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被引量:34
1
作者 周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中国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各种学术实践,具有"公共民俗学"的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 中国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各种学术实践,具有"公共民俗学"的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事象及问题展开基于学理的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具有公共性的学问。但在中国并不适宜在原本就有高度应用属性的民俗学之外另行建构"公共民俗学"。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只应是纯学术的,其对现实的介入、参与和社会贡献,均应基于切实的资料积累和严谨的田野调查,并在纯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根据民俗学的实践性和公共性,不妨将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参与等社会性学术实践定义为中国式的"公共民俗学",但也应对其学术有可能被行政权力"同化"的危险性保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中国民俗学 公共民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