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28
1
作者 邱贵兴 杨庆铭 +3 位作者 余楠生 翁习生 王凯 李晓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肝素 低分子量 外科手术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 被引量:424
2
作者 陈廖斌 顾洁夫 +1 位作者 王华 吴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足踝不同方式的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流瘀滞、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提供依据。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15名 30侧健康成人股静脉在静息状态、足踝不... 目的探讨足踝不同方式的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流瘀滞、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提供依据。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15名 30侧健康成人股静脉在静息状态、足踝不同方式的被动及主动运动状态下的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结果足踝在被动运动中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三组运动方式中,屈伸和内、外翻运动只能轻度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优于前两者,峰速度增加 31.3%,平均速度增加 33.9%。主动运动的三组运动方式中,"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速度分别比屈伸和内、外翻运动峰速度增加 41.3%和 32.9%、平均速度增加 40.1%和 32.4%。各因素中足踝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强,峰速度增加 69.3%,平均速度增加 69.1%。结论足踝的主动"环转"运动,屈伸运动,内、外翻运动和被动"环转"运动均可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 DVT形成,主动"环转"运动的作用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运动活动 液循环 足踝 下肢
原文传递
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44
3
作者 陆芸 马宝通 +12 位作者 郭若霖 张建国 吴英华 庞贵根 辛景义 叶伟胜 邹玉安 王毅 董强 王学谦 Kerry H Paul C John F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93-698,共6页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探讨骨科创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探讨骨科创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肿胀程度、既往DVT病史、手术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以3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诊断依据。需要手术的患者入院24h内进行第1次静脉多普勒检查,第2次和第3次检查分别在术前2d及术后7d;非手术患者3次检查分别在入院后24h、第5及14天。将需要分析的数据输入临床报告系统数据库1.1版,进行统计学分析及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统计的54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9.6岁,DVT发生率为12.4%。以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达30.6%,其次为髋部骨折15.7%,膝关节周围骨折14.5%,胫腓骨骨折10.8%。3个部位以上的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50%,单部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低于10%。超过半数的DVT(56.7%)发生于受伤3d之内。随着年龄增加DVT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发病风险为184%。吸烟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几乎是非吸烟患者的2倍。结论DVT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年龄、病史、骨折部位、多发骨折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等均与DVT发生相关,须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骨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10
4
作者 Gustavo Saposnik Femando Barinagarrementeria +10 位作者 Robert D. Brown Cheryl D. Bushnell Brett Cucchiara Mary Cushman Gabrielle deVeber Jose M. Ferro Fong Y. Tsai 张沈阳(译) 韩丽娟(译) 叶丹(译) 徐运(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24-757,共34页
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 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专家小组回顾了相关文献,重点为196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并使用AHA证据水平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评定并制定推荐意见。本指南经专家小组认可后,由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并批准。结论本指南为CVT的诊断、处理和复发的预防提供了循证推荐,同时还提供了妊娠期妇女和儿童CVT评估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对临床并发症(痫性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恶化)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静脉血形成 静脉形成 颅内 脑梗死 静脉 卒中 疾病管理 预后 转归评价 抗凝药 妊娠 儿童
原文传递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1
5
作者 刘玉珍 张震宇 +6 位作者 郭淑丽 何文 张晓蓉 王淑珍 刘崇东 李金凤 李琳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水平,并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发生LEDVT22例(血栓组),发生率为15.6%,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4.1±1.2)d;术后未发生LEDVT119例(非血栓组)。(2)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晚、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合并心血管疾病、淋巴清扫术、年龄、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后应用止血药是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栓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为(0.9±0.6)mg/L,非血栓组为(0.5±0.4)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用于预测LE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手术后较手术前抗凝血酶Ⅲ有所升高。(4)22例行静脉超声诊断的血栓患者中,有4例行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均与超声诊断相符。(5)两组手术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检测结合静脉超声检查,可作为LEDVT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对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后2~7d常规筛查静脉血栓,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妇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180
6
作者 李春霞 谢春雷 +2 位作者 李爱文 钟丽丽 黄维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制订早期活动方案,探讨其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除给予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外,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 目的制订早期活动方案,探讨其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除给予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外,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即术后进行足踝被动或主动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给予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日测量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VT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早期活动方案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意外 运动疗法 静脉血形成 护理
原文传递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被引量:125
7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7-410,共4页
