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3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 被引量:118
1
作者 杨联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9,共29页
关键词 孙犁小说 主流文化 知识分子形象 革命文学 主流文学 人道主义 革命文化 多余人 统一战线 五四启蒙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被引量:32
2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 新古典主义 革命文学 文学思潮 理性精神 现实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 被引量:29
3
作者 郜元宝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5,共11页
上编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与《芸斋小说》的心理依归尽管文坛对《书衣文录》(1965—1994)、《耕堂劫后十种》(1977--1995)大量深邃老到的读书笔记、随笔、杂感、书信交口称赞,孙犁本人似乎更看重小说。他晚年常以《... 上编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与《芸斋小说》的心理依归尽管文坛对《书衣文录》(1965—1994)、《耕堂劫后十种》(1977--1995)大量深邃老到的读书笔记、随笔、杂感、书信交口称赞,孙犁本人似乎更看重小说。他晚年常以《风云初记》和《芸斋小说》馈入,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写在这前后两个阶段的小说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革命文学 谱系 道德 铁凝 《书衣文录》 读书笔记 小说
原文传递
凝视“背影”——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千里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99-103,共5页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文学作品 父亲形象 文化符码化 文化想象 文学塑造 文化内涵 革命文学 启蒙文学 多元文化 互动
原文传递
《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 被引量:26
5
作者 程光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1期86-100,共15页
《青春之歌》是20世纪50—70年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是名列前茅的畅销书,但它的构思、创作和生产明显贯穿着意识形态的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策略。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成长”的“再叙述”,小说主题缝隙和修改、改编过程的考察,认识到... 《青春之歌》是20世纪50—70年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是名列前茅的畅销书,但它的构思、创作和生产明显贯穿着意识形态的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策略。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成长”的“再叙述”,小说主题缝隙和修改、改编过程的考察,认识到,红色经典的再造既意味着与“过去”的断裂,更标志着对未来的乌托邦想象,而对其创作范式的检视,正是经典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文本 复杂性 杨沫 小说 主题思想 “再叙述” 电影剧本 革命文学 叙事方式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被引量:20
6
作者 尤西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69,共7页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观念,它先后经历了“五四”国民文学启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工具、“文革”灵魂专政教化与当代商业传媒大众文化嬗变。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观念,它先后经历了“五四”国民文学启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工具、“文革”灵魂专政教化与当代商业传媒大众文化嬗变。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同,本文不取将现代性作为价值目标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是将现代性作为一个反思的框架,在清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关键观念同时,让自己走出受支配状态(此即康德所谓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 文艺大众化 现代性 中国文学 革命文学 三四十年代 文艺思潮 文学启蒙 “五四” 文化嬗变 “文革” 九十年代 意识形态 作为 重写
原文传递
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冯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66,共21页
关键词 革命文学 话语权 发展 中国 现代文学 创造社 文化批判 意识形态 新文化运动 社会变革
下载PDF
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斋藤敏康 刘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3期339-360,共22页
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形成的“革命文学”理论,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21年到1924年,为第一期创造社标榜“内心的要求”、“自我的表现”的时期;
关键词 福本主义 革命文学 蒋光慈 思想革命 智识阶级 文艺运动 印贴利更追亚 文艺理论 意德沃罗基 革命政变
下载PDF
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始末 被引量:14
9
作者 卫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8,共8页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史料 鲁迅 创造社 文学争论 革命文学
全文增补中
论中国当代文学 被引量:15
10
作者 谢冕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19,共15页
论中国当代文学谢冕置身于特殊的人文环境中中国当代文学是研究者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的一个指称。文学以50年代为界线予以阶段性的划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其动因首先是由于这时期中国社会体制有重大的变动,当然文学新质的... 论中国当代文学谢冕置身于特殊的人文环境中中国当代文学是研究者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的一个指称。文学以50年代为界线予以阶段性的划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其动因首先是由于这时期中国社会体制有重大的变动,当然文学新质的产生也为这种划分提供了根据。中国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大陆文学 个人主义 作家 中国文学 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 五十年代 五四新文学 革命文学
原文传递
变体与整合: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剑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9-49,共11页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客观存在着一个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利用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大众化”的主张与“工农兵”的方向 ,使得革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民间英雄传奇的通俗表现方式 ,迅速扩张了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客观存在着一个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利用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大众化”的主张与“工农兵”的方向 ,使得革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民间英雄传奇的通俗表现方式 ,迅速扩张了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 ,并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具特殊的艺术审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英雄传奇 现代文学 演绎 革命文学 人格 叙述模式 艺术形式 革命理想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8,共8页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命文学。文学研究会开启的“文学与革命”讨论,引起新文学家与早期共产党人对文学使命的思考,他们从文学或革命的立场提出的革命文学主张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革命文学家的重要性与神圣性。换言之,将革命文学家道义化与神圣化,成为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历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革命文学 倡导者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叙事与空间意象营造 被引量:10
