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主磁场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康国发 吴小平 胡家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4期71-75,共5页
根据第 8代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 90 0~ 2 0 0 0年地球主磁场和分量 X、Y、Z的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90 0~ 2 0 0 0年主磁场的空间功率谱呈减小趋势 ,由功率谱随谐波阶次 n的变化关系得出的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位... 根据第 8代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 90 0~ 2 0 0 0年地球主磁场和分量 X、Y、Z的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90 0~ 2 0 0 0年主磁场的空间功率谱呈减小趋势 ,由功率谱随谐波阶次 n的变化关系得出的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位于核幔边界附近 ,而且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用 n=1 ,2两阶谐波的谱得到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 ,1 90 0年以来离开地心一直向外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功率谱 等效磁源 国际地磁参考 谐波 偶极子
下载PDF
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研究
2
作者 袁立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由地电荷与地球自转运动发电原理及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标准模型所确定的地球磁场能量的分布,经分析、推论,建立了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并由此而建立了全球电磁场结构和等效电路.此电磁场发电机制由磁场和电路双正交结构组成,磁... 由地电荷与地球自转运动发电原理及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标准模型所确定的地球磁场能量的分布,经分析、推论,建立了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并由此而建立了全球电磁场结构和等效电路.此电磁场发电机制由磁场和电路双正交结构组成,磁场正交结构为偶极子场和非偶极子场,电路正交结构为地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和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产生的是偶极子场;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产生的是非偶极子场.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所确定的地磁场结构模型,与现地磁场结构模型完全不同,特别是极区拱形地磁场及其双向地磁场边界特性.此模型对极光、极光椭圆区、极区双向电集流和极区离子上行,对大气电场、大地自然电位的形成和变化趋势,对行星际磁场BZ及其南、北分量BS和BN的生成,及行星际南向分量BS与磁暴的关系,以及对地震与偶极子场、非偶极子场之间的关系等,都作出了较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荷的电容结构 电机制 全球等效电路 地磁和电路双正交结构 拱形及双向地磁边界 极光 偶极子 偶极子
下载PDF
四万年以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磁场古强度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3
作者 王浩森 徐行 +5 位作者 刘青松 仲义 陈艇 强小科 周祐民 杨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1-268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剩磁(IRM)作为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ka以来的RPI曲线.实验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D)-细粒准单畴(P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能够作为古强度记录的载体.此外,在11.5ka处RPI出现峰值.进一步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以及中国黄土10Be的丰度变化,我们认为该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影响所致.这说明东亚正磁异常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中国南海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为理解东亚地区磁场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为该区千年尺度RPI记录变化特征提供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地磁相对古强度 偶极子 地球动力学 东亚磁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