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旧的魅影:《浪的景观》与我们所处的时代
1
作者 王文宇 《上海文化》 2024年第6期61-68,共8页
以《浪的景观》为讨论对象,以“怀旧”为主要话题,读者、作者和书中人物之间兴起了一桩有趣的阐释事件。作为这起阐释事件的漩涡中心,读者自发地编织了一场世纪之交的美梦,而穿越美梦的迷障,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触碰到当下社会的脉搏... 以《浪的景观》为讨论对象,以“怀旧”为主要话题,读者、作者和书中人物之间兴起了一桩有趣的阐释事件。作为这起阐释事件的漩涡中心,读者自发地编织了一场世纪之交的美梦,而穿越美梦的迷障,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触碰到当下社会的脉搏,还能在过去与现在的辩证中提炼出更具现实效力的历史观。在这次观察者的集体会议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主体都已努力地参与到时代记忆的建构之中,微观的经验正在不断积蓄着汇集为精神长篇的有生力量。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浪的景观》及其所引发的文化现象便可被视为一种警示,一方面,它不断地引导着我们发掘“怀旧”的有益面向;另一方面,它又提醒我们时刻回归自身,反思我们应有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的景观》 怀旧 时代记忆 青年写作 周嘉宁
原文传递
“自我”的言说与保存——90年代以来青年作家身份意识辨析
2
作者 牛菡 《上海文化》 2024年第4期41-48,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艺人”叙事深刻影响了青年作家的身份意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青年作家通过创作谈发表等途径创造出镜像的“自我”,该“自我”被不断复制、传播,部分青年作家陷入了言说的倦怠。青年作家在虚构与现实间徘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艺人”叙事深刻影响了青年作家的身份意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青年作家通过创作谈发表等途径创造出镜像的“自我”,该“自我”被不断复制、传播,部分青年作家陷入了言说的倦怠。青年作家在虚构与现实间徘徊并尝试为自己画像的举动,暴露出其身份焦虑。以90年代以来青年作家的身份意识为圆心,论文将依次探究从文学传统中走出的“自我”,青年作家创作谈中“自我”的言说与创作中“自我”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写作 作家身份 景观社会 “自我”
原文传递
城市经验与青年写作的叙事变革——“90后”文学论
3
作者 唐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2,M0006,共11页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经常被诉病为乡土经验意义上的城市想象,但这一评判已不适用于“9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90后”作家不管是出身乡村还是城市,普遍都以城市生活感受作为他们想象世界、思考现实的基础性经验。经验基础的转变,往往也意...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经常被诉病为乡土经验意义上的城市想象,但这一评判已不适用于“9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90后”作家不管是出身乡村还是城市,普遍都以城市生活感受作为他们想象世界、思考现实的基础性经验。经验基础的转变,往往也意味着城市感觉的变化。考察“90后”作家的城市感觉和文学精神,尝试理解新一代作家张扬个性、放大自我式的城市书写所表现的独特魅力和局限,体会中国当代城市文学正在发生的叙事变革和文体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城市经验 青年写作 叙事变革 自我
原文传递
双雪涛的东北书写与“新东北”的中国现代性——兼论近期青年写作的城市空间诗学 被引量:1
4
作者 易文杰 《上海文化》 2023年第10期29-36,45,共9页
作为“新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双雪涛的东北城市书写,具有“走出摩登叙事”的意义。他不追逐“青春写作”的写作潮流,而是以历史意识钩沉东北老工业区往事。他以“地方”为方法,呈现艳粉街的空间政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发现人民精魂... 作为“新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双雪涛的东北城市书写,具有“走出摩登叙事”的意义。他不追逐“青春写作”的写作潮流,而是以历史意识钩沉东北老工业区往事。他以“地方”为方法,呈现艳粉街的空间政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发现人民精魂。他的“新东北”书写也从“地方”回到“国家”,以“铁锈”为重要意象,回顾“漫长的90年代”,继承的不仅是以萧红为代表的现代东北叙事,还是社会主义文学遗产及其尊严政治,讲述作为中国故事的东北故事,诠释王德威所言“东北文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命题。双雪涛的写作也呼应班宇的“工人村”、郑执的“穷鬼乐园”、张怡微的“工人新村”、王占黑的“老社区”与“定海桥”,昭示近期青年写作的城市空间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城市文学 新东北作家群 青年写作
原文传递
再写起源:试论周嘉宁《浪的景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68,共20页
在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交织中,周嘉宁中篇小说集《浪的景观》向一个混乱无序中生机勃发的时代致敬。“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叙写的又是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两者叠加,难免时或流露出怀旧与感伤的调子;然而同时被“纪念碑”和“秘密花园”... 在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交织中,周嘉宁中篇小说集《浪的景观》向一个混乱无序中生机勃发的时代致敬。“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叙写的又是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两者叠加,难免时或流露出怀旧与感伤的调子;然而同时被“纪念碑”和“秘密花园”的意象所阻断而不蔓延,转而不断到具体而流动的现实世界中去抉择出自我。在创伤记忆的缠绕下,孤独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告别公共生活,蜷缩着退回“内在自我”--这成为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起点。而周嘉宁以心灵共振的青年人开拓“积极实践的生活”,来改写上述起点。在无与有、内与外、想象与行动、确信与现实的辩证结构中,《浪的景观》克服文艺青年们的浪漫诗教传统,为青年写作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嘉宁 《浪的景观》 青年写作 起源
