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我国非营利空间的前瞻性思考
1
作者
陈曦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3X期42-43,共2页
政府的扶持资金可以促进各种典型、关键的目标的实现。我国非营利空间模糊不清的身份性质与它的原初定义背道而驰,这时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完备的支撑机制,并激发、积累和延续这方面的社会乐助意识。一切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一个优...
政府的扶持资金可以促进各种典型、关键的目标的实现。我国非营利空间模糊不清的身份性质与它的原初定义背道而驰,这时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完备的支撑机制,并激发、积累和延续这方面的社会乐助意识。一切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一个优良、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态环境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政府支持
非营利
空间
艺术生态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身份·地域·历史记忆——我们今天如何读东南亚艺术?
2
作者
林霖
《艺术当代》
2019年第4期50-55,共6页
本文从个案入手,探讨了作为文化地域概念的'东南亚'的形成,以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投射与呈现。文章不仅揭示了东南亚当代艺术家身上地域因素与当代特质的杂糅,以及这种'后殖民特质'在东南亚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的表现...
本文从个案入手,探讨了作为文化地域概念的'东南亚'的形成,以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投射与呈现。文章不仅揭示了东南亚当代艺术家身上地域因素与当代特质的杂糅,以及这种'后殖民特质'在东南亚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的表现,也具体而微观地对如何更好地呈现、关注东南亚艺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艺术中'第三方力量'的非营利空间所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地域认同
非营利
空间
原文传递
非营利空间能否成为文化的“第三力量”?——上海非营利艺术空间调研初期阶段分析与总结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霖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年第3期70-78,共9页
近五年来,上海在民营美术博物馆运营方面已卓有成效,也向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而同样作为"民营"的非营利空间,却沦于灰色地带,有些曾经努力做出过成绩的空间,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运营艰难。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
近五年来,上海在民营美术博物馆运营方面已卓有成效,也向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而同样作为"民营"的非营利空间,却沦于灰色地带,有些曾经努力做出过成绩的空间,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运营艰难。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艺术生态的全面与多元化构建。诚然,美术馆的政治使命和公众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用一个词形容是"大树";而非营利空间则是大树长成前的一棵棵小树苗,本就具有草根性和大众性。政府不仅应扶持,也应致力于打造如此"小而精"的艺术空间,最终耕耘出一片健康全面的艺术生态。从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利
艺术
空间
美术馆
文化的第三力量
原文传递
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经纬纵横——以上海本土NPOs为聚焦点说开去
4
作者
林霖
《艺术当代》
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
在国内,"非营利"往往被错写成"非盈利",这其实也导致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会认为,做非营利机构是"不赚钱"的。其实,非营利机构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有剩余收益的(也称为"财务溢出"或"财务...
在国内,"非营利"往往被错写成"非盈利",这其实也导致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会认为,做非营利机构是"不赚钱"的。其实,非营利机构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有剩余收益的(也称为"财务溢出"或"财务盈余",即spill-over或financial surplus),是能构成自给自足的独立运营的良性循环。非营利空间也并非一定是"替代性空间",它并非"替代";我们这里所言的非营利艺术空间,特指各类处于画廊和美术馆所构成的艺术系统之外的展览空间及活动事件,因为希望能在有限的资料和条件下尽可能做得更丰满、全面,本文也将诸多非营利项目纳为研究的对象(指并非对实体空间有硬性要求)。因为我们认为,对于一个良性健康又茁壮的艺术生态系统而言,不仅有蓬勃兴起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等成熟机构,还有成熟的一级艺术市场所主导的主流系统,以及如城市肌理般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艺术实验空间和创作发生地。当然,它们中的很多可能只是项目、平台,但是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空间形态,而是对"新的可能性"这一老生常谈的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一种展望和前行方向。即便从宏观的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诚然,外表的光鲜只能让人一时感叹,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实际的经纬纵横,在这经纬纵横中勾勒出真实、真诚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利
艺术
空间
美术馆
城市精神文明
艺术基金会
原文传递
题名
我国非营利空间的前瞻性思考
1
作者
陈曦
机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3X期42-43,共2页
文摘
政府的扶持资金可以促进各种典型、关键的目标的实现。我国非营利空间模糊不清的身份性质与它的原初定义背道而驰,这时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完备的支撑机制,并激发、积累和延续这方面的社会乐助意识。一切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一个优良、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态环境而努力。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政府支持
非营利
空间
艺术生态环境
分类号
C912.2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身份·地域·历史记忆——我们今天如何读东南亚艺术?
