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理论来源及国外研究进展 |
刘芳儒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5
|
|
2
|
“数字劳动”内涵探析--基于与受众劳动、非物质劳动、物质劳动的关系 |
谢芳芳
燕连福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3
|
|
3
|
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 |
肖恩·塞耶斯
周嘉昕(译)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0
|
|
4
|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
刘怀玉
陈培永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1
|
|
5
|
大众的历险 |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耐格里
陈飞扬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
2004 |
22
|
|
6
|
数字劳工:移动游戏中青少年玩家的非物质劳动研究 |
袁潇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9
|
|
7
|
非物质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基于对哈特、奈格里观点的解读 |
唐正东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7
|
|
8
|
被遮蔽的主体:重思劳动理论范式下的粉丝定性问题——以微博“控评”为例 |
刘国强
粟晖钦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4
|
|
9
|
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对“活劳动”范畴之反思 |
吴静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4
|
|
10
|
非物质劳动与创造性剩余价值——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解读 |
张一兵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4
|
|
11
|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人类劳动形态变迁 |
郜清攀
|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2
|
|
12
|
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 |
荣跃明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13
|
马克思的《大纲》与当代资本主义--纪念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60周年 |
奈格里
哈维
普舒同
斯蒂格勒
张一兵
许煜
杨乔喻(译)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14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的四维解析 |
张自永
吴宏洛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12
|
|
15
|
非物质劳动条件下剥削及危机的新形式——基于马克思的立场对哈特和奈格里观点的解读 |
唐正东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6
|
《帝国》:后现代革命的宏大叙事 |
汪行福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2007 |
11
|
|
17
|
国外马克思数字劳动研究:概览与评析 |
冯洁
周延云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18
|
对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学术考察 |
李春建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19
|
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价值属性及其不可替代性 |
何菊玲
牛雪琪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20
|
认知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的新进展 |
蔡万焕
|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