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网管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及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仕和 徐迎新 +2 位作者 宋旭华 王金晶 李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将两组支架植入12只雌性NIH小鼠肠系膜间,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化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支架血管化面积。结果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后,其网管内可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均匀贴壁。支架植入体内2周,切片血管化面积A组为2260.91±242.35μm2与B组823.64±81.29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17284.36±72.67μm2与B组17041.14±81.51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2周支架切片肌动蛋白阳性染色面积A组为565.22±60.58μm2与B组205.91±16.25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4321.09±19.82μm2与B组4260.28±27.17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是一种良好的简易血管化支架模型;预血管化可以明显增强支架植入早期的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支架 血管
下载PDF
牙髓再生中促进血管化策略的新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舸 谢利 田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4904-4911,共8页
背景:再血管化在组织再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牙髓有其独有的结构特点,其四周为坚硬的牙本质包裹,仅从狭小的根尖开口获得血供,因此再血管化在牙髓再生中难度增加。目的:从信号因子、支架和细胞的设计3个角度出发,阐述牙髓再生中促... 背景:再血管化在组织再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牙髓有其独有的结构特点,其四周为坚硬的牙本质包裹,仅从狭小的根尖开口获得血供,因此再血管化在牙髓再生中难度增加。目的:从信号因子、支架和细胞的设计3个角度出发,阐述牙髓再生中促进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dental pulp regeneration,revascularization,growth factor,material,scaffold,dental pulp stem cell,prevascularization,coculture”,中文检索词为“牙髓再生、血管再生、生长因子、材料、支架、牙髓干细胞、预血管化、共培养”,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促血管生成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干细胞的募集和向内皮细胞的分化来促进血管的生成和稳定。②为了维持微环境中适宜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浓度,向支架上添加肝素、硅酸锂镁和纤维素纳米晶等化学材料,可以溶解包裹、吸附、共价交联信号因子,模拟体内信号因子储存、释放机制,而天然材料包括脱细胞牙髓基质、富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本身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且自身结构可保护并控释这些信号因子。③牙髓干细胞中不同细胞亚群有不同的成血管潜能,而通过生物、化学等载体可以转染干细胞以提高细胞分泌信号因子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转化,转染后的细胞成血管能力显著提升,而将干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植入体内也可以提升成血管能力。④预血管化或可成为促进牙髓再生快速血管化最有力的手段,在体外将内皮细胞和干细胞以一定比例共培养可以制备出含血管结构的微组织,也可以通过酶消化脂肪组织得到微血管碎片,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再生 血管再生 生长因子 材料 支架 牙髓干细胞 血管 共培养
下载PDF
预血管化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蒋良福 陈鸥 +3 位作者 虞庆 褚庭纲 丁健 李志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评价预血管化去细胞神经整合自体定向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纳米微囊显微注入化学去细胞... 目的评价预血管化去细胞神经整合自体定向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纳米微囊显微注入化学去细胞神经,植入取脂肪创口内预血管化。采用神经诱导剂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类雪旺细胞,2周后植入预血管化的去细胞神经修复自体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为A组(实验组);去细胞神经植入体内预血管化移植自体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但不加VEGF纳米微囊为B组(对照组);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自体诱导分化的脂肪干间充质细胞为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为D组;VEGF纳米微囊预血管化组为E组。术后第7天取A、B、C组移植神经,检测微血管密度,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术后12周测各组肌电图、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以及轴突计数评价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第7天C组大部分细胞凋亡,凋亡率最高,A组细胞凋亡率低于B组,微血管密度A组〉B组〉C组。术后12周,A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以及有髓神经轴突数量高于B、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细胞神经预血管化能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具有明显的促进神经再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干细胞 间充质 血管 去细胞神经
原文传递
基于人源性成骨细胞的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构建研究
4
