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音乐体裁的音响形式研究——以郭文景的《山之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鲁立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81,共22页
郭文景的协奏曲《山之祭》作为一部打击乐协奏曲,其打击乐与乐队形成一种二元关系:一方面基于音符叠置、音带持续、支声复调、模仿复调,呈现出一种主辅关系和合力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长短主题的交替、音带与音场的对比、从噪音到乐音转... 郭文景的协奏曲《山之祭》作为一部打击乐协奏曲,其打击乐与乐队形成一种二元关系:一方面基于音符叠置、音带持续、支声复调、模仿复调,呈现出一种主辅关系和合力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长短主题的交替、音带与音场的对比、从噪音到乐音转化,展现出一种对峙关系。这种对立与统一体现出了协奏曲的体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体裁 音响形式 二元结构 对立与统一
原文传递
“无声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从《4分33秒》到“无声之乐” 被引量:2
2
作者 雍凌凌 《北方音乐》 2017年第24期256-256,共1页
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 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有声”的音乐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美学思考 4分33秒 音响形式
下载PDF
中西合璧 多样融合——李滨扬《落日湖》的“一体化”创作思维
3
作者 刘畅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52,208,共16页
李滨扬为33位演奏家而作的《落日湖》(2017),是一部中西混合编制的乐队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在乐队的编制与摆位、作品的结构安排、融合化的写作思维和多样化的音响设计等方面的解析,阐释作曲家如何将这种混合编制乐队作为一个有机而... 李滨扬为33位演奏家而作的《落日湖》(2017),是一部中西混合编制的乐队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在乐队的编制与摆位、作品的结构安排、融合化的写作思维和多样化的音响设计等方面的解析,阐释作曲家如何将这种混合编制乐队作为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整体进行创作,从而实现其乐队音响“一体化”的创作构想,以及进一步深入探索中西混合编制乐队音响组合形式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混合编制 音响组合形式 融合化 多样化 一体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