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10
1
作者 Gustavo Saposnik Femando Barinagarrementeria +10 位作者 Robert D. Brown Cheryl D. Bushnell Brett Cucchiara Mary Cushman Gabrielle deVeber Jose M. Ferro Fong Y. Tsai 张沈阳(译) 韩丽娟(译) 叶丹(译) 徐运(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24-757,共34页
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 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专家小组回顾了相关文献,重点为196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并使用AHA证据水平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评定并制定推荐意见。本指南经专家小组认可后,由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并批准。结论本指南为CVT的诊断、处理和复发的预防提供了循证推荐,同时还提供了妊娠期妇女和儿童CVT评估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对临床并发症(痫性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恶化)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梗死 静脉 卒中 疾病管理 预后 转归评价 抗凝药 妊娠 儿童
原文传递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被引量:79
2
作者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5期356-362,共7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同时在颅脑损伤后可能发生创伤后的脑血管痉挛,其他颅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这些方面也需要临床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下载PDF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 被引量:60
3
作者 吴中学 王忠诚 +5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姜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 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 59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 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 59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40例,一期治疗病例中,先放微导管后放支架 28例,先放支架后放微导管 31例。结果 10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 60例,梭形动脉瘤 25例、夹层动脉瘤 15例、假性动脉瘤 6例。支架无法到位 1例, 105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 70例(66 7% ), 动脉瘤大部分栓塞 35例(33. 3% )。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术后脑梗塞 4例,支架移位 4例。80例 3个月至 24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50例(62. 5% ),部分残留 30例 ( 37. 5% ),其中 20例行再次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 15例 ( 75% )。80例两次完全栓塞共 65例(82. 5% )。临床随访 105例病人死亡 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2例。结论 支架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 栓塞 支架 治疗 弹簧圈 辅助 复杂 结论 有效方法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2
4
作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5-1094,共10页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如果形成瘤样突...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如果形成瘤样突起,则称为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影像学诊断 颅内 ARTERIAL 自发性血肿 专家 中国 夹层动脉瘤
原文传递
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毅 张建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评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后立... 目的:评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后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7d;开颅手术患者于术中以尼莫地平稀释液灌洗手术野。记录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监测颅内压,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变化,伤后3个月随访记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15.22%)低于对照组(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9,P<0.05),2组不同时间的Vp值、GCS和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治疗组预后不良率(30.43%)低于对照组(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5)。结论:在颅脑创伤早期使用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减少CV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性 血管痉挛 颅内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大脑中动脉 颅内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峰 刘建峰 +2 位作者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78-2380,共3页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5
7
作者 周峰 何华 +2 位作者 郝东宁 刘琦 宋彦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出血 颅内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旭 屈伸 +1 位作者 万定 倪新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评价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动脉瘤破裂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6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目的 评价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动脉瘤破裂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6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SGB组麻醉诱导后用20 G动脉套管针行患侧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6~8 ml,留置套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2 ml/h,连续3d.