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受体介导的靶向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靳雪源 王富生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1年第3期157-160,共4页
受体介导的基因给药系统是非病毒性载体发展的重点。通过对靶向载体进行结构改造 ,可以避免DNA/载体复合物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 ,促进DNA从内吞体的释放和向细胞核的转运 ,改善体内过程 ,提高靶向性。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载体 受体介导 靶向基因载体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介导的基因转移载体蛋白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方华圣 张琳 +1 位作者 卢圣栋 张树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制备一种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完全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方法通过PCR分别扩增出人类组蛋白第一功能域(H1)基因的编码序列和EGF的受体结合结构域(C环)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它们以EcoRⅠ位点连接后作为模板,PCR扩增出融合蛋白H1... 目的制备一种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完全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方法通过PCR分别扩增出人类组蛋白第一功能域(H1)基因的编码序列和EGF的受体结合结构域(C环)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它们以EcoRⅠ位点连接后作为模板,PCR扩增出融合蛋白H1EGFc的基因。在对此融合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之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LYI-H1EGFc,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进行诱导表达。将表达出的融合蛋白利用SDS-PAGE电泳凝胶切割法进行纯化。结果表达出的目的蛋白与设计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经SDS-PAGE扫描,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达94.02%。结论表达并纯化了融合蛋白H1EG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基因载体 恶性肿瘤 基因治疗 PCR
下载PDF
^(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张玉娜 翟士军 罗阳子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5期11-14,共4页
目的考察^(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U251细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细胞转入空白载体,观察组细胞中则载入^(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对两组细胞... 目的考察^(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U251细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细胞转入空白载体,观察组细胞中则载入^(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对两组细胞的载体转染情况、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黏附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1)I的纳米载体最终标记率为71%~85%,放化纯度为98.6%~99.2%;观察组U251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251细胞转移、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251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中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明显下调。结论^(131)I标记复合靶向基因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降低其黏附力,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I 靶向基因载体 人脑胶质瘤 U251细胞 恶性生物学行为
原文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靶向纳米基因载体制备及体外细胞磁共振成像
4
作者 庞鹏飞 李冰 +5 位作者 毛军杰 周斌 胡晓俊 张永裕 敖峰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63-1469,共7页
目的探讨靶向纳米基因载体单链神经节苷脂抗体-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超顺磁性氧化铁(scAbGD2-PEGg-PEI-SPION)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效率及体外细胞MR显像能力。方法合成scAbGD2-PEG-g-PEI-SPION后,采用凝胶阻滞实... 目的探讨靶向纳米基因载体单链神经节苷脂抗体-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超顺磁性氧化铁(scAbGD2-PEGg-PEI-SPION)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效率及体外细胞MR显像能力。方法合成scAbGD2-PEG-g-PEI-SPION后,采用凝胶阻滞实验评估其复合外源性基因的能力;动态光散射法测量scAbGD2-PEG-g-PEI-SPION/p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大小及表面电位;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检测其对hBMSCs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cAbGD2-PEG-g-PEI-SPION靶向转染hBMSCs的效率,并设置PEG-g-PEI-SPION组、cAbGD2-PEG-g-PEI-SPION组、抗体竞争抑制(scAbGD2-PEG-g-PEI-SPION+free AbGD2)组和同型抗体(scAbIgG2a-PEG-g-PEI-SPION)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hBMSCs对纳米复合物的摄入。通过体外细胞MR扫描验证scAbGD2-PEG-g-PEI-SPION的MR成像功能。结果 scAbGD2-PEG-g-PEI-SPION细胞毒性小,复合外源性基因后能够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粒径80~100nm。在相同的N/P比值下,scAbGD2-PEG-g-PEI-SPION组的转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01)。N/P=20时,靶向组具有最高转染率[(59.60±4.50)%]。同时,scAbGD2-PEG-g-PEI-SPION中的SPION可有效标记hBMSCs,在MR T2/T2*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结论 scAbGD2-PEG-g-PEI-SPION是一种MRI可视的、可有效转染hBMSCs的靶向纳米基因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靶向基因载体 纳米医学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的结构表征
5
作者 白晶 徐宇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lipid-mu peptide-DNA,LMD)和经过肿瘤靶向肽修饰的LMD(targeted-LMD,tLMD)的结构表征。方法:将腺病毒DNA包装肽mu与质粒DNA混合制备纳米粒子mupeptide-DNA(MD),再将MD与空白脂质体混合孵... 目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lipid-mu peptide-DNA,LMD)和经过肿瘤靶向肽修饰的LMD(targeted-LMD,tLMD)的结构表征。方法:将腺病毒DNA包装肽mu与质粒DNA混合制备纳米粒子mupeptide-DNA(MD),再将MD与空白脂质体混合孵育制备LMD。将LMD与修饰有靶向配体分子的脂质分子胶束溶液共同孵育得到tLMD。将样品母液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滴在云母片上,完全干燥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样品粒子的外观。结果:多肽mu可以高效地中和浓缩质粒DNA,形成的MD粒子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95±10)nm。MD粒子与空白脂质体混合继而可以得到圆润紧实、分布均匀、粒径为(140±15)nm的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LMD。LMD粒子与靶向肽脂质分子共同孵育后,tLMD粒子在保持结构上完整性的同时表面光滑度较LMD减小。结论:原子力显微镜可快速有效地观测到各种脂质基因载体的粒子大小、外观等,为分析脂质基因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 靶向脂质基因载体 结构表征
下载PDF
C基因截短突变体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邸雅南 胡大荣 +4 位作者 范公忍 胡学玲 刘超英 刘勇 吴忆贫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探讨C基因截短突变体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C基因截短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C及野生型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C,瞬时转染HepG2细胞,用SDS—PAGE western blot检测pcDNA3—△C、pcDNA3-C的蛋白表达。pcD... 目的探讨C基因截短突变体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C基因截短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C及野生型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C,瞬时转染HepG2细胞,用SDS—PAGE western blot检测pcDNA3—△C、pcDNA3-C的蛋白表达。pcDNA3—△ C与adwR9共转染HepG2细胞,以pcDNA3与adwR9为对照,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病毒量,用Native western blot 分析C基因截短蛋白干扰核心颗粒形成。 结果 重组载体pcDNA3—△ C、pcDNA3—C均可表达,pcDNA3-△C与adwR9共转染组上清液和细胞内病毒量较对照组降低,pcDNA3—△ C和pcDNA3—C共转染组Native western blot条带与pcDNA3和pcDNA3—C共转染组条带相比较明显淡。 结论 C基因截短突变体可干扰核心颗粒的形成,导致HBV复制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截短突变体 作用机制 HBV 靶向基因治疗载体 核心蛋白 显性阴性突变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