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枸杞果酒低温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董赛君 赵廷彬 +3 位作者 李天瑜 牛思思 余君伟 乔长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07,共5页
以枸杞汁为原料,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枸杞果酒的发酵工艺,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枸杞果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枸杞果酒最佳发酵工艺... 以枸杞汁为原料,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枸杞果酒的发酵工艺,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枸杞果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枸杞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pH值6.0,初始糖度16%,接种量0.7%,18 ℃条件下静置发酵8 d。在此优化条件下,枸杞果酒的感官评分为96分,酒精度为6.28%vol,残糖量为8.33 g/L;通过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枸杞果酒中共检测出4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为醇类和酯类,共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1.09%,发酵过程对酒体产生了影响,醇类和酯类对枸杞果酒的香味起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果酒 发酵工艺 优化 挥发性化合物 正交试验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凯里米酸汤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和HS-GC-IMS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严红光 张建炀 +1 位作者 林莉 袁华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5-252,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协同分析凯里米酸汤3个代表性企业产品MC、NH和YM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鉴定出10种醇类、10种酯类、3种酸类、1种酮类、1种呋喃类、2种醚类、1种酚类,共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协同分析凯里米酸汤3个代表性企业产品MC、NH和YM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鉴定出10种醇类、10种酯类、3种酸类、1种酮类、1种呋喃类、2种醚类、1种酚类,共28种挥发性成分。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与米酸汤MC样品比较,YM样品中丁酸、乙酸丁酯、丁酸丙酯和丁酸丁酯含量较低,而丙酸、丙酸乙酯和丙酸丙酯含量较高。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3种挥发性成分为2种技术手段共同检出;指纹谱图直观显示出3种米酸汤样品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主成分分析能够有效区分每种米酸汤样品。采用2种技术手段协同分析,获得3种凯里米酸汤更加全面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信息。研究结果为改进凯里米酸汤风味特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色谱离子迁徙谱 主成分分析 米酸汤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对剁辣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史婷 高甜甜 +2 位作者 刘伟 覃业优 张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4-153,共10页
采用自筛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剁辣椒,测定其质构和理化指标,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比较挥发性风味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 采用自筛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剁辣椒,测定其质构和理化指标,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比较挥发性风味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制作的混合发酵剂显著增加了剁辣椒的总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及总酚含量。不同菌种混合发酵剁辣椒共鉴定出71种9类VOC,相对自然发酵,混合发酵后烯烃类含量增加最多,酯类种类最丰富;不同组合中VOC种类及含量差异明显;自筛发酵乳杆菌单独发酵产生的酯类、烯类、酮类种类和含量都较高;而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发酵后,庚酸乙酯、癸酸乙酯、棕榈酸甲酯、α-松油醇、正癸酸、丙酸、枯醛、己醛含量高于其他组,但VOC总含量和种类数低于其他2个试验组;3株菌混合发酵酯类和酸类含量增加最多,其中苯甲酸乙酯、乙酸戊酯、β-瑟林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香树烯、芳樟醇、顺式-亚麻酸、辛酸、己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感官分析表明,3株菌混合发酵显著增强剁辣椒的柠檬和橙子果香、松木香和乳酸味,同时降低了苦味,这些差异香气成分构成了剁辣椒独特的风味。综上,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3株菌混合发酵可显著增加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效改善剁辣椒的口感与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剁辣椒 乳酸菌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 挥发性香成分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探究渗透脱水联合干燥方式对桃脆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龙杰 吴昕烨 +3 位作者 毕金峰 姚闽娜 庞杰 李嘉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41-251,共11页