13
作者 逄增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5,共6页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存在鲜明差距的两极性板快格局,即少部分由通商口岸演变成的现代都市与广大落后内陆农村同时并存,有人将此形象的比喻为“京海构造”。从时间上看,是部分地区和社会阶层较早地进入从传统社...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存在鲜明差距的两极性板快格局,即少部分由通商口岸演变成的现代都市与广大落后内陆农村同时并存,有人将此形象的比喻为“京海构造”。从时间上看,是部分地区和社会阶层较早地进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的社会转型阶段,而更广大的地区和阶层则较迟或者是尚未进入这样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叙事 空间意象 文学研究 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解放区文学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市民通俗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原文传递
河流·湖泊·海湾——革命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略说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富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共12页
本文以河流、湖泊、海湾说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征,并以河流中的鱼、湖泊中的鱼和海湾中的鱼比喻革命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上述三种文学同时也体现着中国新文学的三种基本的文学形态,中国现当... 本文以河流、湖泊、海湾说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征,并以河流中的鱼、湖泊中的鱼和海湾中的鱼比喻革命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上述三种文学同时也体现着中国新文学的三种基本的文学形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三种不同文学形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变化和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京派文学 海派文学
原文传递
《从牯岭到东京》的发表及钱杏态度的变化——《〈幻灭〉(书评)》、《〈动摇〉(评论)》和《茅盾与现实》对勘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8,共28页
在茅盾研究中,《从牯岭到东京》一直被视为作者回应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幻灭》、《动摇》的“批判”或“责难”,并被动表达其对“革命文学”的意见的文本。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从牯岭到东京》发表前,并不存在对其作品的批评被一直... 在茅盾研究中,《从牯岭到东京》一直被视为作者回应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幻灭》、《动摇》的“批判”或“责难”,并被动表达其对“革命文学”的意见的文本。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从牯岭到东京》发表前,并不存在对其作品的批评被一直作为批判之作的钱杏的《茅盾与现实》,乃是在《从牯岭到东京》发表后,钱氏在各种压力下,对原刊于《太阳月刊》的《〈幻灭〉(书评)》、《〈动摇〉(评论)》等进行了大量增删修改的结果。钱氏原文不仅给予了茅盾小说很高评价,而且始终将其视为“革命文学”的重要收获。本文的研究不但从文献学的角度真实地展示了钱氏批评的原貌,而且在“革命文学论争”的整体状况中呈现了其批评的逻辑依据及与茅盾的分歧,为进一步讨论后者对《从牯岭到东京》的回应与主张,确定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研究 《幻灭》 钱杏邨 东京 书评 评论 对勘 革命文学 茅盾小说 逻辑依据
下载PDF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郜元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9,共7页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抗日小说 三不主义 柔顺之德 革命文学
下载PDF
“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武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革命文学和国民大革命息息相关,可是以往研究界基于单一的立场把复杂的国民大革命简单化,进而把丰富的革命文学狭窄化。从多维的革命视野出发,考察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上海创办的《中央日报》及其文艺副刊,就可以发现大革命文学中的"... 革命文学和国民大革命息息相关,可是以往研究界基于单一的立场把复杂的国民大革命简单化,进而把丰富的革命文学狭窄化。从多维的革命视野出发,考察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上海创办的《中央日报》及其文艺副刊,就可以发现大革命文学中的"红与黑"、"摩登"等诸多有意义的命题。胡也频、沈从文、丁玲创办的《红与黑》及其他文艺副刊,再现了革命与反革命、红与黑交织下的革命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田汉等主导的《摩登》副刊,带给我们对于革命和摩登新的理解,又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中国文学现代性、摩登性的新思路。对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的考察,既是对革命文学谱系的历史还原和重新梳理,也是在民国历史语境中对中国文学"现代性"、"摩登性"的重新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文艺副刊 上海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 革命 《红与黑》 文学现代性
原文传递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12
18
作者 温儒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23,共13页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温儒敏茅盾(沈雁冰)的文名最初是由文学批评彰显的,在1927年动笔写小说《蚀》之前,他几乎全力以赴从事文学批评活动。茅盾的创作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三、四十年代,而文学批评从20年代初一直到70年代末...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温儒敏茅盾(沈雁冰)的文名最初是由文学批评彰显的,在1927年动笔写小说《蚀》之前,他几乎全力以赴从事文学批评活动。茅盾的创作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三、四十年代,而文学批评从20年代初一直到70年代末,贯串其终生。和创作相比,茅盾在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文学批评 自然主义 作家论 革命文学 “为人生” 现实主义 《小说月报》 批评家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革命与乡土——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维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123,共11页
孙犁的小说创作与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早期创作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是晋察冀边区在创建阶段尊重乡土传统,"革命"与"乡土"相生共融的真实反映;他创作的转型,与"土地改革"全... 孙犁的小说创作与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早期创作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是晋察冀边区在创建阶段尊重乡土传统,"革命"与"乡土"相生共融的真实反映;他创作的转型,与"土地改革"全面开展后,"革命"与"乡土"由共融走向对抗有深刻关联。考察孙犁小说创作与晋察冀乡村建设的关系,可以更深刻把握孙犁早期小说的内在特征,也可以更理性把握孙犁与"革命文学"的关系,他的成功与迅速边缘化,都体现出"革命追随者"作家必然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小说创作 革命 乡村建设 孙犁 乡土 革命文学 系列小说
原文传递
“人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重构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德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5-191,218,共8页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核心理念 革命文学 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