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 |
杨联芬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18
|
|
2
|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
杨春时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2
|
|
3
|
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 |
郜元宝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9
|
|
4
|
凝视“背影”——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 |
陈千里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2003 |
22
|
|
5
|
《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 |
程光炜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26
|
|
6
|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
尤西林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0
|
|
7
|
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发展 |
冯奇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8
|
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 |
斋藤敏康
刘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3 |
16
|
|
9
|
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始末 |
卫公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4
|
|
10
|
论中国当代文学 |
谢冕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5
|
|
11
|
变体与整合: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 |
宋剑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12
|
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
王烨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3
|
现代文学叙事与空间意象营造 |
逄增玉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14
|
河流·湖泊·海湾——革命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略说 |
王富仁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7
|
|
15
|
《从牯岭到东京》的发表及钱杏态度的变化——《〈幻灭〉(书评)》、《〈动摇〉(评论)》和《茅盾与现实》对勘 |
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16
|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
郜元宝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4
|
|
17
|
“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 |
张武军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5
|
|
18
|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 |
温儒敏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2
|
|
19
|
革命与乡土——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 |
周维东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4
|
|
20
|
“人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重构 |
朱德发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