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 |
任晓晋
魏玲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74
|
|
2
|
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 |
彭石玉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1
|
|
3
|
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丝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 |
程树华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23
|
|
4
|
福尔摩斯在中国 |
李欧梵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6
|
|
5
|
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对霍桑短篇小说《胎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
陈榕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20
|
|
6
|
《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 |
君羊立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18
|
|
7
|
浅谈《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
陈素英
|
《外国语言文学》
|
1997 |
20
|
|
8
|
从《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
马俊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16
|
|
9
|
女性新形象——第三类女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 |
关涛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20
|
|
10
|
从《红字》谈霍桑的女性意识 |
李争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17
|
|
11
|
《红字》的一种解读 |
李秀艳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7
|
|
12
|
论霍桑的审美现代性 |
方文开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13
|
从《红字》看霍桑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文学艺术 |
李世强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16
|
|
14
|
从《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文化政治策略 |
方文开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6
|
|
15
|
“狱门”中闪耀的A字 人世间绽放的野蔷薇——简评霍桑小说《红字》 |
魏江华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14
|
|
16
|
霍桑、胡写乱画的女人们与19世纪文学市场 |
金莉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17
|
霍桑的环境伦理观——生态批评视阈中的短篇小说《胎记》 |
朱丽田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9 |
13
|
|
18
|
从《小伙子布朗》看霍桑小说创作的“原罪”主题 |
耿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2
|
|
19
|
霍桑与《红字》 |
黄水乞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1
|
|
20
|
霍桑的女性观 |
代显梅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