为明确不同渗透脱水联合干燥方式对桃脆片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蔗糖渗透脱水联合热风干... 为明确不同渗透脱水联合干燥方式对桃脆片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蔗糖渗透脱水联合热风干燥(SH)、低聚异麦芽糖渗透脱水联合热风干燥(IH)、蔗糖渗透脱水联合真空冷冻干燥(SF)、低聚异麦芽糖渗透脱水联合真空冷冻干燥(IF)制得的桃脆片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干燥方式共检测到6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IF总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为528.06μg/g。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分别筛选出13种(SH)、18种(IH)、20种(SF)、22种(IF)关键香气成分,共有的关键组分为己醛、反式-2-己烯醛、壬醛、反式-2-壬烯醛、苯甲醛、己醇、反式-2-己烯-1-醇、1-辛烯-3-醇、苯甲酸甲酯和乙酸叶醇酯。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可以对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桃脆片进行较好的区分。通过实验可知,30%低聚异麦芽糖渗透脱水联合真空冷冻干燥可以得到风味较好的桃脆片。本研究可为桃脆片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脆片 挥发性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 电子鼻 渗透脱水本文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包装印刷品关键气味成分
5
作者 朱翔 汪宣 +5 位作者 梁德民 沈建敏 费婷 徐继俊 胡征 徐文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5款包装印刷品中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成分。方法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萃取头、平衡时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含量的影响,建立一种包装印刷品...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5款包装印刷品中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成分。方法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萃取头、平衡时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含量的影响,建立一种包装印刷品气味成分检测方法。结合解卷积+匹配度法+保留指数法对检测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识别,通过归一化法和内标法对气味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合物的气味阈值,筛选关键气味成分。结果得到了最佳的分析条件,采用50/30μm聚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固相微萃取头,平衡时间为30 min,萃取时间为30 min,萃取温度为80℃,解吸时间为10 min。在上述最优条件下,5款包装印刷品被鉴别出43种关键性气味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醇类、芳香烃类、杂环类、酯类、醚类、胺类等八大类。结论该方法可为后续包装印刷品气味分析、异味预警、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进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包装印刷品 挥发性/半挥发性化合物 味阈值
下载PDF
丰水梨、砀山梨、南果梨的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5
6
作者 陈计峦 周珊 +2 位作者 闫师杰 马永昆 胡小松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1-303,共3页
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对丰水梨、砀山梨、南果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分离出52、27、67种成分,这3种梨共有的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醛、棕榈酸异丙酯等。其它醛类等物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关键词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艾燃烧生成物组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靳然 赵百孝 +3 位作者 于密密 傅欣彤 陈有根 郭洪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32-636,共5页
目的深入研究艾灸效应机制,为艾灸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1个峰,其中鉴定出26种成分,检出物质分3部分,0~10 min为有呋喃... 目的深入研究艾灸效应机制,为艾灸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1个峰,其中鉴定出26种成分,检出物质分3部分,0~10 min为有呋喃结构的物质,10~40 min基本为芳香族化合物4,0~70 min为酯类、烷烃或含羟基类化合物。结论艾燃烧生成物中多数成分可用于香精香料,有少数成分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毒性;研究艾燃烧生成物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对检出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燃烧生成物 艾烟 苯酚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黄观音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被引量:48
8
作者 邵淑贤 徐梦婷 +6 位作者 林燕萍 陈潇敏 方德音 蔡捷英 王金焕 金珊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2-239,共8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黄观音乌龙茶品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仪,对云霄和武夷山生产的黄观音乌龙茶香气成分... 为探究不同产地黄观音乌龙茶品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仪,对云霄和武夷山生产的黄观音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实验结果表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两地黄观音乌龙茶。HS-SPME-GC-MS实验结果显示,两地黄观音乌龙茶共测出79个香气成分,其中17个差异香气物质可用于黄观音乌龙茶产地区分。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花香特征的茉莉酸甲酯、吲哚、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和茉莉内酯等香气成分在云霄黄观音中OAV较为突出,而具有花果香气特征的芳樟醇、癸醛、月桂烯、异戊醛和己醛等香气成分在武夷黄观音中OAV较为突出;产地判别结果表明,基于17个差异香气物质构建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判别率达到83.33%,其中5个重要香气成分(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茉莉酸甲酯和吲哚)构建的SVM模型判别率为100%。本研究利用HS-SPMEGC-MS技术,筛选出与云霄黄观音和武夷黄观音乌龙茶品质相关的差异香气物质,并构建产地判别模型,为阐明两地黄观音乌龙茶的香气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观音 乌龙茶 产地判别 电子鼻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ROAV分析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48
