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低涡暴雨过程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1
作者 何光碧 屠妮妮 +1 位作者 张利红 陈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6-1556,共11页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强度增大、强降水中心位置和发生时间有所改善,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和气旋切变显著增加,低涡位置有所改善,由此带来更强的降水和落区改善;改变单点地形高度后,其上空气象要素较周边地区都有所变化,随着模式地形高度的改变其幅度不断增加,气象要素变化也更为显著;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中心增湿、增温和降低高度特征非常明显,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地形改变后低值系统的加强和降水强度的增强。单点地形高度改变可引起初始时刻局地气象要素的微小偏差,但随着积分时间增长,偏差则进一步加大。在保证模式积分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一些关键点引入实际地形高度,从而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特别是降水预报效果的一种地形处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低涡 强降水 数值试验 地形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静 李川 +1 位作者 冯汉中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14,共9页
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模式的预报资料, 通过研究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 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 为开展青藏高原东侧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 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模式的预报资料, 通过研究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 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 为开展青藏高原东侧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降水预报结果有明显影响, 包括局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型态、时间演变特征等。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将增加小雨量级降水区域, 产生一些虚假降水, 就现阶段模式水平而言,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应重点发展考虑强降水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模式系统。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可以改进单一确定性预报结果不稳定的缺点, 为强降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预报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暴雨 预报不确定性 集合预报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跃清 李崇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24-31,共8页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夏季川渝地区气温与云量之间主要呈反位相关系,其第一模态代表了它们最主要的耦合特征;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引起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夏季川渝地区气温与云量之间主要呈反位相关系,其第一模态代表了它们最主要的耦合特征;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引起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北(南),使川渝地区总云量偏少(多),造成川渝地区气温偏高(低)。最后建立了川渝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的概念模型,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也是造成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气温变化 成因分析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突发性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井喜 李明娟 +1 位作者 王淑云 胡春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6,共8页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6月29日、2004年8月10日发生在关中和陕北的突发性大暴雨进行湿位涡诊断分析。分析表明,700hPa等压面上,MPV1≤-0.3PVU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伴随对流不稳定区临近上游MPV1≥0.3PVU中尺...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6月29日、2004年8月10日发生在关中和陕北的突发性大暴雨进行湿位涡诊断分析。分析表明,700hPa等压面上,MPV1≤-0.3PVU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伴随对流不稳定区临近上游MPV1≥0.3PVU中尺度对流稳定区的生成,是形成突发性暴雨的湿正压场特征。伴随高原槽东移入河套(或关中),槽后有MPV2<0湿斜压中心生成,槽前有MPV2>0湿斜压中心生成,正负湿斜压中心在暴雨区及其临近上游生成MPV2等值线密集区,形成了突发性暴雨的700hPa湿斜压场特征。暴雨区上空有深厚湿位涡负值层的形成,伴随暴雨区上游对流层中低层有正湿位涡柱东移在暴雨区形成陡直的湿位涡等值线密集区,对突发性暴雨的发生有指示意义。扰动湿位涡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也是青藏高原东侧突发性暴雨预报当中可利用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湿位涡 突发性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MODIS地表温度产品验证 被引量:12
5