作者 华洪飞 李萌宇 +2 位作者 王绍义 吴情 肖国岫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索新的体外构建血管网络的方法以解决工程化骨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方法:冻存颌骨来源成骨细胞(human osteoblasts,HOB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0,5,25,50μg/mL四氧化三铁纳米颗... 目的:探索新的体外构建血管网络的方法以解决工程化骨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方法:冻存颌骨来源成骨细胞(human osteoblasts,HOB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0,5,25,50μg/mL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_(3)O_(4) MNPs,magnetic nanoparticles)孵育;CCK-8试剂盒、普鲁士蓝染色检测不同浓度Fe_(3)O_(4) MNPs对冻存颌骨来源HOBs和HUVECs生长、内吞的影响。采用50μg/mL Fe_(3)O_(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第0,1,3天用活/死细胞双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情况。采用50μg/mL Fe_(3)O_(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不同时间(0,30 min,1 h,2 h)后,N41超磁铁皿底吸引,鬼笔环肽(phalloidin)细胞骨架染色检测HOBs和HUVECs贴壁成膜情况;采用50μg/mL Fe_(3)O_(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 1 h后,磁性吸引控制依次成膜,设置HOBs+HOBs对照组,HOBs+HUVECs+HOBs预血管化组;3,3-dioctadecyloxa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O)和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L)分别标记HOBs和HUVECs后荧光显微镜观测示踪,第3、7天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血管化细胞膜片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蛋白表达水平及染色阳性分布区域。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5μg/mL组,25μg/mL组,50μg/mL Fe_(3)O_(4) MNPs组HOBs和HUVECs生长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 Fe_(3)O_(4) MNPs组HOBs和HUVECs纳米颗粒内吞明显,HOBs和HUVECs存活无差异。与未标记对照组及孵育30 min组相比,50μg/mL Fe_(3)O_(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 1 h和2 h组明显可见较多细胞贴壁成膜。与HOBs+HOBs对照组相比,HOBs+HUVECs+HOBs预血管化组呈现明显三明治状分层结构,膜片厚度明显增加,VEGF-A和BMP2蛋白表达及染色阳性显著增加。结论:通过纳米颗粒标记并磁性吸引成膜,体外形成预血管化成骨细胞膜片,为优化构建预血管化的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 细胞膜片 共培养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策略及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剑 汪振星 孙家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6期579-585,共7页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缺损治疗的替代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支架、种子细胞或者生物活性分子来促进皮肤的修复重建。在过去几十年里,该领域发展迅速,各种改善皮肤再生的策略层出不穷。然而,尽管有诸多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已经被商业化...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缺损治疗的替代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支架、种子细胞或者生物活性分子来促进皮肤的修复重建。在过去几十年里,该领域发展迅速,各种改善皮肤再生的策略层出不穷。然而,尽管有诸多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已经被商业化生产并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其中,组织工程皮肤的血管化是关键挑战之一。目前,已有大量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组织工程皮肤的血管化难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于各种生长因子、种子细胞或活性纳米颗粒的促血管生成策略,以及基于组织工程皮肤支架的体内、外预血管化策略。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概述其促进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优缺点,并介绍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皮肤 血管生成 血管
下载PDF
牙髓再生中血管网络重建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覃思文 廖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2-282,共11页
牙髓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目前常采取的治疗手段难以恢复牙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再生医学原理探索牙髓再生的策略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根管和牙髓腔的形态具有特殊性,牙髓组织再生的难点在于牙髓血管网络的重建。牙髓血管形成策略研... 牙髓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目前常采取的治疗手段难以恢复牙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再生医学原理探索牙髓再生的策略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根管和牙髓腔的形态具有特殊性,牙髓组织再生的难点在于牙髓血管网络的重建。牙髓血管形成策略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原位血管生成策略和移植物预血管化技术。本文系统分析了基于牙髓干细胞的牙髓再生中血管再生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体内原位血管生成的基本原理和促进血管再生过程中的信号分子、理化因素以及细胞外囊泡的调控作用;对预血管化系统所采用的细胞来源、血管网络构建条件、凝胶支架选择与微环境的配置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同时对目前相关预血管化技术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并对预血管化技术在牙髓再生中血管网络重建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再生 干细胞 血管生成 血管形成 血管
下载PDF
