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鞞暨鞞舞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银清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鞞鼓的形制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有柄有耳,是较大的拨浪鼓;一种是有柄无耳,和有柄的手鼓相似;一种无柄无耳,和无柄的手鼓相似。鞞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舞者在舞蹈中,一手持鞞,一手拊击;另一类是将鞞鼓放置在地上,舞者边舞蹈,边用足踏击。鞞... 鞞鼓的形制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有柄有耳,是较大的拨浪鼓;一种是有柄无耳,和有柄的手鼓相似;一种无柄无耳,和无柄的手鼓相似。鞞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舞者在舞蹈中,一手持鞞,一手拊击;另一类是将鞞鼓放置在地上,舞者边舞蹈,边用足踏击。鞞舞在汉代已经与其他舞蹈发生合流,与盘舞一起表演的称作盘鼓舞,与扇舞一起表演的称作鞞扇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合流
原文传递
《中原音韵》一个最难解的字——鞞
2
作者 刘俊一 牛云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8-80,共3页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关键词 入派三声
下载PDF
夏侯湛《鞞舞赋》“在庙”“在郊”句辨义——兼论鞞舞在西晋时期的功用与地位
3
作者 侯金山 《乐府学》 2023年第1期82-94,共13页
西晋夏侯湛有《鞞舞赋》,其中“在庙则格祖考兮,在郊则降天神”两句似乎表明鞞舞在彼时已经施用于郊庙祭仪。而通过分析鞞舞在晋代元会中的应用、傅玄《鞞舞歌》的功能以及王僧虔对鞞舞的批评,可以推知这一推测并不可靠。夏侯湛《鞞舞... 西晋夏侯湛有《鞞舞赋》,其中“在庙则格祖考兮,在郊则降天神”两句似乎表明鞞舞在彼时已经施用于郊庙祭仪。而通过分析鞞舞在晋代元会中的应用、傅玄《鞞舞歌》的功能以及王僧虔对鞞舞的批评,可以推知这一推测并不可靠。夏侯湛《鞞舞赋》中的“在庙”“在郊”两句应为凭虚夸饰之辞,而非征实之论,将其理解为“如果鞞舞用于郊庙祭祀的话,那么神灵祖考也会为之降临”,更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赋》 傅玄 王僧虔
原文传递
介绍一枚新品“赤鞞”三孔布
4
作者 黄锡全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4期3-5,125,共4页
在河北石邑古遗址内发现的三孔布面文“赤鞞”,就是见于《路史》的“赤髀”。根据读音,当为“赤丽”,在今藁城境内,与出土地相距不远。
关键词 石邑 赤丽 三孔布
下载PDF
曹植《鞞舞歌》的价值与意义--兼析他的艺术精神和文艺思想观 被引量:2
5
作者 夏洵若 《今传媒》 2023年第4期90-94,共5页
曹植于魏黄初年间创作《鞞舞歌》并序文,依前曲改作新曲,跨越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此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作用,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蕴含着曹植的文学艺术一体思想观。本文阐释并分析学界此前较多忽略的这一块内容,通... 曹植于魏黄初年间创作《鞞舞歌》并序文,依前曲改作新曲,跨越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此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作用,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蕴含着曹植的文学艺术一体思想观。本文阐释并分析学界此前较多忽略的这一块内容,通过《鞞舞歌》显示曹植的文艺思想和艺术精神,探讨它给予后世的启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舞歌》 乐府 文学艺术观 哲学理念
下载PDF
“昙摩毗”与“昙摩蜱”名实辨——附说敦煌法良禅师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梅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0-86,共7页
法良与乐僔比肩,乃莫高窟草创时期的名僧,限于材料,其人其事历来所知甚少。本文在考察炳灵寺169窟中印度僧人昙摩毗事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法良即是昙摩毗,他是外来的和尚而原不是华夏僧。
关键词 昙摩毗 昙无昆 昙摩蜱(“埤”、“”、“卑”) 丝绸之路河南道
下载PDF