作者 闵文彬 李跃清 周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1-1516,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热红外测温仪和长波辐射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实测地表温度Ts的精度及其影响因子,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Tr相比,考虑了地表辐射率和大... 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热红外测温仪和长波辐射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实测地表温度Ts的精度及其影响因子,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Tr相比,考虑了地表辐射率和大气下行辐射后的地表温度Ts_R偏低,差值随着地表发射率递减,随着长波净辐射递增,白天偏低可达1.9 K,夜间偏低可达1.1 K。当地表温度<285 K时,Ts_R与用长波辐射估算的地表温度Ts_L之间的差值集中在2.5 K以内;而当地表温度>285 K时,偏差可达10 K。地表发射率的误差≤0.01时,地表温度计算误差≤0.5 K。Tr、Ts_R和Ts_L与LST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Ts_L与LST的相关系数最大。夜间的相关系数大于白天;Terra卫星的相关系数(尤其是白天)大于Aqua卫星。基于LST的Ts_L回归模型估算标准误差为4.4904 K,达到99%的置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地表温度 检验 青藏高原东侧
下载PDF
西北涡和登陆台风共同影响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明 高维英 王兴慧 《陕西气象》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青藏高原东侧出现的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区域性大暴雨是高原上生成的西北涡在断裂的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下东移南压加深,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青藏高原东侧出现的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区域性大暴雨是高原上生成的西北涡在断裂的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下东移南压加深,与中低层偏南急流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是西北涡生成的重要原因;暴雨产生时存在强垂直上升中心与近似饱和的气柱互耦;登陆台风通过参与低空急流的形成,将台风外围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到暴雨区,是本次暴雨过程水汽的输送者和能量的提供者;从地面能量比对冷空气的放大作用来看,本次过程先后有两股强弱不同的冷空气从不同方向入侵Ω系统暖区,一股为自甘肃东南入侵四川东部的西北路冷空气,另一股为沿河南中部入侵陕西东南部的东北路冷空气。气旋性辐合中心是高原上西北风引导的冷空气和"灿都"台风西行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的;南北两环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阻挡了α中尺度气旋的移动,使气旋稳定少动,从而使强降雨稳定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涡 登陆台风 青藏高原东侧 暴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复杂地形区极端降水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权亮 刘皓 +2 位作者 胡淼 葛非 李扬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地貌多变,海拔高度起伏剧烈,陡峭而复杂地形下极端降水带来的气象灾害与地质次生灾害直接威胁着高原与下游地区,且这种独特的地形与地理位置,为极端降水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围绕青藏高原东侧复杂地形区极端降水,对近... 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地貌多变,海拔高度起伏剧烈,陡峭而复杂地形下极端降水带来的气象灾害与地质次生灾害直接威胁着高原与下游地区,且这种独特的地形与地理位置,为极端降水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围绕青藏高原东侧复杂地形区极端降水,对近10 a降水数据观测分析新方法、极端降水气候演变特征和协同机制、云-降水物理特征及预报模拟和气候预估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就高原复杂地形区极端降水研究今后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科学问题,从机器学习方法与多源降水数据结合以及高原地区降水资料的适用性研究、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的机理研究、高原地区的云宏观特征和云微物理特征研究、气候模式历史模拟性能的评估及对未来极端降水模拟的预估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青藏高原东侧 复杂地形区 物理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常规观测资料对WRF模式预报误差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曼 段旭 +3 位作者 李华宏 符睿 陈新梅 王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9-387,共9页
利用WRFDA-FSO(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系统,统计分析2009年和2010年5—10月青藏高原东侧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对WRF模式预报误差的贡献。结果表明:地面观测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场对模式预报误差贡献最大,风场、气压和水汽场... 利用WRFDA-FSO(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系统,统计分析2009年和2010年5—10月青藏高原东侧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对WRF模式预报误差的贡献。结果表明:地面观测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场对模式预报误差贡献最大,风场、气压和水汽场的贡献相对小;四川东部、广西大部和云南南部边缘地区的资料对改进预报产生正贡献较大。高空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场对模式预报误差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汽场,风场贡献最小;高空站资料对改进预报产生正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边缘和广西西北部边缘地区。依据误差统计结果,剔除对改进预报产生负贡献较大的地面和高空站资料后,模式降水和温度预报效果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WRFDA-FSO系统 预报误差贡献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基于REOF的青藏高原东侧降水区划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平 《四川气象》 2007年第3期1-2,8,共3页