基于兔BMSCs预血管化细胞膜片的体外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冯玉霞 汪洋 +2 位作者 李琴 马东洋 任利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78-1283,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取3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BMSCs,并在VEGF和bFGF作用下诱导其向血管内皮样细胞(endothelial like cells,ECs)分化(实验组),以未诱导细胞作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貌,并行... 目的探讨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取3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BMSCs,并在VEGF和bFGF作用下诱导其向血管内皮样细胞(endothelial like cells,ECs)分化(实验组),以未诱导细胞作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貌,并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将第2代BMSCs以9×104个/cm2密度体外培养14 d形成未分化细胞膜片,将BMSCs诱导14 d获得的ECs以5×104个/cm2密度接种在细胞膜片上(A组)培养3、7、14 d,以单纯未分化的兔BMSCs膜片为B组,BMSCs诱导14 d获得的ECs单独培养为C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形成,并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原代BMSCs呈长梭形;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铺路石"样。实验组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而对照组均呈阴性。A组BMSCs诱导14 d后的ECs接种至未分化的BMSCs膜片上3、7、14 d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镜下可见空泡样、网状结构形成;CD3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了进行性管腔形成过程;HE染色显示了微血管管腔的形成。B、C组未观察到类似改变。结论 BMSCs在合适条件下可诱导形成ECs;将由BMSCs诱导分化形成的ECs接种至未分化BMSCs膜片上,可在体外形成具有血管网络结构的预血管化膜片,为工程化血管组织构建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片 血管 BMSCS 血管内皮样细胞
原文传递
三维预血管化微组织中成纤维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出芽及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珺 谈金女 +2 位作者 叶朝阳 周燕 谭文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1-888,共8页
目的 构建三维预血管化微组织,探索三维共培养体系中人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s,HF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出芽和迁移的促进作用。方法 取HUVECs和HF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在... 目的 构建三维预血管化微组织,探索三维共培养体系中人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s,HF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出芽和迁移的促进作用。方法 取HUVECs和HF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在二维共培养体系中,将HFs行PKH26染色且固定细胞密度后,与HUVECs以不同比例(1∶4、1∶1、4∶1)以及不同接种方式(两种细胞间隔48 h顺序接种、直接混合接种)共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形成情况。构建三维共培养体系,通过慢病毒转染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HUVECs和HFs,将标记细胞接种于多孔微载体上,采用转瓶动态培养,分别制备HF微组织、HUVEC微组织、HF-EC微组织和HF&EC微组织;低渗结晶紫染色法观测微组织中细胞生长情况。将各微组织包埋于纤维蛋白凝胶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HF微组织和HUVEC微组织中细胞生长贴附情况,4种微组织出芽情况以及HF-EC微组织、HF&EC微组织芽体细胞组成、出芽数量及芽体长度。制备HFs条件培养基,观察其对HUVEC微组织出芽的影响,以正常培养基培养作为对照。结果 二维共培养时HFs预培养有助于血管网状结构形成与稳定,且当两种细胞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三维共培养时各微组织上细胞生长良好,HUVEC微组织无出芽,HF微组织、HF-EC微组织、HF&EC微组织均能出芽,具备良好血管化能力。HF-EC微组织芽体长度及出芽数目均优于HF&EC微组织(P<0.05)。共培养微组织中HF微组织先于HUVEC微组织出芽,两者出芽轨迹一致,芽体由HFs和HUVECs组成。在HFs条件培养基中,HUVEC微组织也能出芽。结论 在转瓶中按1∶1比例顺序接种HFs和HUVECs可制备HF-HUVEC预血管化微组织,且在三维共培养中HFs能够引导和促进HUVECs出芽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微组织 血管 转瓶动态培养 三维共培养
原文传递
肝素抗凝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春梅 田洪玲 +3 位作者 赵洁 腾云 余绍芬 孙新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944-3951,共8页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植入骨缺损受区后,材料内部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将血管束植入大体积抗凝材料能否促进骨缺损处血液灌注和血管化进程?目的:观察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对骨缺...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植入骨缺损受区后,材料内部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将血管束植入大体积抗凝材料能否促进骨缺损处血液灌注和血管化进程?目的:观察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对骨缺损修复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2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侧桡骨中段20mm长骨缺损模型,右侧植入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实验组),左侧植入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对照组),术后1,3,7,14,28d行CT灌注成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d开始,实验组血容量、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材料中心部位有明显血液灌注,对照组植入物周围有血液渗透,此种趋势持续到术后28d。术后1d,实验组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照组以渗透液体为主,偶见细胞;术后3-7d,实验组复合材料网孔中有血管形成,之后逐渐增多,对照组见植入血管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周围组织纤维化包裹,实验组各时间点材料内部血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可促进血管束植入后材料内部的血液灌注和早期血管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基础实验 组织工程骨 血管 肝素 壳聚糖 脱细胞骨基质骨缺损 血管束植入 其他基金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预血管化成骨细胞膜片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佳 杨艺强 +5 位作者 胡晨 陈琦 赵恬 雍敏 马东洋 任利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4934-4940,共7页