1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v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1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v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上述症状可以单独或多个共同存在。APS可分为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继发性APS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病(悉尼标准建议不用原发性和继发性APS这一概念,但目前的文献多仍沿用此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治疗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病 诊断 静脉血形成 类风湿关节炎 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4
8
作者 张银萍 崔焱 +6 位作者 钱志慧 金宇 潘志娟 朱金星 陈长芳 言克莉 刘扣英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初诊化疗6个周期的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PICC置管肺癌患者的资料,单因素分析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初诊化疗6个周期的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PICC置管肺癌患者的资料,单因素分析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15例,发生率为5.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Ⅲ-Ⅳ期、置管前D-二聚体〉0.5mg/ml、腺癌是肺癌合并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675、9.761、10.262。结论对于肺癌化疗6个周期的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静脉血形成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2
9
作者 臧加成 马信龙 +8 位作者 马剑雄 姜宏强 李鹏飞 李艳军 李风波 韩哲 姜轩 孔敬波 吕建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Y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结果4年间创伤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24049例,其中1543例发生DVT,其总体发生率为6.41%(1543/24049)。1543例患者中,713例为下肢骨折,790例为髋周骨折,40例为上肢骨折。髋周骨折总体发生率最高为12.33%(790/6408),下肢骨折总体发生率(6.02%,713/11837)明显高于上肢骨折(0.69%,40/5804);下肢骨折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上、髁间骨折)DVT发生率最高,为23.04%(165/716),股骨干骨折为14.72%(178/1209),髌骨骨折7.27%(110/1513),胫骨平台骨折5.83%(79/1355),胫腓骨骨折2.86%(91/3180),踝关节骨折2.60%(55/2116),跟骨骨折1.17%(15/1281),前足部骨折4.28%(20/467);上肢骨折中肩部骨折最高,为2.97%(9/303),其余部位骨折均〈1%。结论DVT与骨折部位发生率密切相关,临床应对股骨远端、股骨干、髋周及骨盆骨折进行DVT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骨折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05
10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方文 朱光宇 邓钢 邱海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90 0万U~ 1 60 0万U。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 :患者无症状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通畅 ;显效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回流畅 ,但壁不光滑 ,血管内径 >70 % ;有效 :症状有所缓解 ,造影示血栓残留 ,血管内径 <70 % ;无效 :症状及下肢造影均无改善。结果  1 3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 ,无移位。其中 :痊愈 2例 ,显效 9例 ,有效 2例 ,无效 0例 ,溶栓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溶解疗法 尿激酶 静脉滤器 治疗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 被引量:105
11
作者 山慈明 尹慧珍 +4 位作者 杜书明 支慧 孙静 尹红梅 秦德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9-354,共6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美国普外手术后的发病率为40%.而危重患者的DVT发生率高达80%,其引起的肺栓塞和栓塞后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物理预防 梯度压力弹力袜 间歇充气加压 足底静脉
原文传递
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03
12
作者 唐泓源 张黎明 +3 位作者 皮红英 屈波 张明学 杨明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目的制定系统早期活动方案,了解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的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给予目前临床预防DVT的护理常... 目的制定系统早期活动方案,了解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的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给予目前临床预防DVT的护理常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2d内观察两组患者DVT的相关症状;测量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早期DVT相关症状少于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早期活动方案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对降低DVT发生风险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运动疗法 静脉血形成 护理
原文传递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98
13
作者 陈东峰 余楠生 +1 位作者 卢伟杰 白波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23-826,共4页
目的比较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使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IPC)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 目的比较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使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IPC)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156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成4组。第1组38例,术前使用LMWH、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第2组42例,术后使用LMWH、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第3组36例,术前使用LMWH、术后使用IPC;第4组40例,术后使用LMWH与IPC。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观察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第1组,DVT2例(5.26%),出血量(1030.8±282.0)ml;第2组,DVT2例(4.76%),出血量(900.7±246.9)ml;第3组,DVT1例(2.78%),出血量(1040.3±288.5)ml,1例上消化道出血;第4组,DVT9例(22.5%),出血量(852.2±295.4)ml。在DVT发生率上,第1、2、3组明显低于第4组(P﹤0.05);在围手术期出血量上,第2、4组少于第1、3组(P﹤0.05)。结论术后使用LMWH联合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以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静脉血形成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100
14
作者 赵渝 +7 位作者 刘光维 成芳 傅麒宁 何佩仪 齐立行 孙文彦 吴洲鹏 朱越锋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7-383,共7页
近年来,随着各类输液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病因上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而在处理... 近年来,随着各类输液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病因上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而在处理上又须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而存在特殊之处。对其认识及处理不当,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管的合理使用。在此背景下,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共同制定本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导管 静脉血形成 抗凝治疗 导管保留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被引量:90
15
