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09
1
作者 章成国 张虹桥 +2 位作者 谢坚 邵燕 邢诒刚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以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8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以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8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6.5%(1369/158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1087/1266,85.9%)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98/317,62.5%)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居多(1286/1583,81.2%),而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14/1583,13.5%);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65/1286,51.7%)。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佛山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01
2
作者 易兴阳 陈存木 +2 位作者 池丽芬 黄毅 张顺开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135例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8%);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110例中,有49例(44.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重度颈动脉狭窄95例中,有48例(50.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86例中,有47例(54.7%)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10%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预后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94
3
作者 易兴阳 潘光强 +3 位作者 余昌明 陈步满 林瑞声 张顺开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1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 18个月 ,比较脑梗死复发和无复发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312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期有 ...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1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 18个月 ,比较脑梗死复发和无复发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312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期有 6 1例复发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且多为同侧复发 ;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 5 7例 ,复发 2 6例 ;重度颈动脉狭窄 4 8例 ,复发 2 5例 ;溃疡斑 4 2例 ,复发 2 3例 ,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复发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 预后
原文传递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75
4
作者 罗国刚 韩建峰 +6 位作者 王琳 刘娅 陈亚芬 袁博博 霍康 袁兴运 尹益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黄品同 黄福光 +5 位作者 孙海燕 田新桥 杨琰 吕夕明 唐疾飞 张超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8
6
作者 张全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60mg/d。治疗2周后,...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60mg/d。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vs 44.44%,P<0.05;88.89%vs 63.49%,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0.1±1.5)分vs(15.5±1.2)分,P<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阿托伐他汀(自由词)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5
7
作者 田杰 卢建刚 +5 位作者 曾秋蓉 谭红霞 张科 胡凌云 石娅妮 张黎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将227例老年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76例和对照组51例,再...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将227例老年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76例和对照组51例,再将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低分组104例(1~20分)、中分组43例(21~40分)及高分组29例(>40分)。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各组IM T ,比较各组Hcy、IM 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 Hcy和IM T增厚明显升高[(18.59±3.03)mmol/L vs (9.94±2.63)mmol/L ,(1.26±0.11)mm vs (0.81 ± 0.08)mm ,P<0.05,P<0.01];与低分组比较,中分组和高分组Hcy、高Hcy血症、IMT增厚和IMT比例明显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IMT增厚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OR=10.89,95% C I:1.43~70.80,P=0.000;OR=12.38,95% C I:5.06~31.09, P=0.000)。结论 Hcy和IM T与老年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关系,Hcy和IM T 能够间接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冠心病 颈动脉疾病 血管内膜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武晓玲 郝智军 +3 位作者 杨金水 孙丽燕 王秋芬 李英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性(SAA)4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39例,心源性脑栓塞(CE)27例,其他原因(SOE...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性(SAA)4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39例,心源性脑栓塞(CE)27例,其他原因(SOE)17例,原因不明(SUE)36例。病例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为正常,23例,IMT≥1.0 mm为增厚,39例,局部IMT>1.2 mm并突向管腔为斑块形成,101例;又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86例,不稳定斑块77例。同期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56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66±6.11)μmol/L vs(10.25±5.13)μmol/L,P<0.05]。LA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明显高于SAA、CE、SOE、SUE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比(r=0.765,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患者[(23.59±3.65)μmol/L、(27.64±2.13)μmol/L vs(19.68±2.13)μmol/L,P<0.05],且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患者(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26.28±3.49)μmol/L vs(22.39±4.84)μmol/L,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LAA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检测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膜
下载PDF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袁远 徐燕 高旭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30例,接受匹伐他汀1~2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20例... 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30例,接受匹伐他汀1~2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2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7例,分水岭梗死患者3例;阿托伐他汀组24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1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2例。治疗期共24周。结果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LDL-c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匹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颈动脉疾病 血脂异常 卒中 脑梗死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分析 被引量:48
10
作者 刘国荣 高素玲 +5 位作者 张江 张文丽 郭静 陈瑞英 李倩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7-610,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卒中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邹云丞 吕云 +2 位作者 白洁 高彦 李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0例(单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mg/d)及联合组40例(阿托伐他汀钙10mg/d加依折麦布1...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0例(单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mg/d)及联合组40例(阿托伐他汀钙10mg/d加依折麦布10mg/d),疗程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LDL-C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明显减少[(1.03±0.15)mmvs(1.19±0.20)mm,3.76±1.36 vs 4.19±1.46,(1.56±0.53)个vs(1.95±0.52)个,P<0.05],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6.42±0.40)mmvs(6.07±0.36)mm,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使血清LDL-C及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进展有一定有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疾病 降血脂药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杨松 蒋颖 吴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中度CAS 15例和重度CAS 6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26例、软斑块16例和混合斑块25例;根据颈动脉受累范围分为:单侧斑块33例和双侧斑块34例。