背景:如何使工程化骨组织移植后能够成活并发挥功能,前提条件是必须含有充足有效的血液供应,而这也正是工程化组织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新的体外构建血管网络的方法以解决工程化骨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方法:人骨髓间充... 背景:如何使工程化骨组织移植后能够成活并发挥功能,前提条件是必须含有充足有效的血液供应,而这也正是工程化组织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新的体外构建血管网络的方法以解决工程化骨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9×10^4/cm^2高密度接种,经成骨诱导连续培养14 d形成细胞膜片,镜下观察细胞形貌,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然后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5×10^4/cm^2密度接种到上述细胞膜片上,继续培养至7 d。通过镜下观察、CD31免疫荧光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血管网形成情况及膜片特性。结果与结论:①经连续培养可获得完整的成骨诱导细胞膜片,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在成骨诱导细胞膜片上逐渐重排,CD31染色显示进行性管腔形成;③接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构建的预血管化成骨诱导细胞膜片Ⅰ型胶原染色阳性;④结果表明,经成骨诱导后可形成具有成骨特性的细胞膜片,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在该膜片上可体外形成预血管化成骨细胞膜片,为优化构建预血管化的骨组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 细胞膜片 血管内皮细胞 成骨 共培养 血管 实验
下载PDF
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策略
11
作者 王建 叶岑雪 +1 位作者 甄平 樊博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8期1474-1479,共6页
临界尺寸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骨组织工程作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兴方法存在血管化不足的问题。传统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植入缺损后常由于缺乏快速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坏死。因此,有必要预先在工程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功能性微血管网... 临界尺寸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骨组织工程作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兴方法存在血管化不足的问题。传统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植入缺损后常由于缺乏快速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坏死。因此,有必要预先在工程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功能性微血管网,该血管网可以在骨移植物植入后通过与宿主血管系统快速吻合来实现工程骨组织快速血液供应。细胞共培养、球体、细胞膜片以及3D打印是体外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常用方法。这些预血管化方法促进了组织工程骨植入后的成活率,为临界尺寸骨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血管 共培养 球体 细胞膜片 3D打印
下载PDF
组织工程技术血管化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心怡 张兆峰 沈尊理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75-478,共4页
皮瓣移植技术是整形外科用于修复组织缺损、器官与功能重建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是,无论是简单的随意皮瓣还是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的游离皮瓣,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破坏了正常组织对血液平衡的严格调节,使皮瓣经历缺血再灌注的过程,... 皮瓣移植技术是整形外科用于修复组织缺损、器官与功能重建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是,无论是简单的随意皮瓣还是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的游离皮瓣,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破坏了正常组织对血液平衡的严格调节,使皮瓣经历缺血再灌注的过程,往往造成皮瓣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干细胞 血管
原文传递
基于细胞膜片技术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项桦 陈锐 +5 位作者 武姗 席大力 龙思琪 沈圆 范增杰 任利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的新策略。方法取2~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兔BMSCs(rabbit BMSCs,rBMSCs)并传代,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传代培养。取第2代rBMSCs、第... 目的探讨应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的新策略。方法取2~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兔BMSCs(rabbit BMSCs,rBMSCs)并传代,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传代培养。取第2代rBMSCs、第3代HDFs分别于培养皿采用膜片条件培养基连续培养2周,获得单层细胞膜片。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接种于rBMSCs膜片上,构建预血管化膜片。培养期间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膜片上细胞形态变化;共培养1、3、7、14 d后取材行HE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分布及微血管网络生成情况,以rBMSCs膜片作为对照。分别将培养7 d的预血管化膜片(实验组)及rBMSCs膜片(对照组)放于2层HDFs膜片中间,制备三维真皮样组织,培养24 h后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及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细胞分布及胶原表达情况。结果细胞连续培养2周后成功制备HDFs膜片及rBMSCs膜片。HUVECs接种于rBMSCs膜片3 d后重新排列,7 d后形成网状结构,14 d后网状结构更明显;HE染色见膜片间有空泡形成,且随时间延长空泡日趋明显、膜片厚度显著增加;CD31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微血管管腔形成。而rBMSCs膜片仅见细胞膜片增厚,未见细胞形态改变、空泡结构形成。三维真皮样组织观测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CD31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rBMSCs、HDFs及HUVECs细胞排列整齐;而对照组染色呈阴性,细胞随机排列。实验组和对照组Ⅰ、Ⅲ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基质分布规律,呈"蜂巢状"结构;两组Ⅰ、Ⅲ型胶原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细胞膜片技术可以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其中采用HUVECs联合rBMSCs膜片构建预血管化膜片后细胞基质分布较规律,具有形成组织工程真皮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真皮 细胞膜片技术 BMSCS 内皮细胞 血管