9
作者 王丹 丹彤 +2 位作者 孙天松 张和平 孟和毕力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2,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本实验共鉴定出10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酸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烃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等。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征S.thermophil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双乙酰、正壬醛和甲苯;表征L.bulgaric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正庚醛、丁酸-2-甲基丙酯和1-庚醇;表征S.thermophilus与L.bulgaricus复配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乙醛、3-甲基正丁醛、乙偶姻、2-壬酮、2-庚酮、醋酸乙烯酯、碳酸庚基苯基酯、甲酸乙烯酯和2-壬醇。相较于单菌发酵,复配发酵的风味物质组成、各组分相对含量及关键性风味物质均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牛乳 关键性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鉴定清香型白酒特征香气物质 被引量:45
10
作者 冒德寿 牛云蔚 +4 位作者 姚征民 肖晴 肖作兵 马宁 朱建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1-261,共11页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5种清香型白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利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GC-O)结合香气强度分析法(Osme)对其进行嗅闻分析,共得到72种香气化合物,对其中35种重要香气物质(Osmevalue≥2...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5种清香型白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利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GC-O)结合香气强度分析法(Osme)对其进行嗅闻分析,共得到72种香气化合物,对其中35种重要香气物质(Osmevalue≥2)进行定量分析,并且结合香气活力值(OAV)筛选出OAV≥1的香气化合物共有18种。通过感官分析法对清香型白酒中的7种感官属性进行评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每种属性的差异性。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探究白酒样品、感官评定结果以及重要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活力值 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 偏最小二乘
下载PDF
不同品种荔枝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郝菊芳 徐玉娟 +3 位作者 李春美 窦宏亮 顾海峰 胡婉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408,共5页
以五个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SPME/GC-MS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妃子笑、黑叶、白蜡、荔枝王、玉荷包中分别含有58、57、47、28、39种香气成分;五种荔枝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 以五个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SPME/GC-MS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妃子笑、黑叶、白蜡、荔枝王、玉荷包中分别含有58、57、47、28、39种香气成分;五种荔枝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甲氧基-2-丙醇、乙偶姻、3-甲基-2-庚醇、1-庚烯-3-醇、芳樟醇、2-乙基-2-丁烯醛、β-蒎烯、柠檬烯、巴伦西亚桔烯等,但其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变化 被引量:38
12
作者 欧阳晶 陶湘林 +2 位作者 李梓铭 李云倩 蒋立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4-178,共5页
以辣椒为原料、以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发酵时段的辣椒总酸含量与亚硝酸盐总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高盐辣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 以辣椒为原料、以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发酵时段的辣椒总酸含量与亚硝酸盐总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高盐辣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酸度在发酵阶段变化不大,亚硝酸盐含量在全过程中未超过国家标准,共鉴定出包括烯烃类(4种)、芳香族类(9种)、醇类(13种)、醛类(7种)、酮类(3种)、酸类(2种)、酯类(18种)等7类化合物。随着发酵的进行,初始阶段辣椒中的醇类、酸类与酯类成分含量有所增加,而后醇类与酯类成分含量继续增加,而酸类减少,最终各类成分含量更为均衡。主成分分析得出22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在整个发酵过程的第24天时的样品风味最为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辣椒发酵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OAV分析不同产区花椒炸花椒油的关键香气物质 被引量:35
13
作者 高夏洁 高海燕 +4 位作者 赵镭 史波林 张璐璐 汪厚银 钟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8-214,共7页
以17种不同产地红花椒为原料,油炸法制取花椒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红花椒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 以17种不同产地红花椒为原料,油炸法制取花椒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红花椒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18个共有组分),包括22种烃类、17种醛酮类、9种醇类、5种酯类及2种其他物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芳樟醇、桉叶油醇、月桂烯、柠檬烯等是花椒油中的关键香气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花椒油原料分类的有效判别模型,筛选出8种关键差异性风味物质,分析为水芹烯、罗勒烯、芳樟醇、桉叶油醇、乙酸芳樟酯、(-)-β-蒎烯、p-伞花烃及月桂烯。根据香气物质可将17种花椒油的原料分为4组,产区及品种是花椒油香气差异的重要因素。HS-SPME-GC-MS结合OAV分析关键香气物质对市售花椒油品质评价及产地区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花椒油 关键香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不同产区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下载PDF
