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低氧血症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会凤 张继华 +2 位作者 周小慧 黄乃磊 薛静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低氧血症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行多平面手术患者97例(观察组),根据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 2)及血氧饱和度<9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低氧血症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行多平面手术患者97例(观察组),根据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 2)及血氧饱和度<90%占整个记录时间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recorded time spent below 90% oxygen saturation,TS90%)将患者分为轻度低氧组(LSaO 2>85~90,TS90%>5%~10%)15例,中度低氧组(LSaO 2>65%~85%,TS90%>10%~25%)33例,重度低氧组(LSaO 2≤65%,TS90%>25%)4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68例为对照组,LSaO 2>90%,TS90%≤5%。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和(或)Watch-PAT检测,监测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呼吸紊乱指数(apnea hyponea index,AHI)、LSaO 2、TS90%、氧减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最大氧减及其时间、微觉醒次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情况。分析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与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轻度低氧组AHI、TS90%、ODI、最大氧减时间和最长氧减时间大于或长于对照组,LSaO 2小于对照组( P <0.05);中度低氧组AHI、TS90%、ODI、最大氧减时间和最长氧减时间大于或长于对照组和轻度低氧组,LSaO 2小于对照组和轻度低氧组( P <0.05);重度低氧组AHI、TS90%、ODI、最大氧减时间与最长氧减时间大于或长于对照组、轻度低氧组和中度低氧组,LSaO 2小于对照组、轻度低氧组和中度低氧组( P < 0.05)。中度低氧组和重度低氧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低氧组( P < 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低氧血症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缺氧 颈动脉内膜斑块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综合症患者合并低氧血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胡筱 赵源征 《临床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合并低氧血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因夜间打鼾待诊睡眠呼吸暂停患者163例的临床资料,最终选择57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合并低氧血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因夜间打鼾待诊睡眠呼吸暂停患者163例的临床资料,最终选择5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最低血氧分为夜间有低氧血症45例为研究组,夜间无低氧血症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检出情况,分析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与低氧血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检出率为16.7%(2/12),研究组为71.1%(32/4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667,P=0.001)。两组性别(P=0.012)、年龄(P=0.732)、体质指数(P=0.150)、微觉醒指数(P=0.104)、总胆固醇(P=0.275)、三酰甘油(P=0.491)、高密度脂蛋白(P=0.076)、低密度脂蛋白(P=0.304)、血糖(P=0.623)、糖化血红蛋白(P=0.302)、血同型半胱氨酸(P=0.887)及尿酸(P=0.622)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长径(P<0.001)、厚度(P<0.00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P<0.001)、整夜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P<0.001)及整夜SpO2<90%时长(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斑块长径、厚度、AHI、整夜SpO2<90%时长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整夜最低SpO2则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颈动脉斑块长径与AHI呈正相关,AHI每增加1个单位,可导致颈动脉斑块长径增加0.111个单位。颈动脉斑块厚度与整夜最低SPO2呈负相关,整夜最低SPO2每降低1个单位,颈动脉斑块厚度会增加0.043个单位。结论OSA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性密切,睡眠期间最低血氧饱和度越低,整夜呼吸事件发生越频繁,形成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低氧血症 颈动脉内膜斑块
原文传递
运用彩超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名龙 汪珺莉 +1 位作者 倪江文 庞洪波 《淮海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508-509,共2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斑块;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斑块;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彩色血流显像的异常等。结果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为73%,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17%;糖尿病组SPV、TAV、EDV均较正常组低,PI和RI均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了解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内膜斑块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影像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丁明辉 赵舰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20期281-283,共3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如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和斑块内出血(IPH)。易损斑块可导致缺血性事件,如中风。组织学是国内无标志物检测评估IPH的金标准,但它需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手术来收集样本。而影像学检查作为常规检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如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和斑块内出血(IPH)。易损斑块可导致缺血性事件,如中风。组织学是国内无标志物检测评估IPH的金标准,但它需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手术来收集样本。而影像学检查作为常规检测方法,也可用于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本次研究探讨一些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检测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斑块 性质影像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雅璇 高西美 +2 位作者 徐萍 王岩 李延忠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21-23,28,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患者血脂代谢及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情况。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男性患者99例为OSAHS组,并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度组(10例)、重度组(34例)和极重度组(5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患者血脂代谢及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情况。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男性患者99例为OSAHS组,并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度组(10例)、重度组(34例)和极重度组(55例),同时选取健康查体人员48例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取空腹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所有OSAHS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比较不同程度OSAHS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OSAHS组BMI均升高,HDL-C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和极重度OSAHS组TG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TC及L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OSAHS患者的IM T与AHI呈正相关(r=0.32,P=0.001),与平均SpO_2呈负相关(r=-0.233,P=0.02),与最低SpO_2无明显相关(r=-0.168,P=0.096)。