作者 关振鹏 吕厚山 +4 位作者 吴淳 孙铁铮 田京 寇伯龙 袁燕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 ,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方法 共有 92 6例行 1336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5 6 6例行 1745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有 5例患者术后诊断肺栓塞 ,其中 2例死亡 ... 目的 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 ,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方法 共有 92 6例行 1336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5 6 6例行 1745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有 5例患者术后诊断肺栓塞 ,其中 2例死亡 ,均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3例抢救成功 ,2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1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结果 肺栓塞总的发生率为 0 2 % ( 5 /2 492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 0 4% ( 4/ 92 6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 0 0 6 % ( 1/ 15 6 6 ) ;2 0 0 0年以前肺栓塞发生率为 0 % ;发生肺栓塞的患者 5例中有 2例死亡 ,其中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 4例中有 2例死亡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则无死亡。 结论 肺栓塞尤其大块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致死原因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 ;肺动脉造影术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随着医生诊断和认识水平的升高 ,以及人工关节手术的普及 ,肺栓塞的诊断率开始出现升高的趋势 ;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高度重视肺栓塞的发生 ,检查应抓住鉴别重点 ;骨科医师如怀疑出现肺栓塞 ,应及时请内科医师协助 ,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 ,并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膝置换 静脉血形成
原文传递
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 被引量:84
16
作者 李春会 李惠玲 +3 位作者 邹叶芳 景秀琛 胡化刚 陈利勤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 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预防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接受... 目的 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预防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接受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基于DVT预防指南的综合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早期功能锻炼、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预防4项。结果 术后5~7d,干预组DVT疾病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水平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现1例血流淤滞,对照组出现2例DVT、6例血流淤滞,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DVT预防指南的综合干预策略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对降低DVT发生风险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健康信念模式 综合预防 关节成形术
原文传递
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83
17
作者 李春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我院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我院ICU收治的205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ICU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因素。结果ICU患者发生DVT39例,发生率为19.02%。年龄... 目的探讨我院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我院ICU收治的205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ICU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因素。结果ICU患者发生DVT39例,发生率为19.02%。年龄≥60岁组发生DVT高于〈6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284,P〈0.01);原发疾病中以脑卒中发生DVT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骨关节手术患者;DVT发生部位以左下肢最高。结论对ICU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静脉血形成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78
18
作者 虞晓龙 李尊 +1 位作者 郑建刚 奚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与深静脉造影相比,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下肢DVT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深静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例可疑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65例下肢DVT,深静... 目的与深静脉造影相比,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下肢DVT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深静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例可疑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65例下肢DVT,深静脉造影诊断64例;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的敏感度为96.88%(62/64),特异度为81.25%(13/1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与深静脉造影相结合,作为诊断DVT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静脉造影术
下载PDF
快速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4
19
作者 郭雪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1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 诊断 D-二聚体
下载PDF
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效率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72
20
作者 李俊来 曹晓林 +5 位作者 余美琴 李娟 张舜欣 高德伟 白洁 王节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协助作用,以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率。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协助作用,以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率。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2821例,住院患者1602例,门诊患者1219例;所有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233例。记录所有患者病史、下肢症状和体征且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住院患者每周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如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测值大于标准值(0.5mg/L),即随时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 12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97例为第1次超声检查即发现;699例为门诊超声检查时发现,534例为住院后超声检查发现;明确发病因素者954例,未能明确发病因素者279例。住院患者中,403例80岁以下血浆D-二聚体测值小于0.5mg/L者均无血栓,115例80岁及以上血浆D-二聚体测值1.98μg/ml以下者均无血栓。435例有明确发病因素和99例无明确发病因素患者之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1.23,5.76)mg/Lvs1.86(0.98,5.23)mg/L,U=1.786,P=0.642]。结论了解细致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的效率;提供确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表现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需作调整,可作为重要的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选手段,优化超声诊断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静脉血形成 下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