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_2O产生的不同过程及贡献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文广 孙志高 +2 位作者 甘卓亭 孙万龙 王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10-3119,共10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N2O产生不同过程与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差异...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N2O产生不同过程与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差异明显,但总体均表现为N2O释放.恢复区湿地土壤的N2O产生量大于未恢复区.N2O的产生主要以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而反硝化作用对N2O的产生有较大削弱作用,这与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量贡献较大,这与黄河口为高活性铁区,Fe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尽管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的产生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的影响较大,应受到特别关注.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产生过程的影响不尽一致,这与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差异有关.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的N2O总产生量介于(0.37±0.08)~(9.75±7.64)nmol·(kg·h)-1,略高于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的N2O总产生量,但明显低于富氧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的N2O总产生量.研究发现,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的长期实施明显促进了N2O的产生,因而下一步生态恢复工程应统筹考虑景观恢复与温室气体削弱这两方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芦苇湿地 硝化反硝化作用 非生物作用 黄河口
原文传递
氮肥品种和含水量对水稻土N_2O排放速率及排放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席瑞泽 付庆灵 +4 位作者 杨永强 尤锦伟 朱俊 胡红青 叶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53-2560,共8页
稻田是全球重要的N_2O排放源,氮肥有效性和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水稻土在施用尿素和硫酸铵时,水分变化对短时间内N_2O总排放速率及不同硝化过程(自养硝化、异养硝化、非生物作用)贡献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稻田是全球重要的N_2O排放源,氮肥有效性和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水稻土在施用尿素和硫酸铵时,水分变化对短时间内N_2O总排放速率及不同硝化过程(自养硝化、异养硝化、非生物作用)贡献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实验,采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不同时间段N_2O释放量,并计算释放速率。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自养硝化、异养硝化及总过程的N_2O排放速率,并且施尿素处理N_2O排放速率大于施硫酸铵。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由48%增加至160%,总N_2O排放速率以及自养硝化、异养硝化N_2O排放速率显著增加。供试水稻土N_2O的产生主要是由生物过程主导的,其中硝化作用(包括自养硝化、异养硝化)最高贡献达51.1%,非生物作用贡献所占比重很小。这些结果可为科学施肥,降低农田土壤N_2O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水稻土 自养硝化 异养硝化 非生物作用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条件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N_(2)O产生过程对温度的响应
3
作者 方冠荣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武慧慧 姚钦予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8-389,共12页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氮负荷处理,0 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 g·m^(-2)·...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氮负荷处理,0 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 g·m^(-2)·a^(-1);NH:高氮负荷处理,75.0 g·m^(-2)·a^(-1)),获取不同氮负荷样地土壤开展室内培养实验,以探讨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N_(2)O产生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不同过程的N_(2)O产生量发生了一定改变,亚表层土壤的N_(2)O总产生量整体高于表层土壤.不管是表层土壤还是亚表层土壤,其在NL、NM和NH处理下的N_(2)O总产生量相比N0处理均有所增加.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非生物作用均是表层和亚表层土壤N_(2)O产生的重要过程,但其N_(2)O产生量整体随氮负荷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反硝化作用对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N_(2)O的产生均存在较大的削弱作用.不同氮负荷处理下非生物过程对N_(2)O产生的较大贡献一方面与该区土壤铁锰及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含量丰富有关,另一方面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土壤酸碱状况(pH)发生明显改变有关.氮负荷水平和温度对N_(2)O产生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表层土壤的N_(2)O产生在较低温度下(20℃)以非生物作用为主,而亚表层土壤以反硝化作用和非生物作用为主;但在较高温度下(25~35℃),不同处理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N_(2)O产生均以非生物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研究发现,氮负荷增强改变了湿地土壤N_(2)O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贡献模式.氮负荷增强可能通过改变土壤酸碱状况而降低非生物过程的贡献,但也可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来提高生物过程(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的贡献.本研究将有助于评估氮负荷增强条件下闽江河口湿地N_(2)O的源/汇功能,并可为该区湿地碳汇功能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氮负荷 温度 非生物作用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