极重度OSAHS患者的斑块发生率分别高于轻中度患者和重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可能影响患者的血脂代谢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发生,极重度OSAHS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脂质代谢 颈动脉内膜斑块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鼾声响度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薛静 黄乃磊 +1 位作者 孙会凤 张继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鼾声响度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97例,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或Watch-PA...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鼾声响度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97例,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或Watch-PAT检测,根据患者鼾声的响度将其分为轻度鼾声组(≤35 dB)、中度鼾声组(35~55 dB)、重度鼾声组(≥55 dB)。同时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6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及发作性睡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睡眠相关疾病)。记录4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鼾声响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轻度鼾声组28例,中度鼾声组34例,重度鼾声组35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7.6%(12/68),轻度鼾声组、中度鼾声组、重度鼾声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9.3%(11/28)、61.8%(21/34)、82.9%(29/35),各鼾声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重度鼾声组高于中度鼾声组,中度鼾声组高于轻度鼾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打鼾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5.216(2.387,18.652)和22.371(3.598,131.230)。结论中、重度打鼾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关,鼾声的响度越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鼾声响度 颈动脉内膜斑块
下载PDF
替格瑞洛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崔文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0期90-91,共2页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56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住院的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8例(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78例(氯吡格雷配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56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住院的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8例(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78例(氯吡格雷配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0.01)。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0.01)。结论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抗凝效果持久,因此临床采用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比氯吡格雷配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辛伐他汀 氯吡格雷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膜斑块 血脂水平 血小板聚集率
下载PDF
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治疗颈动脉内膜斑块
8
作者 常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1期3957-3958,共2页
目的研究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科住院的100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 目的研究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科住院的100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40 mg,培哚普利片4 mg,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给予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片1 mg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片除外)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口服,3粒/次,3次/d,匹伐他汀钙片口服,2 mg/次,1次/d。治疗前后均采用B超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内膜情况,并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浆D-二聚体,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T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CRP、FIB、D-二聚体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CRP、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用药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改善动脉内膜斑块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斑块 松龄血脉康 匹伐他汀钙片 血脂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治疗极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优势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志青 韩同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7-252,共6页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两种方式。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的手术方式抉择一直饱受争议,本中心依据自身长期临床治疗经验,将重度颈...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两种方式。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的手术方式抉择一直饱受争议,本中心依据自身长期临床治疗经验,将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狭窄程度90%这个分界线继续细分为2组,并详述了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应用在极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90%)患者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原文传递
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平 陈晓斌 +5 位作者 杜浩 蔡强 罗明 阮航 吴京雷 段发亮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9期527-52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5年7月采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8例,所有病人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A筛选,头颈部CTA或DSA确诊,均在全麻下进行CEA。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5年7月采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8例,所有病人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A筛选,头颈部CTA或DSA确诊,均在全麻下进行CEA。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7例,1例术后6 d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17例随访1-24个月,2例手术部位再狭窄(其中1例因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支架治疗好转);3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12例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观龙彬(综述) 黄书岚(审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569-571,共3页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0%^[1]。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所致^[2],90%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有颈动...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0%^[1]。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所致^[2],90%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本文就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被引量:9
12
