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徐冬娟 周欢 +10 位作者 胡梦梦 沈依蕾 李鸿飞 韦潋滟 徐婧 蒋壮壮 邵晓莉 奚振华 何松彬 楼敏 柯绍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3,共9页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要抗凝治疗或存在其他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者。短期安全性结局为院内出血事件,长期安全性结局为1年全因死亡,短期神经功能结局使用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价。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共1868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比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1分的比例(OR=1.657,95%CI:1.253~2.192,P<0.01),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OR=2.359,95%CI:0.301~18.503,P>0.05)。而相比于单抗治疗,双抗治疗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神经功能获益(OR=0.923,95%CI:0.690~1.234,P>0.05),反而增加了胃肠道出血风险(OR=2.837,95%CI:1.311~6.136,P<0.01)。对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及以下和90×10^(9)/L以上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神经功能结局(均P<0.05),而对于血小板计数为(>75~90)×10^(9)/L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1年生存曲线(P<0.05)。即使患者同时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单抗治疗也未增加各种类型出血风险(均P>0.05),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结局(均P<0.01)。对于单抗药物的选择,无论使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在各类出血事件、1年全因死亡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仍是合理的,且单抗治疗相比双抗治疗神经功能结局改善效果相当、胃肠道出血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卒中 血小板减少症 抗血小板治疗 安全 回顾研究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非心源性脑卒中合并CKD 4期患者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病例分析
2
作者 丁蔚 朱延焱 蒋晓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非心源性卒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4期(CKD4)患者个体化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调研文献及查阅指南,为1例非心源性卒中合并CKD4期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卒中二级预防方案。结果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配合临...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非心源性卒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4期(CKD4)患者个体化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调研文献及查阅指南,为1例非心源性卒中合并CKD4期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卒中二级预防方案。结果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配合临床医生为非心源性脑卒中合并CKD4期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及口服降糖、降压药物方案,患者依从性高。经过精细化的药物治疗后,该患者血压及血糖水平较入院前明显改善,头晕及行走不稳较入院前明显好转。结论临床药师在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药物重组方案,可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心源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 口服降压药物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苏观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20期3739-3740,共2页
目的观察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 目的观察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结果研究组出院时NHI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9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具有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轻型心源性脑卒中 NHISS评分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邹建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第2天开始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对照组于入院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第2天开始改为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3%,对照组为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2.67%,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3.33%,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有效 安全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合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14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比较2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7.1%和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2%和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3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变化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各项指标,缓解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桂谊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7期3197-3199,共3页
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的67例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 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的67例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可以阻断其它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玲玲 《当代医学》 2018年第27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9月接收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7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中的全部患者使用阿... 目的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9月接收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7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中的全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实际治疗,对照组中的全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实际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低切黏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30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的差异性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2.56%;对照组复发率为15.3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症状和指标明显缓解,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临床效果 安全 分析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0期88-90,共3页
目的 剖析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 94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施行阿司匹林单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干预。比较两组患... 目的 剖析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 94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施行阿司匹林单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干预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1.05±1.51)分低于对照组的(17.63±1.8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重视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宫珍卿 王永久 朱孔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10期7-10,共4页
脑卒中家族史被认为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决定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 脑卒中家族史被认为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决定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炎性基因可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笔者总结概括了常见几种炎性因子:淋巴毒素(LTA)、白介素-6(IL-6)、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和染色体区9p21.3的多态性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该研究有利于深刻了解到这些基因的功能以及遗传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基因 基因多态 白介素-6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 染色体区9p21.3
下载PDF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芝彪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9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防治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5—2014-05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常规卒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使用氯吡...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防治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5—2014-05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常规卒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个月、1a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双抗防治,能够有效降低其卒中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防治中有较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防治
下载PDF