术后3d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仪双侧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评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T0)、术后2 h(T1)、6 h(T2)、1 d(T3)和3 d(T4)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褪黑素(MT)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SG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5%)降低,T1~4时血浆ET-1浓度降低(P<0.05),各时点血浆M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有关,与MT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血管痉挛 颅内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秋艳 李坤成 高艳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SA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7例中有30例行常规MRI检查,29例行MRV(2DTOF)检查。结果30例常规MRI检查中28例静脉窦有异常信...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SA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7例中有30例行常规MRI检查,29例行MRV(2DTOF)检查。结果30例常规MRI检查中28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2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2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MRI与MRV结合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63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崔芳 周志彬 +3 位作者 李懋 张志刚 刘颖 黄旭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06-809,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预后情况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Log...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预后情况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CVST预后的影响.结果 163例CVST患者中,头痛140例,运动和(或)感觉障碍16例,昏迷6例,治疗前颅内压>350 mm H2O(1 mm H2O =0.0098 kPa) 68例,侧窦血栓129例,直窦血栓11例,出血性卒中21例.成功随访150例(92%),mRS评分:0~1分89例,2分13例,3~5分44例,6分4例.预后不良(mRS>2分)48例(29.4%),死亡4例(2.7%).单因素分析显示: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直窦血栓、治疗前颅内压> 350 mm H2O、出血性卒中是CVST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颅内压>350 mm H2O(OR=0.169,95% CI0.053 ~0.541,P=0.003)、出血性卒中(OR=0.075,95% CI0.018~0.311,P=0.000)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少特异性.目前在我国仍有一定的致死、致残率.治疗前颅内压> 350 mm H2O、出血性卒中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颅内结核的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26
11
作者 贾文霄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2期142-150,共9页
近年来AIDS的流行导致结核病患者迅速增加以及耐药性菌株产生,使结核病的流行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全球有20亿人己受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发病率每年平均增加0.4%。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结核 脑膜 脑膜炎 结核瘤 颅内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危险因素临床探讨 被引量:22
12
作者 高丽霞 卢丽萍 +1 位作者 杜小鹏 兰丽康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 (SI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 10 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进展组、非进展组各 5 2例 ,对其体温、血压、血糖及头颅CT、TCD等项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进展组 2 4h内体温增高者 18例 ,非进展...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 (SI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 10 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进展组、非进展组各 5 2例 ,对其体温、血压、血糖及头颅CT、TCD等项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进展组 2 4h内体温增高者 18例 ,非进展组 9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 )进展组有糖尿病史者高于非进展组 (P <0 0 1) ,且进展组收缩压≥ 14 0mmHg者占 75 % ,非进展组者占5 2 % ,两组相比显著差异 (P <0 0 1)。 (3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 (SIP)组TCD检查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率 85 % ,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 4 2 % )。 (4 )头颅CT示分水岭脑梗死或侧脑室体旁梗死多提示大血管病变 ,常预示进展性卒中。结论 SIP危险因素与发热、卒中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 ,且患者收缩压下降易引起SIP ,故禁止盲目应用降血压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 大血管 临床探讨 颅内 狭窄 收缩压 头颅CT 患者 体温
下载PDF
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结局 被引量:25
13
作者 周齐 王凤英 +3 位作者 张鹏 龙晓宇 孙晓燕 刘彤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8-362,共5页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分娩的孕产妇共15 652 例,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24例,其中发生于妊娠期7例,产褥期17例.对24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分娩的孕产妇共15 652 例,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24例,其中发生于妊娠期7例,产褥期17例.对24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结局等.结果 (1)发生率及发病原因: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率为0.15%(24/15 652),其中,发生于产褥期17例(71%,17/24),妊娠期7例(29%,7/24).24例患者中,合并重度子痫前期5例,妊娠剧吐5例,贫血1例;自然分娩后发生9例,剖宫产术分娩后发生8例.(2)临床表现:24例患者中,22例(92%,22/24)出现头痛,16例(67%,16/24)出现恶心呕吐,15例(63%,15/24)出现抽搐,6例(25%,6/24)出现视物不清.入院时意识不清8例(33%,8/24),一侧肢体活动障碍3例(13%,3/24),合并发热8例(33%,8/24).(3)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2例,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23例;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5例;眼底检查示视神经乳头水肿4例,13例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基本正常;高脂血症6例,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FTT)异常7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5例,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3例,D二聚体阳性4例,血红蛋白〈10 g/L 1例,红细胞压积(HCT)异常4例,10例血纤维蛋白原(Fib)结果〉4 g/L,,(4)治疗经过及妊娠结局:7例妊娠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2例孕晚期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立即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术后积极降压、解痉、脱水、抗凝治疗后,母子痊愈出院.5例妊娠早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1例行钳刮术后抗凝治疗,痊愈出院;2例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产褥期疾病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预后
