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被引量:34
1
作者 马谐 白学军 陶云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前分歧集中于三方面:(1)音乐诱发情绪是否必须以认知为中介;(2)诱发过程是一般领域还是特殊领域;(3)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多元还是单一。文章提出确定概念同质、借助多指标测量和思考机制关系等解决思路,并阐明了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情绪 音乐线索 期待 协同化 共情
下载PDF
《圣路加受难曲》中的音乐本质、政治隐喻与宗教言说
2
作者 鲁瑶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2,共14页
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首部大型作品《圣路加受难曲》创作于20世纪,在音乐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完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新音乐、宗教文本及广大听众的审美之间架起桥梁。《圣路加受难曲》的... 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首部大型作品《圣路加受难曲》创作于20世纪,在音乐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完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新音乐、宗教文本及广大听众的审美之间架起桥梁。《圣路加受难曲》的创作生发于欧洲尤其是波兰20世纪60年代对抗的社会语境,其中的张力不仅经由作品之文本、音乐和角色形象间的对峙因素得以表达,而且通过“十字架七言”和“上主动机”的超越性因素得以化解,从而传递出对宽想与和解的诉求。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关怀之于作品、潘德列茨基、受难曲体裁及时代皆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路加受难曲》 潘德列茨基 音响主义 自由十二音 音乐线索
原文传递
由音乐符号线索追踪到“隐喻—象征”文化阐释——兼论音乐民族志书写中的“共时—历时”视角转换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民康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4,40,共10页
西方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学术阵营内部都曾围绕定点(音乐)民族志到多点(音乐)民族志两种研究观念及方法,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方法论变革,并且构成两次重要的转型期。在第二次转型期间,随着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多点音... 西方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学术阵营内部都曾围绕定点(音乐)民族志到多点(音乐)民族志两种研究观念及方法,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方法论变革,并且构成两次重要的转型期。在第二次转型期间,随着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多点音乐民族志及线索(隐喻)音乐民族志书写方法出现在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论之中。本文将借助于多个研究案例,对其中涉及的"共时—历时"时空转换问题及其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间关系等学理及方法论细节展开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音乐民族志书写 音乐符号线索 “隐喻-象征”“共时-历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