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际传播的符号回归——网络表情符号emoji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因素分析 |
张美静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15 |
29
|
|
2
|
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 |
唐英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3
|
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研究述略——从网络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谈起 |
黄春平
彭铁祥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9
|
|
4
|
口语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 |
王晓晖
韩雪峰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5
|
舞蹈形体训练的若干思考 |
谢丹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4 |
5
|
|
6
|
“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符号学辨析 |
张立春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7
|
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反思尼尔·波兹曼的批判理论 |
王亿本
蒋晓丽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8
|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的表达策略 |
张超
钟新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9
|
非言语传播的四次转型分析——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参照 |
王亿本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0
|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非言语传播研究 |
牛亚琪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8 |
1
|
|
11
|
小说《芳华》中的非言语传播探析 |
任婕
|
《东南传播》
|
2018 |
1
|
|
12
|
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优势——以“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和“上巳节成人礼”为例 |
成越洋
班佼佼
|
《东南传播》
|
2015 |
1
|
|
13
|
网络主持的非言语传播:表意认知与意涵深耕 |
刘旭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2 |
0 |
|
14
|
全媒体语境下加强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必要性 |
成越洋
|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5
|
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 |
王琦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6
|
时间、空间在说话——中美两国走向和解历史瞬间的非语言视角分析 |
李梓潇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7
|
老子非言语传播思想的内涵、功能及其当代启示 |
谢清果
杨芳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7 |
0 |
|
18
|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非言语传播——以严光为个案 |
宋明好
荣健
|
《皖西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9
|
非言语线索:读懂处在交流中真实的你我——以一期电视相亲纪实专题片为例 |
方刚
汪梅子
|
《今传媒》
|
2012 |
0 |
|
20
|
论《红楼梦》中的非言语传播 |
王建华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