本文运用青藏高原东侧35个基本站常规观测50年(1951-2000)年降水资料,采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对高原东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把高原东侧分为七种气候模态,既是中-北部型、川东型、西部型、西北型、重庆型、西南型和南... 本文运用青藏高原东侧35个基本站常规观测50年(1951-2000)年降水资料,采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对高原东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把高原东侧分为七种气候模态,既是中-北部型、川东型、西部型、西北型、重庆型、西南型和南部型。根据这个结果,按照一定临界值,把高原东侧地区分为七个降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降水区划 REOF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加密观测站址选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骏 马振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0-155,共6页
从气象科学试验选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出发, 对青藏高原东坡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地理特征、气候要素分布、区域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影响关键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了在该区域内建站选址的几点建议。在三州区域内选... 从气象科学试验选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出发, 对青藏高原东坡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地理特征、气候要素分布、区域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影响关键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了在该区域内建站选址的几点建议。在三州区域内选择理塘、红原、昭觉三地作为未来高原气象加密观测试验站的候选站址, 它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加密气象观测试验站 选址分析
下载PDF
浅议《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鲤形目》(中卷 )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思忠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中国动物志 鲤形目 自然分布 麦穗鱼 上新世 裂腹鱼属 雅罗鱼属 亚科 额尔齐斯河
全文增补中
FGOALS2两个模式版本对青藏高原东侧冬季层云的模拟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百超 郭准 +2 位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黄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7-502,共16页
冬季青藏高原东部(22°N^32°N,102°E^118°E)层云区是唯一存在于副热带陆地的层云密集区,环流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对该地区层云的模拟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该地区层云模拟能力的系统分析评估是改进模... 冬季青藏高原东部(22°N^32°N,102°E^118°E)层云区是唯一存在于副热带陆地的层云密集区,环流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对该地区层云的模拟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该地区层云模拟能力的系统分析评估是改进模式性能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际卫星云计划(ISCCP)卫星资料,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版本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s2和FGOALS-g2的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对青藏高原东侧层云的模拟能力。通过分析云辐射强迫等相关特征、大气环流、稳定度、以及地表气温和云的关系,探讨了模式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低估了青藏高原东侧的低层云量和云水含量。在垂直结构模拟方面,FGOALS-s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高原东侧低云主导的特征,其模拟的云顶高度与卫星资料更为接近;而FGOALS-g2模式则高估了该地区的平均云顶高度。分析表明,两个模式均低估了高原东侧的低层稳定度,同时不同程度地低估了该地区中低层水平水汽输送,导致层云云量的模拟偏少。此外,FGOALS-g2高估了高原东侧的上升运动和垂直水汽输送,使得模拟的低云偏少而云顶高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气候系统模式 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 层云 云辐射强迫 青藏高原东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2
13
作者 陈静 矫梅燕 李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90-101,共12页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绵阳大暴雨与边界层内一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发展和移动相伴,且中尺度辐合扰动还诱发了一个时间尺度约为6h的β中尺度涡旋和强烈发展的降水雨团。模拟还显示受高原地形影响,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其动力特征是强上升运动和超强散度柱与对流层低层强涡度互耦发展,热力特征是对流层低层具有对流不稳定能量,中层具有斜压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两支上升入流和两支下沉出流,低层入流(东南气流)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层入流(高原近地层偏西暖湿气流)触发中层大气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两种不稳定能量共同作用促使对流雨团强烈发展,形成绵阳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暴雨 Β中尺度对流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
14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1994年第3期40-40,共1页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族风俗的大融合。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族风俗的大融合。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文化 青藏高原东侧 长江流域 内蒙古东部 少数民族 汉族风俗 黄河流域 我国传统文化 宁夏北部 青海湖
下载PDF
南宁前汛期强雷雨大风天气6~12小时预报初探
15
作者 梁云 周惠文 《气象研究与应用》 1997年第S1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前汛期 强雷雨 大风天气 6~12小时 强对流天气 雷雨大风 预报方程 西南气流 青藏高原东侧 逐步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