝臂指数
原文传递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临床观察及随访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淼 杨宏 +2 位作者 鲁杨 蒋立军 王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9-1351,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进行随访,110例患者中48例接受PAS三联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普罗布考500 mg 2次/d),36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6例未坚持按医嘱服药。分别比较治疗前、3、6个月时超声结果。结果 3个月随访110例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3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2例,不稳定斑块共85例(未治疗组有2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随访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22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9例,不稳定斑块的59例(未治疗组有4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内PAS组和未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梗死。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转化的时间约3个月,转化为稳定斑块的时间约6个月或更长时间;PAS三联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效果可促进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块和稳定斑块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稳定斑块 脑血管病
下载PDF
血清LRP6及CD36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司慧丽 嵇继宇 王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572-357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CD36与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以及其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头颅CT或MRI及颈动脉彩超确诊的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单纯颈动脉...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CD36与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以及其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头颅CT或MRI及颈动脉彩超确诊的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单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不稳定斑块组,并同期选择体检中心无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血清LRP6、CD36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RP6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CD36水平则高于不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危险因素(OR=3.360),LRP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保护因素(OR=0.696)。相关性分析显示LRP6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r=-0.470,-0.732,P<0.01),CD36与LDL-C呈正相关(r=0.454,0.716,P<0.01)。血清LRP6水平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最佳临界值为13.79 ng/m L,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4.0%;血清CD36水平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最佳临界值为5.11 ng/m L,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6.0%。结论 LRP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因素,CD3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清LRP6、CD36可能是预测脑梗死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 CD36 脑梗死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
15
作者 崔敏 杨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斑块面积增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密切,血清尿酸水平是患者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早期监测血清尿酸水平,可更好地评估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为疾病早期诊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清尿酸水平 颈动脉稳定斑块
下载PDF
补肾化痰通脉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杨进平 袁磊 王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化痰通脉颗粒。观察每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性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最大斑块大小明显改善,但两组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化痰通脉法可能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颈动脉稳定斑块 肾虚痰瘀证 补肾化痰通脉法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艳 刘双喜 +1 位作者 谭敦勇 舒闻章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期24-27,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斑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导致脑梗死,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显示,胱抑素C(Cyst-C)、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斑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导致脑梗死,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显示,胱抑素C(Cyst-C)、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同时高水平Cyst-C、Hcy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机制有利于脑血管事件的诊治及预防。目前血清Cyst-C、Hcy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是研究热点,却没有统一定论,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血清Cyst-C、Hcy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稳定斑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AR变化及其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熙荣 郝春艳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新型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变化,并分析其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12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1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74例。采集...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新型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变化,并分析其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12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1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74例。采集两组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测算CA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测算CAR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与颈动脉稳定斑块组比较,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CAR升高。CAR、年龄、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OR=3.731,1.127,1.088,3.721;95%CI分别为1.489~9.349,1.056~1.203,1.011~1.170,1.573~8.799;P均<0.05)。血清CAR诊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最佳截断值为0.076,曲线下面积为0.728,灵敏度77.0%,特异度58.8%。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AR升高。血清CAR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稳定斑块 原发性高血压
下载PDF
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雪梅 李燕 +10 位作者 李晓庆 赵剑秋 李雯 黄玮 耿晓妍 邵丹 黄喆 杜鑫 牛伯晖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6,共6页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包括腔隙...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的5852名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2006-2007年度hsCRP测量值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1~3、〉3~10mg/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006年hsCRP水平与2010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结果与hsCRP〈1mg/L组相比,hsCRP1~3、〉3~10mg/L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42.6%、50.4%比35.4%)、不稳定斑块检出率(24.0%、28.9%比17.0%)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TBS)[(3.05±1.86)、(3.48±1.82)比(2.65±1.76)]升高(均P〈0.05);按性别分组后,男性和女性hsCRP1~3、〉3~10mg/L组TBS均较hsCRP〈1mg/L组升高[男性(3.60±1.85)、(3.88±1.86)比(3.16±1.66);女性(2.34±1.62)、(2.97±1.63)比(1.90±1.63);均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饮酒后,hscRP为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均P〈0.05),hsCRP〉3~10mg/L组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风险为hsCRP〈1mg/L组的1.30倍(95%CI1.06~1.60)和1.37倍(1.05~1.79)。结论中老年人群中,hsCRP水平升高,未来发生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风险增加,hsCRP是颈部斑块以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稳定斑块 炎症
原文传递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楚杰 郑书恭 卢翠玲 《内科》 2016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卒中组(218例)和非卒中组(82例)。分析患者斑块厚度与血清Hc...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卒中组(218例)和非卒中组(82例)。分析患者斑块厚度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比较卒中与非卒中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吸烟,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的差异;比较卒中与非卒中患者血压、空腹血糖(FBG)、血餐后2h血糖(2h-PG)、血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血清Hcy水平;比较卒中组不同认知功能损伤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Hcy水平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317,P<0.05)。卒中组患者年龄、血FBG、血2h-PG、血Hb A1c和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卒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轻度损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者(P<0.01);中度损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和重度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清Hcy水平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可能更高且更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意外 颈动脉稳定斑块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