湖南腊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顺亮 王守伟 +5 位作者 成晓瑜 宋忠祥 郝宝瑞 乔晓玲 陈文华 曲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15-219,共5页
以湖南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腌制后、一阶段烘干后、二阶段烘干后和烟熏后的湖南腊肉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腊肉... 以湖南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腌制后、一阶段烘干后、二阶段烘干后和烟熏后的湖南腊肉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腊肉样品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腌制后、一阶段烘干后、二阶段烘干后和烟熏后4个加工阶段分别鉴定出37、52、55种和6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为醛类、酯类、酮类和酚类。腌制后样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较少,且含量不高;烘干时酮类物质种类增多,醛类和酯类物质的含量大幅增加,酸类物质含量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醇类物质变化不大;烟熏后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最大,酚类物质的含量由最初的5.97μg/kg增加到1019.33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腊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氧化 烟熏
下载PDF
红心火龙果果酒特征香气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凯 王金晶 +1 位作者 李永仙 李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7-223,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与气相色谱-闻香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中时间强度法和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与气相色谱-闻香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中时间强度法和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红心火龙果果酒中特征香气物质。自制红心火龙果果酒中特征香气物质主要为己酸乙酯(OAV=276.45,下同)、乙酸异戊酯(103.54)、辛酸乙酯(50.45)、异戊醇(4.32)、乙酸乙酯(3.50)、苯乙醇(3.36);市售红心火龙果果酒样品1中主要为己酸乙酯(95.41)、乙酸异戊酯(41.97)、丁二酸二乙酯(19.00)、乙酸乙酯(12.12)、辛酸乙酯(11.67)、异戊醇(4.36);市售红心火龙果果酒样品2中主要为己酸乙酯(53.80)、丁二酸二乙酯(25.08)、乙酸异戊酯(17.64)、乙酸乙酯(16.55)。该研究首次分析确定了红心火龙果果酒中的特征香气物质,明晰香气物质对果酒的贡献程度,为火龙果果酒品质的调控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心火龙果果酒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色谱-嗅闻 活度值 特征香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ROAV分析腐乳中的主体风味物质 被引量:33
16
作者 樊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7-234,共8页
以自制腐乳(M1和M2)和市购腐乳(C1和C2)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腐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香气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对其进行主体风味成分评价。结果表明,从4种腐乳中共测出74种挥发性成分;相... 以自制腐乳(M1和M2)和市购腐乳(C1和C2)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腐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香气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对其进行主体风味成分评价。结果表明,从4种腐乳中共测出74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表明乙醇、苯酚、茴香脑、β-石竹烯、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水杨酸甲酯、3-苯丙酸甲酯、3-苯丙酸乙酯、γ-壬内酯、癸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油酸乙酯这12种物质是这4种腐乳香气成分的重要贡献者;对主体风味物质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茴香脑是M1和M2的最主要风味物质,乙醇是C1和C2的最主要风味物质。可见,自制腐乳和市购腐乳在主体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所用原辅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体风味物质 味活度值
下载PDF
不同产地鲜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雪梅 孙文佳 +4 位作者 李亚隆 胡超琼 李佳釔 车振明 刘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3-221,共9页
以5种不同产地的二荆条辣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首先评价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理化性质,包括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水分、色价、辣度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以5种不同产地的二荆条辣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首先评价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理化性质,包括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水分、色价、辣度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电子鼻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酸、色价在毕节二荆条-豆瓣中均最高,而在朝天二荆条-豆瓣中均最低;泸州二荆条-豆瓣中还原糖、水分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含量最低;氨基酸态氮与辣度均最高的为简阳二荆条-豆瓣;梓潼二荆条-豆瓣辣度、还原糖和水分含量均最低。