分析组间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受累范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受累范围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预测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药物干预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黄延焱 程梅芬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 了解正常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 (serumtotalhomocysteine,tHcy)水平及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后血tHcy含量的变化。方法 脑梗死组 80例 ,男 71例 ,女 9例 ,年龄 63~ 80岁 ,平均 74岁 ,符合... 目的 了解正常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 (serumtotalhomocysteine,tHcy)水平及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后血tHcy含量的变化。方法 脑梗死组 80例 ,男 71例 ,女 9例 ,年龄 63~ 80岁 ,平均 74岁 ,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均在发病后 2周内测定tHcy含量 ;颈动脉硬化组 80例 ,男 71例 ,女 9例 ,年龄 62~ 79岁 ,平均 72岁。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均存在颈动脉硬化及 (或 )粥样斑块。以上两组均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肾功能减退。正常老年人组 80名 ,男 72名 ,女 8名 ,年龄 61~ 78岁 ,平均 71岁 ,符合健康老年人的诊断标准。入选者在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 、肌酐、血糖、血脂水平及血压和体重指数后 ,各组均随机分成 2组 ,即干预治疗组及非干预治疗组 ,每组 4 0例。干预治疗组患者给予叶酸 1 2 5mg,隔日 1次 ,维生素B12 8μg ,每日 1次 ,口服 10个月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前三组血tHcy水平各不相同 ,脑梗死组为 ( 16 1± 5 3 )μmol/L ,颈动脉硬化组为 ( 14 2± 4 7) μmol/L ,正常老年人组为 ( 12 5± 3 0 ) μmol/L ,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血tHcy含量越高 ,叶酸水平越低。相关分析发现 ,血t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 呈负相关。干预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药物干预 颈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41
14
作者 钱怡宁 张茁 +1 位作者 勇强 赵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1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54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1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54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非进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8.2%)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0.47±5.26)mg/L、(7.23±4.34)mg/L、(1.79±1.08)m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颈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杨文慧 何燕 +1 位作者 魏云鸿 杨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80-882,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疾病,常同时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其中,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为70%,而我国发病率为49.4%。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之...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疾病,常同时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其中,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为70%,而我国发病率为49.4%。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外周动脉疾病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亚临床阶段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范围的相关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与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赵焕 操礼琼 +3 位作者 石瑜瑜 杨莹 程文文 傅佳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CI)发病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9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8例,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及2周末...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CI)发病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9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8例,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及2周末次日清晨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性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IL-6及hs-CRP水平均增高(均有P<0.001),治疗2周后ACI患者IL-6较前降低(t=3.847,P=0.001)、hs-CRP较前降低(t=3.403,P=0.002);ACI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A组)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均有P<0.001),B组及C组IL-6、hs-CRP水平高于A组(均有P=0.009)、B组较C组IL-6、hs-CRP水平升高(均有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层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均明显增多(均有P<0.001),且中灶脑梗组较腔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IL-6、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质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金丽 叶晓燕 楼阿丽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比较CEUS下不同性质斑块的增强强度、时间-强度定量参数(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结果以病理结果为准,CEUS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增强斑块78个,集中于肩部(70.51%)、基底部(23.08%)、尾部(6.41%),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CEUS增强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斑块多以Ⅲ~Ⅳ级为主,混合斑块、硬斑块以Ⅰ~Ⅱ级为主。软斑块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较混合斑块、硬斑块短,而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高于混合斑块、硬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较高评估价值,可灵敏、客观反映斑块稳定性,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40
18
作者 范雪松 王恩世 +3 位作者 贺建勋 胡荣 勇强 袁慧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 目的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2名),其中IMT异常组分为IMT增厚组(32例)和斑块组(60例),颈动脉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发斑块组(33例)和多发斑块组(27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BMI、空腹sdLDL-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Pearson′s及Sperma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sdLDL-C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估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sdLDL-C(1.02±0.42 vs. 0.97±0.46 vs. 0.61±0.29, F=21.07, P〈0.001)和sdLDL-C/LDL-C(0.34±0.17 vs. 0.34±0.17 vs. 0.21±0.09, F=16.34, P〈0.001)的水平在斑块组和IMT增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LDL-C水平正常的受试者中(LDL-C〈2.59 mmol/L),颈动脉内膜异常组的sdLDL-C(0.94±0.41 vs. 0.56±0.25, t=4.00, P〈0.01)和sdLDL-C/LDL-C比值(0.43±0.19 vs. 0.24±0.08, t=4.45, P〈0.01)水平依然高于对照组。sd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多发斑块的AUC分别为0.882(95% CI:0.819~0.945, P〈0.01)和0.830(95% CI:0.747~0.914,P〈0.01),cut-off值分别为0.90 mmol/L(灵敏度,88%;特异度,79.3%)和0.30(灵敏度,84.0%;特异度,74.5%)。结论sdLDL-C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相关,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具有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219-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LDL 生物标记
原文传递
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39
19
作者 裴林林 姜国刚 +1 位作者 陈庆伟 王志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下载PDF
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丁昱 冯蕾 +3 位作者 张海钟 孙琰 林翠云 韩剑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结果软斑组及混合斑组造影剂增强比率分别为100.0%(18/18)、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分别为70.0%、2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00,P<0.001),增强斑块在各部位分布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与部位顺序呈正相关(r=0.404,P<0.01)。软斑组与混合斑组的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9,P>0.05)。软斑组及混合斑组的PI及D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7、12.224,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