原文传递
颅内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及方法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为比较多种方法对颅内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118例动脉瘤其中28例采用可脱性球囊,30例采用国产钨丝微弹簧圈,60例采用机械性可脱性微弹簧圈(MDS-N)。结果:全部治愈,在28例可脱性球囊栓塞病例中,有1例由于闭塞载瘤动脉后... 目的:为比较多种方法对颅内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118例动脉瘤其中28例采用可脱性球囊,30例采用国产钨丝微弹簧圈,60例采用机械性可脱性微弹簧圈(MDS-N)。结果:全部治愈,在28例可脱性球囊栓塞病例中,有1例由于闭塞载瘤动脉后出现肢体偏瘫,一月后恢复。在30例国产钨丝微弹簧圈栓塞病例中,有两例栓塞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昏迷、肢体偏瘫,经对症处理后,逐渐恢复。其余无不良反应。随访1~6年无1例再出现SAH。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内囊 颅内 微弹簧圈 肢体偏瘫 血管内治疗 可脱性球囊栓塞 钨丝 结论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伟国 杨小锋 +4 位作者 曹飞 郑秀珏 沈宏 傅伟明 吕世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君 陈亚亮 王新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11例、女18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11例、女18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6例(89.66%)、以呕吐为主16例(55.17%),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5例(52%),其中伴有渗血或血肿7例(24%);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者22例,蛋白正常17例(65.4%),增高9例(34.6%),白细胞正常20例,轻度增高6例;同型半胱氨酸增高5例(17%),均为男性患者;29例患者中,22例好转出院(75.86%),痊愈2例(6.95%),均为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患者。有4例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有效率为82.81%,死亡1例(3.4%)。其中10例好转患者随访半年,6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控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选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临床诊断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 被引量:20
17
作者 蒋云 褚新宇 +2 位作者 陈鲲鹏 陈涓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91-897,共7页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被引量:19
18
作者 沈海林 郭亮 +3 位作者 胡春洪 付引弟 陈学仁 丁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8-410,共3页
目的 评估MRI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18例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Gd DTPA增强的作用和追踪MR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脑膜炎 13例 ,表现为蛛网膜腔狭窄和消失 ,脑脊液分房。在增强MRI上 ,受累的脑... 目的 评估MRI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18例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Gd DTPA增强的作用和追踪MR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脑膜炎 13例 ,表现为蛛网膜腔狭窄和消失 ,脑脊液分房。在增强MRI上 ,受累的脑膜呈线形、弥漫性斑块和结节状或环状显著性强化。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 2例 ,结核性脑脓肿 2例 ,脑梗塞 1例。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增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结核性脑膜炎受累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因此 ,MRI检查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无论是在急性期或慢性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颅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脑脊液分流术引起的颅内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史益民 聂世斌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89年第2期82-85,共4页
文章综述了脑脊液分流术后引起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缝隙样脑室综合征和导水管狭窄、颅内积气和癫痫等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和临床处理经验等.
关键词 脑脊液分流术 颅内 并发症 感染
原文传递
Wingspan支架治疗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9
20
作者 高峰 杜彬 +3 位作者 姜卫剑 董可辉 马宁 徐晓彤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7期569-573,共5页
目的研究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系统(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1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处病变)接受了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前瞻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随... 目的研究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系统(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1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处病变)接受了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前瞻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随访观察30d。结果12处靶病变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n=6)、颅内颈内动脉(n=4)、颅内椎基底动脉(n=2),支架成功率91.7%(11/12),手术成功率90.0%(9/1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71.4%,球囊扩张后改善为33.3%,支架成形术后改善为20.0%。所有病变均使用了Gateway球囊扩张,1例基底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到达靶病变部位后未能成功释放;围手术期30d内,1例患者术后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国人颅内动脉狭窄技术上是可行的,长期疗效还需要更大量病例样本及更长时间的病例随访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颅内 狭窄 支架 WINGSP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