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俊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9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结合... 目的探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结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全血低切粘度(15.73±1.75)mPa·s、血小板聚集率(52.76±4.21)%低于对照组的(20.64±2.13)mPa·s、(63.39±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2.27%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确切,治疗后全血低切粘度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有效率显著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适用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全血低切粘度 血小板聚集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87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在基础干预上使用阿... 目的探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87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在基础干预上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各项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全血低切粘度(15.82±1.86)mPa·s、纤维蛋白原(3.48±0.90)g/L、血浆粘度(1.78±0.36)mPa·s、血小板聚集率(52.88±4.32)%,均低于对照组的(20.53±2.04)mPa·s、(3.92±0.89)g/L、(2.04±0.40)mPa·s、(62.28±5.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复发率2.27%低于对照组的27.91%、18.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确切,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各项指标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该研究的样本较少,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处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余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14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联抗血... 目的观察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2.2%(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血液凝集指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成像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芳 张兆 +3 位作者 张千 肖芳 陈辉燕 王一媚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9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成像(PWI)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将本研究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后,根据患者疾病类型...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成像(PWI)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将本研究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后,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3例)和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诊断结束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结果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影像学特征中ADC高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MTT、TTP低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理论IP区、IC区CBF、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诊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诊断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成像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下载PDF
刍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长涛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第4期44-47,共4页
目的研究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运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实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和他... 目的研究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运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实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50 mg,第2天后调整为120 mg;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初始剂量350 mg),之后调整为80 mg/d,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实验室指标、复发率、不良反应率。结果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高达1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检测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52.87±4.45)%、全血低切粘度(15.48±1.88)m Pa·s、血浆粘度(1.51±0.21)m Pa·s、纤维蛋白原(3.49±0.75)g/L,而对照组各项数据依次为血小板聚集率(61.39±5.21)%、全血低切粘度(21.95±2.47)m Pa·s、血浆粘度(2.12±0.26)m Pa·s、纤维蛋白原(3.43±0.89)g/L,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显著,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临床疗效 双联抗血小板 安全
下载PDF
双抗药物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6
作者 马换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17-120,共4页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实施双抗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5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诊与治疗时间范围在2021年3月-2022年7月,所有患者落实基础治疗,同时将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实施双抗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5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诊与治疗时间范围在2021年3月-2022年7月,所有患者落实基础治疗,同时将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药物治疗的25例纳入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治疗指标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综合疗效更高,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更小,同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相关参数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双抗药物治疗,可在提升综合疗效同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还有利于帮助患者改善实验室相关指标,对此类疾病可取得满意效果,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药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疗效 安全
下载PDF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廷富 黄永洪 +1 位作者 谭昌洪 王善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1-475,共5页
为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82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基础... 为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82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人尿激肽原酶组),每组各41例。分别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和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和HDS评分则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得分明显低于单独组,Barthel指数和HDS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Treg/CD4+T细胞的水平显著增加,而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百分比、Th1细胞/Th2细胞和Th17细胞/CD4+T细胞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3+T细胞(%)、IgA、IgM、IgG、补体C3和C4等水平之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人尿激肽原酶可显著改善非心源性IS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促进T细胞相关免疫功能的恢复,但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尿激肽原酶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18
作者 李强 马琴 杜艳妮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53-554,共2页
目的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 目的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张霞 杨飞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3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神经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可以降低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又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翁英华 《神经药理学报》 2020年第6期13-17,共5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10只。对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建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连续灌...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10只。对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建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连续灌胃阿托伐他汀(1 mg·kg^(-1)·d^(-1))2 w,假手术组不阻塞颈内动脉,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连续灌胃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观察各组之间神经功能评估、脑组织病理变化、神经元凋亡、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差异,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NF-κB p65、p-IκB、Cleaved Caspase-3表达差异。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凋亡率、血清IL-6、TNF-α和IL-1β较模型组均明显改善(P<0.05)。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显示阿托伐他汀组大鼠TLR4、NF-κB p65、p-IκB、Cleaved Caspase-3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抑制TLR4和核转录因子NF-κB p65,通过该途径抑制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心源性缺血脑卒中 神经元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