原文传递
反讽传统·自我神话·总体性失落——重审当代文学的“中年危机” 被引量:3
6
作者 易文杰 《上海文化》 CSSCI 2022年第10期46-53,共8页
反叛性的“青年写作”从1998年的“断裂问卷”以来持续存在而且被市场认可,可称为一种“反抗传统”。这种以“边缘”解构“中心”、以“自我”解构“滥俗世界”的反叛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实际上面临着无法建立超越性的乌托邦价值、公... 反叛性的“青年写作”从1998年的“断裂问卷”以来持续存在而且被市场认可,可称为一种“反抗传统”。这种以“边缘”解构“中心”、以“自我”解构“滥俗世界”的反叛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实际上面临着无法建立超越性的乌托邦价值、公共性视阈乃至历史远景的问题。而且对“碎片化现实”的捕捉也面临着“内卷化”的限度,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神话”。这种“自我的神话”,在郭敬明式的“小时代”神话等欲望化书写中也有体现。这也正是当代文学的“青年写作”所面临的真正的“中年危机”。对“青年写作”来说,在祛魅的现代世界,“反讽”的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反讽”走向“团结”的“共同体”与“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写作 反抗传统 总体性 语言神话 断裂问卷 中年危机
原文传递
打开时间的大门寻找生命的延续--郝景芳和蒋方舟科幻小说之比较
7
作者 罗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2-57,共6页
以郝景芳的《永生医院》和蒋方舟的《边境来了陌生人》《在威尼斯重建时间》为研究对象,从这三篇中短篇小说的故事内容和叙事策略出发,对照作品的创作异同,寻找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奥秘;然后重点关注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涉及的永生话题,探讨... 以郝景芳的《永生医院》和蒋方舟的《边境来了陌生人》《在威尼斯重建时间》为研究对象,从这三篇中短篇小说的故事内容和叙事策略出发,对照作品的创作异同,寻找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奥秘;然后重点关注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涉及的永生话题,探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关于永生的伦理问题,体悟文本暗示的反乌托邦意蕴;发掘两位80后青年作家在科幻小说创作中对现实的回应与关怀,探寻青年写作的一个潜在的方向与未来。同时,也提出创作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景芳 蒋方舟 永生 科幻现实 青年写作
下载PDF
班宇作家形象的生成——兼及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变 被引量:3
8
作者 谭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2-227,共16页
文章试图探讨新锐作家班宇的形象生成与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变之间的重要关系。首先,回溯班宇的创作前史,从尖锐的先锋派到后来与现实和解的姿态,班宇文化身份和写作姿态的生成与转变都与以“豆瓣”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密不可分。进... 文章试图探讨新锐作家班宇的形象生成与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变之间的重要关系。首先,回溯班宇的创作前史,从尖锐的先锋派到后来与现实和解的姿态,班宇文化身份和写作姿态的生成与转变都与以“豆瓣”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密不可分。进而分析班宇与当下的媒介逻辑、批评话语、评奖机制、学科建设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进入纯文学场域后,班宇和出版商共同完成了“越冬精神”的文学风格塑形,而在新媒体制造的“东北文艺复兴”话题中则被过滤为“打捞落水者的尊严”。这一舆论声势反过来助推了他的经典化进程,班宇文学风格的独异性和暧昧性又切中了不同批评家的审美需要,“新东北作家群”在合力下被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宇 文学传媒 “豆瓣” 青年写作 “纯文学”想象
原文传递
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从近期“70后”创作看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郭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44,52,共6页
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社会情境和以往时代具有本质性差异,现代个体存在感日渐清晰,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作家个人主体性日益彰显。更多后苦难时代成长的写作者摹写当下现代个体平庸生存的具体镜像,并企图对这种新的现代生存方式进行打量... 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社会情境和以往时代具有本质性差异,现代个体存在感日渐清晰,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作家个人主体性日益彰显。更多后苦难时代成长的写作者摹写当下现代个体平庸生存的具体镜像,并企图对这种新的现代生存方式进行打量与剖析,描述其中被物化的现代人日常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困境。当下青年写作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寻求中国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诉求。当下中国青年写作开始显露出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且在更大范围内将持续对汉语写作产生质变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写作 代际 现代个体 主体性