5种郫县豆瓣共检测出17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有41种为共有香气成分。毕节二荆条-豆瓣与泸州二荆条-豆瓣中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其余3种郫县豆瓣中酯类物质含量较多。电子鼻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法处理,发现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9.81%、99.35%,说明传感器识别度高、样品间区分度好。研究表明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能够对5种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风味进行很好地分析和区分。由辣椒品种不同引起郫县豆瓣色价、辣度、风味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可指导开发不同适应性豆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荆条辣椒 郫县豆瓣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果实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马婷 任亚梅 +3 位作者 张艳宜 王涛 张爽 樊明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6-281,共6页
为研究不同剂量(0.2、0.6、1.0 μL/L)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香气成分的影响,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 为研究不同剂量(0.2、0.6、1.0 μL/L)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香气成分的影响,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可食期对照果及3种剂量1-MCP处理果的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经SPME-GC-MS测定,对照果及3种处理果中共检测出45种香气成分,正己醛、(E)-2-己烯醛、丁酸乙酯和1-辛烯-3-醇等对果实香气贡献较大。3种剂量1-MCP处理果的香气含量均低于对照,0.6 μL/L 1-MCP处理果香气含量最高;经电子鼻测定,对照果、0.2、0.6、1.0 μL/L 1-MCP处理果的香气物质差异显著,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各组果实完全区分开。综上,从保留香气角度考虑,不建议‘亚特’猕猴桃贮藏前进行1-MCP处理,但从对果实香气影响最小、并延长贮藏期和货架期的角度考虑,建议用‘亚特’猕猴桃1-MCP处理的最适剂量为0.6 μ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特’猕猴桃 1-甲基环丙烯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下载PDF
手筑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俊杰 徐元昊 +3 位作者 陈梦娟 邓高文 吴凯 蒋立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44-154,共11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手筑茯砖...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手筑茯砖茶“发花”(发酵)和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GC-IMS联用技术结果表明,样品发花和干燥阶段44种小分子(C3~C10)挥发性组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发花过程手筑茯砖茶中挥发性组分不断增多,与第0天作参比,发花前4 d差异不明显,到第8天差异明显,8 d后变化趋势趋于缓慢;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随干燥时间延长而增多。采用HS-SPME-GC-MS技术进一步对样品中挥发性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检测出7类共57种C8~C15有机化合物,主要为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及醚类。发花和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含量和种类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以草木青辛气为特征气味的萜烯类含量和种类不断减少,以果香、药香、菌香为特征气味的醇类、酯类、酮类、醛类物质含量及种类不断增多,最终茶样的气味特征表现为含药草香、木香、花果香的“菌花香”。GC-IMS与HS-SPME-GC-MS 2种技术的结果呈现一定差异性,GC-IMS检测出的大部分为小分子且含量低的成分,而HS-SPME-GC-MS技术检测出的多为大分子且含量较高的成分,但挥发性组分变化总趋势与GC-IMS的结果保持一致,含气味挥发性组分的变化与感官评审结果基本符合,且内容上扩大了样品中挥发性组分考察范围,说明此2种技术的结合能够弥补各自的局限,更加全面反映样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组分 茯砖茶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方法分析薏仁饮料贮藏过程风味化合物变化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泽伟 丁筑红 +2 位作者 许培振 顾苑婷 丁小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6-281,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薏仁饮料保温贮藏过程中风味化合物、风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7℃贮藏35 d,样品共检测...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薏仁饮料保温贮藏过程中风味化合物、风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7℃贮藏35 d,样品共检测出39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醛、醇、酮、烃、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贮藏期间ROAV不小于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9种,按贡献度大小依次为1-辛烯-3-醇、壬醛、3-甲基丁醛、己醛、辛醛、2-甲基丁醛、1-戊醇、辛醇、1-己醇;薏仁油脂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和醇等挥发性化合物是薏仁饮料风味的主要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间薏仁饮料,主成分分析显示样品贮藏初期和贮藏中后期的数据无重叠,其挥发性化合物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贮藏时间样品分为6类,区分效果较好;通过主成分分析、ROAV和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由此判定薏仁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劣变的特征性化合物为壬醛、己醛、辛醛、1-辛烯-3-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仁饮料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