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西酞普兰片合并行为认知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疗效
1
作者 袁广超 郑玉玲 唐瑞强 《智慧健康》 2022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对照组患者提供艾司西...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对照组患者提供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AMD评分和HAMA评分的指标比较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51.61%(P <0.05)。结论 对于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而言,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患者负性的认知,而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行为认知能力,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发作 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认知疗法 艾司西酞普兰片
下载PDF
亲子团体与心理辅导对抑郁自伤青少年的干预效果研究
2
作者 谭兴艳 陈芳 朱颖爽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1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宜昌市优抚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0例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 目的 探讨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宜昌市优抚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0例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主,观察组患者加强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比较2组患者持续干预3个月后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改善情况,患者情绪调节情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分为(15.36±2.66)分,低于对照组的(23.26±4.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分为(13.22±3.66)分,低于对照组的(21.43±4.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重新关注计划、积极关注动态等情绪调节评分以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上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或其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为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患者加强亲子团队联合心理辅导实施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团体 心理辅导 青少年抑郁发作自伤行为 心理状态 依从性 护理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