原文传递
1980年代的青年写作与“黄金一代”作家的诞生
10
作者 阳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15,F0003,共9页
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1950年代与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家常被视为不同代际且存在诸多差异的创作群落,但在新时期初始的1980年代,他们却是同被冠以“青年作家”身份的“同时代人”,借青春之锐气成为文学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实践者。... 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1950年代与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家常被视为不同代际且存在诸多差异的创作群落,但在新时期初始的1980年代,他们却是同被冠以“青年作家”身份的“同时代人”,借青春之锐气成为文学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实践者。时代的变迁为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出场提供了契机,而作家的创作也艺术地诠释、彰显了1980年代的青春气质,并凝聚出探索、创新、开放、包容为核心的文学精神。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起步于新时期之初,贯穿1980年代、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共振,既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也将自身锻造为“黄金一代”,其内蕴的文学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新时期 青年写作 “黄金一代”
下载PDF
《茧》:历史,现实与主体性焦虑
11
作者 聂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从青年写作与历史视野的角度看,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是一部有分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小说摆脱了对宏大叙事和史实规范的依赖,将历史还原为生命存在本身,具象在复杂的关系网络和对爱与罪的深刻思索里,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历史想... 从青年写作与历史视野的角度看,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是一部有分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小说摆脱了对宏大叙事和史实规范的依赖,将历史还原为生命存在本身,具象在复杂的关系网络和对爱与罪的深刻思索里,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历史想象与个体经验的相互包容,延伸出一贯写作痛点的时空纵深之感。主体性意识的强劲与主体性能力的残缺,是小说主人公永远囿于其中的深切现实,而《茧》浮出地表的纵向语境,同样展现了张悦然关于自身创作主体性建构的思考和实践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写作 《茧》 历史 现实 主体性
下载PDF
网络热词背后青年写作主体的心理透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秋 《文教资料》 2013年第12期57-58,60,共3页
当前网络热词在青年写作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网络帖子、微博、论坛上的文章中的运用,影响力巨大,由此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它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多方面的缩影,而这些网络词汇的写作主体主要是青... 当前网络热词在青年写作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网络帖子、微博、论坛上的文章中的运用,影响力巨大,由此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它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多方面的缩影,而这些网络词汇的写作主体主要是青年群体,我们透过网络热词疯传的现象,能探究到当今青年群体的所思所想。本文从心理学的需要心理出发,联系网络热词在写作中的使用,分析当前青年的心理动态,以便于正确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热词 青年写作主体 心理需要
下载PDF
倾听他人: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教育的结合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慧瑜 《写作》 2020年第1期17-22,共6页
非虚构写作的流行,给传统的新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与以采写编评为核心的传统新闻写作流程不同,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一种文学化、社会化和主观化的表达,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和眼球经济学的传播效... 非虚构写作的流行,给传统的新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与以采写编评为核心的传统新闻写作流程不同,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一种文学化、社会化和主观化的表达,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和眼球经济学的传播效果。把非虚构写作的理念融入新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的视野理解非虚构写作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功能。在宏大理论失效的时代,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把无法被理论化的或很难被概念化的经验"收集"起来,这对理解时代和社会变迁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新闻教育 移动互联网 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