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季鹏 王静波 +2 位作者 毕宏生 王兴荣 马晓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0-353,共4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215;切削深度-0.3&#215;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 手术 近视 手术 前瞻性研究 角膜地形图 非球面指数 切削深度 治疗光区
下载PDF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变化多因素分析
2
作者 季鹏 毕宏生 +3 位作者 王兴荣 范华 王桂敏 王静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LASI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与角膜曲率、四阶球差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6~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虹膜识别定位LASIK治疗近视患者87例(173只眼),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 目的探讨LASI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与角膜曲率、四阶球差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6~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虹膜识别定位LASIK治疗近视患者87例(173只眼),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mm区平均屈光力(K值)和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采用Zywave像差仪检测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四阶球差值(4th—SA),分析手术前后Q值与K值、4th—sA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Q值分别为-0.13±0.09,1.05±0.54;K值(43.42±1.53)D,(38.04±1.81)D;四阶球差值(-0.12±0.15)μm,(-0.56±0.21)μ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r=-0.54,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1,P=0.99,P〉0.05);术后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6、r=-0.77,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0,P〈0.01)。结论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指数有正性增大趋势,角膜曲率变平坦,四阶球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非球面指数 球面像差 角膜屈光力
原文传递
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季鹏 毕宏生 +4 位作者 范华 胡兵 刘翠红 张代兴 王兴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INTRACOR)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对老视患者24例24眼采用飞秒激光INTRACOR进行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视力)、裸眼近视...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INTRACOR)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对老视患者24例24眼采用飞秒激光INTRACOR进行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视力)、裸眼近视力(UCNVA)(LogMAR视力)、等效球镜度(SE),并设计调查问卷评估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采用CorvisS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大压陷时峰距(HC-PD)、最大压陷时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时变形幅度(HC-DA);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3mm区屈光力和6mm区非球面指数(Q值)。结果术前和术后12个月UCNVA(LogMAR视力)分别为0.5(0.3,1.0)和0.2(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后12个月UCDVA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P >0.05)。术后12个月SE为(-0.37±0.29)D,与术前的(+0.35±0.29)D相比,有轻度近视转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1)。术前与术后1、3、6和12个月眼压、CCT、HC-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73、1.347、2.434,均P >0.05);术前与术后1、3、6、12个月HC-R、HC-D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485、137.648,均P<0.01),术后各时间点HC-R值均小于术前值,HC-DA值均大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HC-R值和HC-D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2个月,角膜中央6mm区非球面指数为-0.28±0.10,较术前的-0.16±0.09负性增加,中央区手术前后角膜最大曲率差异值(diff-K值)为(2.55±0.81)D。结论INTRACOR治疗老视可有效提高近视力,术后角膜HC-R减小,HC-DA增加,角膜中央曲率增加,非球面指数负性增加,提示手术降低了中央区角膜生物力学强度,角膜中央区前凸形成非球面多焦形态达到增加近视力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 飞秒激光 角膜基质内切割术 前瞻性研究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非球面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