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启迪 罗坚 +2 位作者 全灿 周俊波 李增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2期6389-6392,6223,共5页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就是蛋白质的分离。对于天然蛋白来说,可能需要一系列的纯化步骤才能获得纯度满足研究要求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在分离过程中常常由于溶液环境变化或外力作用造成构象变化而引起失活。本文首先介绍了常用的蛋白质分...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就是蛋白质的分离。对于天然蛋白来说,可能需要一系列的纯化步骤才能获得纯度满足研究要求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在分离过程中常常由于溶液环境变化或外力作用造成构象变化而引起失活。本文首先介绍了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包括膜分离技术、沉淀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以及层析分离技术等常用的蛋白质纯化技术,总结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近年来发展的新型蛋白质分离技术--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纯化 层析 非对称流场分离
原文传递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在纳米材料及生物分子表征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全灿 刘攀攀 金君素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9,共8页
场流分离作为一类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和收集流体中的悬浮物微粒,它是将流体与外场联合作用于待分离物质,利用样品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性质的差异实现分离,然后利用分离物质的保留性质来确定样品颗粒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等性质。其中非... 场流分离作为一类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和收集流体中的悬浮物微粒,它是将流体与外场联合作用于待分离物质,利用样品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性质的差异实现分离,然后利用分离物质的保留性质来确定样品颗粒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等性质。其中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能够提供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分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欢迎。本文介绍了场流分离的分类及其原理,重点介绍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的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非对称流场流分离的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分离技术的比较;最后总结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非对称流场分离 纳米材料 生物分子 应用
原文传递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启慧 吴迪 +1 位作者 邱百灵 韩南银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8-926,共9页
场流分离是生物分析领域一项成熟的技术,将流体与外场联合作用于待分离物质,利用分析物某些理化参数上的差异进行分离。非对称流场流是其重要的分支之一,所施加的外力场为垂直方向的液流,分离过程于开放型的通道中在某种组成的载液迁移... 场流分离是生物分析领域一项成熟的技术,将流体与外场联合作用于待分离物质,利用分析物某些理化参数上的差异进行分离。非对称流场流是其重要的分支之一,所施加的外力场为垂直方向的液流,分离过程于开放型的通道中在某种组成的载液迁移推动下进行,主要根据分析物与垂直施加的第二维液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分离。非对称流场流在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衍生纳米级/微米级粒子、亚细胞单元和聚合物等分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归功于其直接应用于生物样品时可进行无损分离,因此生物分析物如蛋白质可以在生物友好型的环境中完成分离而不改变其构型,也无需使用降解载液。分离设备便于保持无菌状态,分析物可在生物友好的环境中维持其自然状态。该文简要描述了场流分离原理并罗列出其在生物分析领域一些卓越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流场分离 分离 表征 生物分析 综述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的蛋白分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鄂云龙 全灿 +1 位作者 金君素 李红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4,共5页
通过对肌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混合蛋白样品分离,研究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AF4)分离蛋白时需要优化的参数及各个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首先应用正交设计实验考察样品进样量、横向流速、进检测器流速、聚焦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得... 通过对肌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混合蛋白样品分离,研究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AF4)分离蛋白时需要优化的参数及各个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首先应用正交设计实验考察样品进样量、横向流速、进检测器流速、聚焦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最大影响因素为横向流速,最优分离条件为:样品进样量20μL、横向流速5mL/min、进检测器流速0.2mL/min、聚焦时间6min。经验证此最优分离条件下分离度达到2.5。随后在最优分离条件下分别考察膜材料、缓冲盐浓度、分离腔室厚度对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截留膜选用再生纤维素膜,流动相缓冲盐浓度为20mmol/L时,满足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蛋白样品的分离要求,随着腔室厚度的提高,分离度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流场分离 肌红蛋白 牛血清白蛋白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淀粉分子量的测定及其与物化性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峻榕 王倩 +3 位作者 杨麒 方晨璐 刘凯 陆鹏学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8,共7页
综述淀粉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凝胶渗透色谱、非对称流场流分离和黏度法。对不同品种原淀粉的分子量分布,改变淀粉分子量的各类改性方法,以及分子量与物化性质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对今后淀粉分子量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淀粉分子量 凝胶渗透色谱 非对称流场分离 黏度法 物化性质
下载PDF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过敏原蛋白表位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阳 杨奕 +5 位作者 邵兵 邹悦 宋宇 舒琳 梁启慧 韩南银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8-403,共6页
应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AF4)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过敏原蛋白表位进行筛选。将选择的过敏原蛋白(虾原肌球蛋白,TM)酶解后经UPLC-QTOF-MS分析,建立蛋白质肽谱。将TM酶解后的肽段与免疫球蛋白E混合孵... 应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AF4)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过敏原蛋白表位进行筛选。将选择的过敏原蛋白(虾原肌球蛋白,TM)酶解后经UPLC-QTOF-MS分析,建立蛋白质肽谱。将TM酶解后的肽段与免疫球蛋白E混合孵育30 min,孵育过程中含有抗原表位的特异性肽段与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未结合的肽段仍留在溶液中。将孵育后的溶液进行AF4分离,已结合的肽段随IgE一起由出口流出,未结合的肽段透过分离通道膜,滤出至废液。收集出口流出的组分进行UPLC-QTOF-MS分析,与蛋白质肽谱匹配,找到特异性肽段,进而检测抗原表位。本研究扩展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的应用,对过敏原蛋白表位的检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过敏原蛋白表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流场分离 质谱 过敏原 表位 免疫球蛋白E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流场流分离系统优化脂蛋白的分离条件
7
作者 吴迪 邱百灵 +6 位作者 朱尘琪 郭爽 高杨亚雅 梁启慧 高也 宋宇 韩南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4-571,共8页
目的:使用自组装非对称流场流分离(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AF4)仪器对脂蛋白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分析仪器的分离性能并验证载液黏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2种标准蛋白(碳酸酐酶和甲状腺球蛋白)初步验证自组... 目的:使用自组装非对称流场流分离(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AF4)仪器对脂蛋白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分析仪器的分离性能并验证载液黏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2种标准蛋白(碳酸酐酶和甲状腺球蛋白)初步验证自组装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器的性能,标定分离通道相关参数(压制后的分离通道实际高度),进而通过四水平五因素的正交设计试验进行脂蛋白的分离条件优化,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验证分析。结果:通过调节流速条件及载液条件得到碳酸酐酶和甲状腺球蛋白混合样品的分离图,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及Stoke’s公式计算得到分离通道高度为164μm。使用正交设计试验得到优化后的分离条件可实现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大于1.50的分离度(分离度为1.61和1.58),所选取的5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水平分别为分离总流速(3.00,3.50,4.00,4.50 m L/min)、聚焦时间(3.00,3.50,4.00,4.50 min)、过渡时间(0.5,1.0,1.5,2.0 min)、载液p H(6.8,7.00,7.20,7.40)、载液黏度(使用不同浓度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调节载液黏度,其浓度分别为0.00%,0.03%,0.06%,1.00%),正交设计试验结果显示,5种主要因素中载液黏度对分离度影响最大,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载液黏度的影响,发现增大黏度可有效提高分离度,但会带来增大负峰的作用。结论:自组装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器可根据颗粒的粒径差异对脂蛋白进行有效分离,在优化的条件下可实现高、低密度脂蛋白的基线分离,载液黏度对分离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流场分离 脂蛋白 正交设计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