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后颅窝减压术对Ⅰ型Chiari畸形后颅窝形态学、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皮亮 付涛 陈小兵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5期533-540,共8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Ⅰ型Chiari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对后颅窝形态学参数、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06例Ⅰ型Chiari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手术组(行改良后颅窝减压术,53例)、传统手术组(行传统后颅窝减压术,53例)... 目的探讨改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Ⅰ型Chiari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对后颅窝形态学参数、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06例Ⅰ型Chiari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手术组(行改良后颅窝减压术,53例)、传统手术组(行传统后颅窝减压术,53例),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治疗效果[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后脊髓空洞变化、芝加哥Chiari畸形结局量表(CCOS)评分]、后颅窝形态学参数(延髓颈髓角、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枕大池容积),血清GFAP、S100β、BDNF、NGF蛋白水平,颅颈交界区失稳率和并发症。结果改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组减少,术后6个月KPS评分、CCOS评分改善率高于传统手术组,术后6个月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低于传统手术组,枕大池容积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改良手术组术前、术后6个月GFAP、S100β、BDNF、NGF、颅颈交界区失稳率、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均P>0.05)。结论改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Ⅰ型Chiari畸形下疝复位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功能状态恢复,且不影响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不增加神经损伤,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窝减压术 Ⅰ型Chiari畸形 临床疗效 窝形态学 交界稳定性
原文传递
颅底凹陷的影像学进展
2
作者 陈星宇 谢嵘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3-48,共6页
颅底凹陷(BI)是颅颈交界区的一种骨性结构畸形,主要表现为齿状突异常突入至枕大孔,造成枕大孔区拥挤压迫,而产生相应延髓、上颈髓、后组颅神经等症状。影像学在BI诊断中的意义重大,临床上通常需要症状结合影像学共同诊断。但隐匿性或特... 颅底凹陷(BI)是颅颈交界区的一种骨性结构畸形,主要表现为齿状突异常突入至枕大孔,造成枕大孔区拥挤压迫,而产生相应延髓、上颈髓、后组颅神经等症状。影像学在BI诊断中的意义重大,临床上通常需要症状结合影像学共同诊断。但隐匿性或特殊类型(无明显失稳)的BI和该病对颅颈交界及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判断,临床上尚存在争议。本文围绕BI的影像学传统诊断方式及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BI诊断中常用的传统影像学测量指标以及颅颈交界、上颈椎稳定性的判断标准,同时纳入近年来对BI诊断及稳定性评价提出的新影像学指标或标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对BI的诊断、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凹陷 影像学测量 交界及上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