论两晋鞞舞的雅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梅 《乐府学》 CSSCI 2017年第2期99-105,共7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鞞舞归于杂舞类,认为它"始皆出自方俗,后浸陈于殿庭……率非雅舞","虽非正乐,亦皆前代旧声"。①此说固是,尤有可商榷之处:在郭氏看来,鞞舞当为俗乐、杂舞,然。据鞞舞曲辞、诗赋及史志等资料记载,鞞舞从汉到晋...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鞞舞归于杂舞类,认为它"始皆出自方俗,后浸陈于殿庭……率非雅舞","虽非正乐,亦皆前代旧声"。①此说固是,尤有可商榷之处:在郭氏看来,鞞舞当为俗乐、杂舞,然。据鞞舞曲辞、诗赋及史志等资料记载,鞞舞从汉到晋,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俗到雅的变化过程,其至东晋,无异雅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雅化
原文传递
鞞舞考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琴 《科教文汇》 2008年第36期246-247,共2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种古籍文献有关鞞舞的材料进行梳理,并结合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鞞舞的歌辞沿革、舞容(包括舞佾、舞具、舞貌等方面)、被用场合及其主要的功用、历代归属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考订。从中以示窥见鞞舞发展的一般情况。
关键词 鼙舞 民间乐舞 考订
下载PDF
“乐”之本义考
9
作者 林冠华 尚丽新 《晋阳学刊》 2021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今本许慎《说文解字》将“乐”解释为“象鼓鞞木虡”的说法有误,实质上原当为“象鼓鞞之形”。“象鼓鞞木虡”仅指“悬鼓”,而“象鼓鞞之形”则泛指“鼓”。二者有本质不同。另罗振玉将■解释为“乐”的说法亦有误,■当为“栎”的本字... 今本许慎《说文解字》将“乐”解释为“象鼓鞞木虡”的说法有误,实质上原当为“象鼓鞞之形”。“象鼓鞞木虡”仅指“悬鼓”,而“象鼓鞞之形”则泛指“鼓”。二者有本质不同。另罗振玉将■解释为“乐”的说法亦有误,■当为“栎”的本字而非“乐”字,并非指丝弦乐器。笔者考证二说后,认为“乐”之本义确如许慎所说为“鼓”,但并非确指“悬鼓”,而是泛指“鼓”。用“鼓”造乐,与中国先民要以音乐沟通天人、调和万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弦 悬鼓 植鼓 音乐
下载PDF
男儿何不带吴钩——汉代人怎样佩刀
10
作者 吕华亮 《文史知识》 2016年第5期72-77,共6页
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亦无论成人还是童子,甚至皇帝、侯王皆好佩刀,所谓“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宋书·礼志》)也。因刀是彼时人们常佩之物,故天子、诸侯赏赐功臣、宠臣,僚属之间互赠,多以刀为礼物... 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亦无论成人还是童子,甚至皇帝、侯王皆好佩刀,所谓“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宋书·礼志》)也。因刀是彼时人们常佩之物,故天子、诸侯赏赐功臣、宠臣,僚属之间互赠,多以刀为礼物。那么,汉人为何舍剑而取刀作为佩饰之物呢?或者说,汉人带刀习俗兴盛的原因是什么?请看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人 吴钩 礼志 带剑 先秦人 东汉墓 长兵器 金错刀 侯王
原文传递
汉画像石舞图考辨
11
作者 彭春艳 《考古学集刊》 2021年第1期147-167,共21页
安徽宿县褚兰汉墓出土6、8号画像石上的舞蹈图被认为是鞞舞图。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及相关出土汉代铜镜、画像石、执镜俑等,可知其既不是鞞舞图,也不是鼗鼓舞、手鼓舞、圆扇舞图,而是东汉崔琦《七蠲》所记载的镜舞图。与其类似的山东滕州... 安徽宿县褚兰汉墓出土6、8号画像石上的舞蹈图被认为是鞞舞图。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及相关出土汉代铜镜、画像石、执镜俑等,可知其既不是鞞舞图,也不是鼗鼓舞、手鼓舞、圆扇舞图,而是东汉崔琦《七蠲》所记载的镜舞图。与其类似的山东滕州染山西汉画像石墓墓圹西壁人物画像、山东滕县黄家岭东汉画像石上的画像亦是镜舞图。汉朝镜舞是由单人或多人表演的、手持圆形有缨组无柄铜镜、快速旋转运动铜镜从而利用镜面反射光线制造绚烂光影效果的舞蹈,常见于宴享等,为汉赋和汉画像石所记录、刻画。镜舞刚健有力,与七盘舞、长袖舞等柔婉类舞蹈共同营建了汉朝刚柔并蓄的乐舞格局。汉朝镜舞图的确认,有助于认知汉赋内容及汉朝乐舞,也为中国舞蹈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舞 铜镜 画像石 汉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