2
作者
林霖
机构
不详
出处
《艺术当代》
2019年第4期50-55,共6页
基金
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美术馆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研究”(18DY10)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从个案入手,探讨了作为文化地域概念的'东南亚'的形成,以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投射与呈现。文章不仅揭示了东南亚当代艺术家身上地域因素与当代特质的杂糅,以及这种'后殖民特质'在东南亚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的表现,也具体而微观地对如何更好地呈现、关注东南亚艺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艺术中'第三方力量'的非营利空间所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东南亚
地域认同
非营利
空间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非营利空间能否成为文化的“第三力量”?——上海非营利艺术空间调研初期阶段分析与总结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霖
机构
上海艺术研究所
出处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年第3期70-78,共9页
基金
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美术馆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研究”(18DY10)阶段性成果
文摘
近五年来,上海在民营美术博物馆运营方面已卓有成效,也向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而同样作为"民营"的非营利空间,却沦于灰色地带,有些曾经努力做出过成绩的空间,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运营艰难。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艺术生态的全面与多元化构建。诚然,美术馆的政治使命和公众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用一个词形容是"大树";而非营利空间则是大树长成前的一棵棵小树苗,本就具有草根性和大众性。政府不仅应扶持,也应致力于打造如此"小而精"的艺术空间,最终耕耘出一片健康全面的艺术生态。从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
关键词
非营利
艺术
空间
美术馆
文化的第三力量
Keywords
Non-Profit Art Space
Art Museum
The Third Force of Culture
分类号
J124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经纬纵横——以上海本土NPOs为聚焦点说开去
4
作者
林霖
机构
不详
出处
《艺术当代》
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
文摘
在国内,"非营利"往往被错写成"非盈利",这其实也导致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会认为,做非营利机构是"不赚钱"的。其实,非营利机构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有剩余收益的(也称为"财务溢出"或"财务盈余",即spill-over或financial surplus),是能构成自给自足的独立运营的良性循环。非营利空间也并非一定是"替代性空间",它并非"替代";我们这里所言的非营利艺术空间,特指各类处于画廊和美术馆所构成的艺术系统之外的展览空间及活动事件,因为希望能在有限的资料和条件下尽可能做得更丰满、全面,本文也将诸多非营利项目纳为研究的对象(指并非对实体空间有硬性要求)。因为我们认为,对于一个良性健康又茁壮的艺术生态系统而言,不仅有蓬勃兴起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等成熟机构,还有成熟的一级艺术市场所主导的主流系统,以及如城市肌理般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艺术实验空间和创作发生地。当然,它们中的很多可能只是项目、平台,但是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空间形态,而是对"新的可能性"这一老生常谈的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一种展望和前行方向。即便从宏观的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诚然,外表的光鲜只能让人一时感叹,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实际的经纬纵横,在这经纬纵横中勾勒出真实、真诚的面貌。
关键词
非营利
艺术
空间
美术馆
城市精神文明
艺术基金会
分类号
J124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我国非营利空间的前瞻性思考
陈曦
《魅力中国》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身份·地域·历史记忆——我们今天如何读东南亚艺术?
林霖
《艺术当代》
2019
0
原文传递
3
非营利空间能否成为文化的“第三力量”?——上海非营利艺术空间调研初期阶段分析与总结
林霖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
1
原文传递
4
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经纬纵横——以上海本土NPOs为聚焦点说开去
林霖
《艺术当代》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