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格瓦拉、甘地和金——二十一世纪的选择 |
祝大同
|
《社会科学论坛》
|
2002 |
2
|
|
2
|
20世纪以来西方战略传播指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探析 |
冯小桐
荆江
|
《对外传播》
|
2022 |
1
|
|
3
|
印尼非暴力运动的发展及其特征 |
张洁
|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4
|
泰国非暴力群众运动与政治转型 |
周方冶
|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5
|
21世纪以来巴勒斯坦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内涵、实践与挑战 |
成飞
|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6
|
印度妇女与抱树运动 |
吴蓓
|
《环境教育》
|
2005 |
0 |
|
7
|
历史教科书中“课文思考题”的教学研究 |
朱煜
|
《历史教学(下半月)》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8
|
关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新认识 |
王尚清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6 |
3
|
|
9
|
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
汤宜庄
|
《南亚研究》
|
1987 |
2
|
|
10
|
尼赫鲁与甘地在印度民族民主运动方法问题上的分岐 |
尚劝余
|
《南亚研究季刊》
|
1996 |
1
|
|
11
|
论甘地和甘地主义 |
吴成平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2
|
|
12
|
锡克教宗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
庄万友
|
《南亚研究季刊》
|
1995 |
2
|
|
13
|
甘地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 |
李达三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1
|
|
14
|
对非暴力主义应基本肯定 |
张一平
|
《世界历史》
|
1981 |
2
|
|
15
|
甘地主义介评——纪念甘地诞辰120周年 |
锋钧
|
《国际政治研究》
|
1989 |
1
|
|
16
|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黄安年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1999 |
2
|
|
17
|
论甘地与托尔斯泰世界观的二重性 |
胡光利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8
|
论尼赫鲁与甘地之间的历史交往 |
彭树智
|
《南亚研究季刊》
|
1997 |
2
|
|
19
|
尼赫鲁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
尚劝余
|
《南亚研究季刊》
|
1992 |
1
|
|
20
|
国大党在1939—1947年争取印度独立斗争中的策略 |
袁传伟
|
《南亚研究》
|
198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