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追求“完美”:马修·阿诺德文化批评的目标和路径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唐立新
-
机构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3,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下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项目编号:12&ZD172)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年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马修.阿诺德文化批判中的人性观念研究"(项目编号:GK20161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批评大师,开创了英国文学批评的先河。阿诺德把"非利士主义"确立为文化批评的逻辑起点,并指出"拜金主义"和"机械主义"是时代弊病的根源。他主张,"两希精神"的结合,可以作为"文化救赎"的基本路径。追求"完美"是两希精神的共同目标。阿诺德最终把"文化救赎"坐实为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学习,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以体现。
-
关键词
非利士主义
希腊精神
希伯来精神
文化救赎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丹尼尔·德龙达》对非利士主义的批判
- 2
-
-
作者
徐颖
-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1,共5页
-
基金
2015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科研项目"乔治.爱略特中后期小说中两希文化传统的融合"(3262015T5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
关键词
《丹尼尔·德龙达》
非利士主义
光明之子
希伯来精神
-
Keywords
Daniel Deronda
Philistinism
Children of Light
Hebraism
-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