原文传递
预血管化细胞膜片的构建
14
作者 任利玲 刘斌 +2 位作者 马东洋 冯玉霞 陈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8-342,共5页
为探索新的体外获得毛细血管样网络结构来解决工程化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该研究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以9×104/cm2细胞密度体外连续培养形成细胞膜片,将培养的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 为探索新的体外获得毛细血管样网络结构来解决工程化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该研究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以9×104/cm2细胞密度体外连续培养形成细胞膜片,将培养的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以5×104/cm2细胞密度接种到上述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上,并培养在内皮细胞培养介质中。在设计的时间点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皮细胞在膜片上迁移,细胞重排,膜片上的基质蛋白也发生重排,导致微槽和空泡出现。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进行性管腔形成的过程;CD9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膜片上的hMSCs围绕着HUVECs周边排列,说明hMSCs作为周细胞支持了HUVECs的生长;在培养第10 d可见少量的α-SMA的表达,暗示着在此种培养模式下,hMSCs具有较低的向肌细胞分化的潜能。这些结果表明,将内皮细胞接种在未分化干细胞膜片上,可以在体外形成具有血管网络结构的预血管化膜片,为构建血管化工程化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内皮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膜片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骨的体外预血管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焰 张建设 董秀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3期6013-6020,共8页
背景:组织工程骨的应用是一种新兴的解决骨缺损的先进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植入体无营养代谢的限制,难以大量应用于临床。组织工程骨预血管化研究就是针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人工植入体的前瞻性和程序性的血管构建,以期解决植入体的营养代谢问... 背景:组织工程骨的应用是一种新兴的解决骨缺损的先进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植入体无营养代谢的限制,难以大量应用于临床。组织工程骨预血管化研究就是针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人工植入体的前瞻性和程序性的血管构建,以期解决植入体的营养代谢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目的:对组织工程骨体外预血管化实验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方法:检索 CNKI 数据库和 Pubmed 数据库 2000 至 2012 年文献,中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植入支架,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英文检索词:bone engineering, endothelial cells, osteoblast, implant,cells co-culture。按照基础骨生理研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和材料学研究进行分类,完成组织工程骨体外预血管化研究的综述。结果与结论:共纳入 60 篇文献进行分析。此次检索的文献证明,在正常骨组织中,微血管的发生对成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组织工程骨研究正在模拟人体内血管再生这一生理过程,设计完成了大量体外预血管化的实验,证实了血管预成型的应用有利于组织工程骨的体内存活和骨化,为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综述 骨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骨 血管 血管再生 体外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 成骨细胞 植入支架 共培养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的骨缺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耀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7期991-996,共6页
背景:目前在构建较大体积组织工程骨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血坏死。血管化的构建是保证大块组织工程骨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因素。目的:制备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兔股骨干大面积缺损,探讨组织再生方式... 背景:目前在构建较大体积组织工程骨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血坏死。血管化的构建是保证大块组织工程骨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因素。目的:制备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兔股骨干大面积缺损,探讨组织再生方式及特点。方法:建立仿兔股骨干结构支架材料内血管化预构模型,基于预构血管化支架,再构建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18只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进行体内原位移植;对照组体内原位移植大块组织工程骨,未进行血管化处理。造模后2,4,8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片以及组织切片观察比较2组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及影像学观察结果均显示,造模后2,4,8周实验组的成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兔造模后2,4,8周的新生骨组织占总移植骨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修复大面积的骨缺损,采用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比单纯采用组织工程骨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血管内皮细胞 大块组织工程骨 血管 血管支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下载PDF
