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基干涉雷达IBIS-S桥梁动态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徐亚明 王鹏 +1 位作者 周校 邢诚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5-849,共5页
简述了地基干涉雷达系统用于动态形变监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针对地基干涉雷达监测数据特点的桥身局部相对形变分析方法。结合桥梁静载试验形变过程进行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在实际桥梁结构安全监测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地基干涉雷达 形变监测 雷达视线 局部相对形变分析
原文传递
地基SAR干涉测量原理及其形变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鹏 周校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2年第4期22-25,28,共5页
详细介绍了地基SAR的基本理论,结合建筑物二维和一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其在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分辨率以及形变的监测精度,说明了地基SAR在形变监测中的有效性,并对地基SAR今后的应用与发展作了初步展望。
关键词 地基SAR 步进频率连续波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雷达视线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SAR影像矿区三维形变场的监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祝传广 邓喀中 +3 位作者 张继贤 张永红 范洪冬 张立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3-678,共6页
针对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的不足,研究了融合多卫星平台求解三维形变场的模型与算法。该算法基于多卫星轨道模式下具有不同成像几何的多源SAR... 针对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的不足,研究了融合多卫星平台求解三维形变场的模型与算法。该算法基于多卫星轨道模式下具有不同成像几何的多源SAR影像联合求解矿区地表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反演的下沉值与水准测量结果相互吻合,均方根误差为±4 mm,吻合程度优于单一影像源反演结果;垂直向位移场与等值线均表明下沉盆地向老采空区偏移,说明老采空区可能活化;东西向水平位移场与等值线符合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规律,而且对于不同的成像模式,东西向水平移动的影响亦不同;由于卫星航向角的正弦值近乎为0,使得三维算法对南北向位移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多源影像 雷达视线 水平移动 开采沉陷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唐攀攀 单新建 王长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将PSInSAR技术引入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获取了1992—1998年和2007—2010年2个时段的火山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在这2个时段内整体抬升,1992—1998年火山较为活跃,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6mm/a,2007—2010年火山活动趋于平... 将PSInSAR技术引入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获取了1992—1998年和2007—2010年2个时段的火山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在这2个时段内整体抬升,1992—1998年火山较为活跃,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6mm/a,2007—2010年火山活动趋于平缓,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3mm/a;结合水准和GPS数据分析,发现火山口区域地表抬升明显,远离火山口处较为稳定。文中PSInSAR结果与水准数据能较好地吻合,且在空间上有较大覆盖范围,能更直观地反映火山地表的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长白山天池火山 形变 雷达视线
下载PDF
利用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提取玛尼地震震源断层参数 被引量:58
5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3 位作者 柳稼航 宋晓宇 张桂芳 王长林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37-844,共8页
以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位移场.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弹性半空间介质中的位错模型,正演了玛尼地震发震断层某些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结果表明:(1)发震断层两侧的变形场在垂向距断层110... 以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位移场.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弹性半空间介质中的位错模型,正演了玛尼地震发震断层某些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结果表明:(1)发震断层两侧的变形场在垂向距断层110 km的区域仍受同震形变场影响.地表破裂带所造成的非相干性条带贯穿整个图像,长约110km.(2)发震断层最大水平位错达7.96 m.(3)发震断层可分为4段.其中中间两段所产生的变形场较大,长度分别为27和37 km,平均滑动值分别为6500和6000 mm,深度均为35km,前者是玛尼地震的主破裂面.西段和东段规模较小,长度分别为23和26km,前者滑动量为4000 mm,后者为5800 mm,两者深度分别为20和1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D-INSAR技术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雷达视线地表形变场 玛尼地震 震源断层特征 参数提取 地震学
原文传递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研究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形变场演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宁亚灵 吕海杰 +2 位作者 程紫燕 王翾潞 韩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3期9-13,共5页
基于临汾盆地及其周缘的GPS和In SAR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面应变等水平形变特征量以及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综合研究汶川M 8.0地震前后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汶川M 8.... 基于临汾盆地及其周缘的GPS和In SAR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面应变等水平形变特征量以及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综合研究汶川M 8.0地震前后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汶川M 8.0地震的发生引起临汾盆地及周缘形变场的动态调整,罗云山断裂南段至峨嵋台地北缘断裂应变率场由弱张性活动转为较强的压性活动状态,最大面应变率由1.5×10-8/a变为-3.1×10-8/a,SBAS-In SAR结果同时显示,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于2009年起由下降转为隆起,在形变场动态调整过程中发生河津M 4.8地震,之后该区域应变率场恢复背景状态;汶川M 8.0地震有利于在山西断陷带南段北东东向断裂间形成压性应变积累,对河津地M 4.8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SBAS-InSAR 临汾盆地 水平应变 雷达视线形变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