作者 秦海林 秦汉 +1 位作者 安学锋 別毕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4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头颈部CTA...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4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头颈部CTA或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脑梗死、死亡。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 h内恢复;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术后吻合口渗血,经二次手术后完全恢复。术后随访1~20个月,所有病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疗效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慧慧 刘亚菲 华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188-189,共2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CEA治疗的8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8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过度灌注...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CEA治疗的8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8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过度灌注致对侧肢体轻瘫1例,随访3个月至5年恢复正常,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的卒中风险,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病情监测并及时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进旺 刘希光 +4 位作者 李爱民 张东 王富元 孙维晔 张洪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吲哚菁绿(ICG)造影和FLOW 800分析,蔡司P900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颈动脉荧光显影。结果手术效果良好3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TCD监测和ICG荧光造影显示术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前CTA检查显示术侧颈动脉通畅。术后1、6个月复查CTA,3例出现再狭窄,其中2例狭窄程度40%~60%,1例出现同侧颈外动脉重度狭窄,但无症状。结论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ICG荧光造影对预防脑缺血或过度灌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荧光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辉 张晖 +2 位作者 蔡磊 叶权亿 刘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587-589,共3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16例头颅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颈动脉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3例。均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16例头颅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颈动脉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3例。均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CTA在其诊断、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围手术期脑卒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凯明 王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694-697,共4页
目前,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自1953年De Bakey成功实施首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来,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外科试验(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 目前,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自1953年De Bakey成功实施首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来,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外科试验(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Trial,ECST)及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ACAS)等多个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脑卒中
下载PDF
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秦海林 徐国政 +2 位作者 胡军民 秦汉 黄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983-98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多参数联合监测下实施CEA治疗的7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颈内动脉返流压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结果72例返流压... 目的探讨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多参数联合监测下实施CEA治疗的7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颈内动脉返流压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结果72例返流压≥25 mmHg,3例<25 mmHg;58例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2例轻度降低复通后好转,6例下降超过50%但恢复,5例下降超过50%未恢复,4例下降超过75%未恢复。术中5例使用转流管。术后发生脑卒中2例,未发生栓塞事件。术后1周内复查颈动脉CTA显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均通畅,1例颈外动脉闭塞,1例颈外动脉血栓形成并管腔重度狭窄。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末次随访GOS评分5分74例,3分1例。结论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监测颈动脉返流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提高CEA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动脉返流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疗效
下载PDF
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时机选择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小二 李俊卿 +1 位作者 赵滨 王甲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CEA治疗的80例症状性CAS的临床资料。即刻手术(2 d内)11例,早期手术(3~14 d)30例,延迟手术(...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CEA治疗的80例症状性CAS的临床资料。即刻手术(2 d内)11例,早期手术(3~14 d)30例,延迟手术(>14 d)39例。结果42脑卒中,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症状发生到CEA的中位时间为14 d(0,164 d)。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为6.3%(5/80),发病30 d病死率为5.0%(4/80)。刻手术组脑卒中发生率(27.3%)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2.6%)明显增高(P<0.05),即刻手术组发病30 d病死率(27.3%)也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0%)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即刻手术相比,延迟手术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和发病30 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CAS,尽量免过早进行CEA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缺血型脑卒中的防治 被引量:6
19
作者 秦海林 胡军民 +1 位作者 秦汉 安学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1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颈部血管CTA或DSA检查,术中严格落实各项卒中预防...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1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颈部血管CTA或DSA检查,术中严格落实各项卒中预防措施,包括平稳控制血压,轻柔精细操作,顺序解剖、阻断、开放各血管,仔细清理斑块、内膜远端固定、严密缝合,返流压、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监测等。结果2例(2.86%)术后出现脑缺血事件。无心肌梗死、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所有病人血管通畅、无狭窄,恢复良好。结论轻柔精准操作、平稳控制血压、多项目监测等对防治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缺血性脑卒中 防治方法
下载PDF
不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厉胜 晋炳申 齐晖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传统CEA组和外翻式CEA(ECEA)组,各42例。统计两组手术情况... 目的探讨不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传统CEA组和外翻式CEA(ECEA)组,各42例。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相关生化指标[血红素加氧酶-1(HO-1)、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随访统计两组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结果ECEA组手术时长、颈动脉阻断用时、住院时间短于传统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术中失血量与传统C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传统CEA组,ECE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两组血清HO-1高于术前,S100β、NSE低于术前,且ECEA组血清HO-1高于传统CEA组,S100β、NSE低于传统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再狭窄率低于传统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在颈动脉狭窄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ECEA有助于缩短治疗及康复用时,提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