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孟全 樊简 +2 位作者 马子扬 李靖 鲁亚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5-632,共8页
目的基于组织工程技术,采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BMSCs共培养方式构建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组织工程骨(以下简称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评价其对骨修复过程中血管化的... 目的基于组织工程技术,采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BMSCs共培养方式构建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组织工程骨(以下简称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评价其对骨修复过程中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EPCs和BMSCs并传代,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BMSCs诱导分化和EPCs吞噬功能鉴定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首先,采用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体外EPCs/BMSCs共培养(EPCs/BMSCs组)成管情况,以单纯EPCs(EPCs组)作为对照;然后,取多孔β-TCP生物陶瓷支架与EPCs/BMSCs共培养7 d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EPCs/BMSCs组),以与单纯EPCs共培养支架(EPCs组)作为对照,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及成管情况;最后,取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股骨髁缺损模型,分别植入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实验组,n=6)以及多孔β-TCP生物陶瓷支架(对照组,n=6),通过Microfill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荧光背景下血管成像方法观察术后4、8周支架内部血管化进程并定量评估血管数量、血管直径和面积分数。结果经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为BMSCs和EPCs。两种细胞共培养后逐渐形成管型样结构;培养6 h时EPCs/BMSCs组在Matrigel基质胶形成管型样结构数量、分支数量和成管总长度均优于EPCs组(P<0.05)。细胞种植至支架上培养7 d后,EPCs组细胞形成膜片结构贴附在支架上,EPCs/BMSCs组细胞贴附更紧密、细胞膜片更厚、细胞数量和形成的管型样结构更多。植入动物体内4周,两组支架内部均有新生血管长入,8周新生血管均出现了改建。除术后4周两组面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血管数量、血管直径以及面积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MSCs和EPCs直接接触共培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BMSCS 内皮祖细胞 血管支架 Β-磷酸三钙
原文传递
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及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莫剑玲 何少茹 +8 位作者 冯博文 简敏桥 张晓晖 刘财盛 梁一晶 刘玉梅 陈亮 周海榆 刘艳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479-3486,共8页
背景: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问题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目的:探讨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干细胞膜片共培养形成预血管化细胞膜片的可行性,分析其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问题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目的:探讨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干细胞膜片共培养形成预血管化细胞膜片的可行性,分析其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抗坏血酸作用形成干细胞膜片。实验组将干细胞膜片与兔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以形成预血管化细胞膜片,以单独培养的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照,培养3,7,14 d时,光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组织学改变,RT-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因子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化网络结构。结果与结论:①光镜显示,实验组培养3 d后细胞发生迁移、重排,7 d后可见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发生“联系”,形成网状结构,14 d网状结构更加明显见;对照组细胞密度不断增加,形成细胞团,未见细胞发生重排、迁移形成网状结构;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培养3 d细胞排列不均匀,7 d时细胞呈条索状排列,14 d时细胞呈网状结构;对照组细胞呈铺路石样堆积且密度不断增大,无条索状、网状结构形成;③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培养7 d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14 d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7,14 d的血管生成素1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3,7,14 d的血管生成素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④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形成血管网状结构,对照组无网状结构形成;⑤结果表明,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干细胞膜片共培养可以成功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显著表达血管形成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干细胞膜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抗坏血酸 血管细胞膜片 血管形成相关因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预构血管化神经与非血管化神经移植对比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王绪凯 张媛媛 刘永权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血管神经 血管神经 神经移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