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10 m in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确实,而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10 m in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确实,而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麻醉阻滞的效果可靠,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运用。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洪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目的比较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洪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两组均注入15 m L 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心率和非侵入性血压(NIBP)切皮时、骨折复位时升高,术后24 h下降至麻醉前水平[心率:(74±5)次/min,(89±5)次/min,(92±6)次/min,(75±5)次/min;NIBP:(122±8)mm Hg(1 mm Hg=0.133 k Pa),(139±9)mm Hg,(141±9)mm Hg,(121±8)mm Hg];观察组心率、NIBP切皮时、骨折复位时降低,术后24 h升高至麻醉前水平[心率:(75±5)次/min,(72±5)次/min,(71±4)次/min,(74±5)次/min;NIBP:(120±8)mm Hg,(113±8)mm Hg,(110±9)mm Hg,(121±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3、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2±1.2)分,(4.2±1.2)分,(3.0±1.0)分,(3.0±1.0)分;对照组:(6.8±1.2)分,(6.2±1.3)分,(5.2±1.2)分,(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2/40)比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应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可更好地稳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麻醉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情况,减少喉返神经阻滞和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神经损伤程度较小,麻醉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颈丛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颈丛阻滞麻醉,...目的探讨颈丛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颈丛阻滞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生活生活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总优良率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两组HR、MAP较T0逐渐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为(4.34±1.31)min、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为(11.13±2.14)min均较对照组[(5.87±1.65)min、(15.46±2.43)min]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环境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83%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33%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5 h 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可获取良好麻醉效果,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缩短麻醉操作及起效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10 m in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确实,而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麻醉阻滞的效果可靠,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文摘目的比较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洪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两组均注入15 m L 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心率和非侵入性血压(NIBP)切皮时、骨折复位时升高,术后24 h下降至麻醉前水平[心率:(74±5)次/min,(89±5)次/min,(92±6)次/min,(75±5)次/min;NIBP:(122±8)mm Hg(1 mm Hg=0.133 k Pa),(139±9)mm Hg,(141±9)mm Hg,(121±8)mm Hg];观察组心率、NIBP切皮时、骨折复位时降低,术后24 h升高至麻醉前水平[心率:(75±5)次/min,(72±5)次/min,(71±4)次/min,(74±5)次/min;NIBP:(120±8)mm Hg,(113±8)mm Hg,(110±9)mm Hg,(121±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3、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2±1.2)分,(4.2±1.2)分,(3.0±1.0)分,(3.0±1.0)分;对照组:(6.8±1.2)分,(6.2±1.3)分,(5.2±1.2)分,(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2/40)比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应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可更好地稳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麻醉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情况,减少喉返神经阻滞和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神经损伤程度较小,麻醉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颈丛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颈丛阻滞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生活生活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总优良率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两组HR、MAP较T0逐渐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为(4.34±1.31)min、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为(11.13±2.14)min均较对照组[(5.87±1.65)min、(15.46±2.43)min]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环境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83%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33%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5 h 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与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可获取良好麻醉效果,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缩短麻醉操作及起效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